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堂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4)
添加时间:2018-03-24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四。

  题目: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塑与整合

  摘要:文章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宗旨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快乐幸福体验, 探索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品质, 只有在高校开设倡导积极心理学教育, 重塑与整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维新理念, 才能科学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 大学生素质教育; 重塑; 整合;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 并以此为出发点, 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1]积极心理学主张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等人类积极的品质。这对于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以及当代大学生较低的素质教育水平来说, 会给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很多启示。

  1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经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不佳, 大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欠缺, 知识面不够宽泛, 更多专注于专业知识忽略对社会时事现状的了解, 同时文化底蕴不够丰厚, 不能精确流畅地完成工科文件及其他应用文体, 不能有效地与企业员工进行沟通, 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个性突出、比较自我,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多数企业用人单位表示, 当前大学生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有消极工作情绪。[2]

  2 积极心理学将重塑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2.1 重新整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 由于现代性发展局限, 现行道德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导致人性的压抑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疏离和相互误解状况。要想改善这种现状, 需引导、促进、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从善的角度实现情理的交融与整合, 必须建立在科学的道德教育范式基础之上。[3]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主张要以人的美德和善念为主流, 强调从问题取向转变为发展取向。情理结合, 把握人对善的扞卫与追求, 实现道德目标引领情感体验的方向, 人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对道德目标的靠近。[4]

  2.2 拓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构成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三者相辅相成, 紧密相连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例如热爱国家。思想教育指培养对一切事物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该教育核心是积极向上的, 但由于抽象化, 相比之下, 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从积极层面上探讨心理健康问题, 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而非预防与矫正消极的心理。

  2.3 积极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意识, 高校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 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的积极调理者, 大学生本能就有积极的心理潜能, 具有自我激发正能量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有助于高校教师重新思考、构建、定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 重新定位主体与客体的身份。师生之间, 既是潜能开发的主体, 同时也是潜能待开发的客体。教师应以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 注重提升自己的心理意志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重新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发挥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使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 积极促进二者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3 探讨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的整合

  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重新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人们会用积极的态度来诠释思想道德教育, 将积极心理学的特性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将建立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模式。

  3.1 创新对话德育模式, 养成良好宽容心态

  我们要打开思想, 具有宽容的心态, 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 开阔心胸, 接纳他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 真诚地与他人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在沟通与交流中, 充分讨论, 发表见解, 最大限度地拓展问题的解决可行性及对问题看法的一致性达成共识。师生之间不断进步与成长、互相促进, 在彼此信任、有安全感、轻松的环境下, 对于学生错误的观点,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宽容与理解, 促进其共同发展。

  3.2 有效引领多元的价值观, 激发正向思维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 异质化构成了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 面对师生之间年龄代沟、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不同, 他们彼此间的思想价值认同也难免发生碰撞。建立平等宽容信任的环境, 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 使学生在富有安全感的交往过程中, 树立自立、自尊、自强、自信的品质。大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思想观念多元化, 对社会道德问题的认知缺少、信念模糊、知行不一。社会的多元化性, 大学生观念的多样性, 这些都要求高校教师要拓宽自己的思维、对学生要包容, 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 排挤学生的不同观点。要互相尊重, 允许接纳学生某些合情合理的异己观念和行为。

  3.3 营造积极的信任文化, 塑造独立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普通人, 倡导人性的优点, 探索人类的美德。

  信任使人们关系变得亲密, 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地得到提升, 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使沟通变得更轻松, 没有顾虑,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创新, 大胆地提出新鲜的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在师生信任的前提下, 在沟通中得到理解、信任、尊重, 求同存异, 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

  3.4 创造健康的道德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积极完善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系统, 构建丰富道德教育资源, 发挥积极心理学的道德价值取向, 健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可引导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 促进道德环境的正面强化作用, 对主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激励作用。在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下, 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最终达成人类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达成共识的旨归。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是与时俱进的, 高校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积极心理学的普及和构建对社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引导当代大学生超越狭隘的利益牢笼, 将促进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林英, 李健.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趣以及内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2 (22) :147-161.

  [2]韩云萍, 王跃, 朱丽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7) :841-843.

  [3]牛志敏, 韩丹凤, 张岚.国外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5) :15-16.

  [4]吴汉荣, 卢珊, 蒙衡.健康心理学课程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 2007, 20 (1) :38-40.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精选5篇)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精选5篇)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