绘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

北宋院体画艺术精神的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365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宋院体画的历史语境以及其艺术精神渊源和图绘语式的详细论述,结合相关艺术作品的分析,从中对北宋院体画艺术精神略有独自理解与领会。
  
  其一,北宋初年,吸取建国之初战乱教训,理性地审时度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安邦定国之策略。本文在借助刘刚纪老师论述《诗》中鲜明表现出的那种肯定现实人生的健全的理性精神①的同时,把北宋这个时候的一些措施看做一种新理性精神,这种新理性精神同样体现在当时的院体画中。
  
  其二,北宋院体画作为当时一种显在的艺术形式,理学作为当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兴起,对北宋院体画的创作影响深刻,正如前文所分析。因此,北宋院体画所体现了另一方面的艺术精神,也就是张载“民胞物与”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与民俗画,其中都可以透出这样的气息。这也是对以前儒道哲学精神继承的结果。鉴于此,从北宋院体画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借助花鸟、山水以及民情风俗绘画作品在天地之间立其心的艺术精神,这从北宋院体画表面的分析就能审视之。
  
  其三,北宋院体画的发展与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并且影响深远,它不仅为我国绘画史上绘画艺术规范教育开创了先河,更重要的是北宋院体画艺术精神对后来各个时期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刻。
  
  本文在具体论述北宋院体画艺术精神的时候,借助一些绘画作品来分析,不足的是现在很少能亲眼目睹这些作品,只能借助书籍或者网络查看。这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古代典籍:
  
  [1] [宋]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宋]郭若虚 邓椿。图画见闻志 画继[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宋] 宣和画谱[M].王群粟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宋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学术专(译)着:
  
  [1] 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3] 冯友兰着 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 韩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三联书店,1995.
  
  [5] [瑞士]H·沃尔夫林。潘耀昌译 杨恩梁校。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 [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8]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 着 王至元 陈华中译。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 凌继尧(主编)。中国艺术批评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0] 令狐彪。宋代画院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 李心峰主编。李心峰﹑戴阿宝﹑罗洪涛﹑宋建林着。艺术类型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3] 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2004.
  
  [14]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 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5] 吕澎。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 [法]米·杜夫海纳。韩树站译 陈荣生校。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7][德]马克思。刘丕坤译。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8] [美]鲁·阿恩海姆。郭小平 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9]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20]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 钱钟书。七缀集[G].北京:三联书店,2002.
  
  [23] 滕守尧(主编)。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4] 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5]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6]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7]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刑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8] 薛永年。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9]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0] 徐书城。中国绘画断代史·宋代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1] 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2] 徐子方(主编)。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新论[G].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3] 肖萐父 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4]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5]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G].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6] 周宪﹑杨书澜﹑李建盛主编 李建盛着。艺术学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7] 钟华。文艺的超越性品格致思--海德格尔诗学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8] 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9] 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0] 张黔(主编)。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期刊文献:
  
  [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卷第 4 期。
  
  [2] 《安徽大学学报》2013 年 11 月第 6 期。
  
  [3] 《文化艺术研究》2011 年第 4 卷第 2 期。
  
  (4)学位论文:
  
  [1] 毕李李。南宋山水画四大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2] 陈志峰。从画院教育与创作看中国画教育模式的演进[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 2011.
  
  [3] 冯鸣阳。南宋画院人物画的政治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
  
  [4] 傅吉鸿。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对当今中国画院教育的启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 李亚兰。论画学与宋代绘画[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0.
  
  [6] 梁田。两宋画院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2.
  
  [7] 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像[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5.
  
  [8] 宋昌林。宋代院体绘画的写实风格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9] 孙红阳。宋代画院与画学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6.
  
  [10] 王琳。入古者深 出古者远--宋代画院教育制度对当今中国画教育的启示[D].开封:河南大学,2011.
  
  [11] 王长栓。北宋画院之“熙宁变法”--从<双喜图>看北宋画院花鸟画风之承传与变革[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12] 王望。以史为鉴 借古开今--宋代画院的范式对当代中国画院建设的启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 杨勇。两宋画院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2.
  
  [14] 于丹。宋代画院[D].延边大学,2010.
  
  (5)外文文献:
  
  [1][英]E.H.Gombrich,The story of Art[M],Prentice-Hall,Inc.,1985,p.19.
  
  [2][日]藤田伸也 南宋画院の诗书画―三絶の视点から―[J] 人文论丛(三重大学)第 20号 2003

        [3][日]藤田伸也 马远笔 「月下把杯図」(天津市芸术博物馆蔵)をめぐって ―高士山水図の図様形成に関する一考察―[J] 人文论丛(三重大学)第 19 号 2002


  致谢
  
  来到狮子山已接近第三个立冬之日,意味着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年的学习时间即将结束,日夜担心的硕士毕业论文初稿也应该完成。在将近三年的学习中,能够遇到自己的导师以及其他相关老师并在他们的教导下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回想这个过程,也是我自己人生的一大快乐。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钟华老师,无论在平时的学习,还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写作中给予我的指点都是既认真又严肃的,尤其是平时有空时,导师总是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把我们召集到其家中集中学习,无论在我们的学习态度还是学术规范方面,经常给我们敲警钟。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读更多的课堂之外的学术书籍,日积月累,三年下来,我们有着意外的收获以及喜悦。对导师的这种奉献精神我们应该特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还应该特意感谢已经退休的八十多岁的皮朝刚老师,虽然已经高龄,但是对我的请教总是耐心指点,让我明白:论文该怎么做,书该怎么读?还应该感谢屈小玲老师以及其他相关任课老师,正是由于众多的老师为我的学习指引,让我走上了能够独立思考以及研究某一问题的途径。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深深感谢让我改变学习兴趣从文学走入艺术学领域的凌继尧老师,他就象我人生中的灯塔,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了航向;正是因为凌老师出现在我人生的征途中,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他的系列专着引领我走入艺术学理论殿堂。也要感谢西南交通大学高力教授,他是我的电影学老师,不但教我电影知识,还随时鼓励我努力学习,跨入下一个目标。还应该衷心地感谢远在南京的李倍雷老师,作为学美术出身的李老师,站在具体艺术门类美术的角度,为我的开题报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诸如“北宋院体画艺术精神在哪里?”的提问,引导我去对文章构思的深入思考。
  
  最后应该对我父母以及未婚妻对我的学习全力的精神支持表示感谢。正是这种精神支持与理解成为了我学习的精神支柱。
  
  还有,特别要感谢的是文章中所引相关论文的作者,正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指引了自己的研究问题。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