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经过了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洗礼,课堂教学中曾经普遍存在的理论匮乏、教学方式单一、信息技术落后的境况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各种新的技术手段更是涌入课堂,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在学校里搞得热火朝天,一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景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的组织形式,可是人们也提出了质疑,大家所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命灵动的气息体现在哪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何仍未加强?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何并未减轻?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为何更加不知所措?优质教学资源为何没有达到均等共享?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毋庸置疑,教师的教学智慧尤为重要。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呢?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因此,研究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着手。影响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主观因素是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客观因素是次要作用,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笔者通过相关研究,探寻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内部因素。
3.1.1 教师观念。
著名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讲述了这么一个假设的故事:"一个 19 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经历了一次神奇的机缘巧合,通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一所现代手术室,他所看到的一切对他而言都相当陌生。因为现代技术已经彻底地改变了现代手术室的面貌。但是,另一位 19 世纪的教师也乘坐着同一辆时光机到达现代化的课堂,然而除了教学内容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动以外,他可以立即从他 20 世纪末叶的同行那里开始接手教起。因为,20 世纪末的教学方式与 150 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1]
"可见,互联网支撑下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环境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教育问题,立足教育内部去审视教育信息化,只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并未已开放的心态全部接纳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改变。因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没有变,教师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也没有变,但是教师的心态应该转变了。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来统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课堂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正如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2].换句话说,技术是不会取代老师的,但用技术的老师会取代不用技术的老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师应以开放的思想,接受新鲜的事物,如微信、mooc、微课及翻转课堂等,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3.1.2 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可以通过书籍和其它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3]."关于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冯契先生认为,智慧指向超名言之域(隐性知识),而知识只以名言之域(显性知识)为对象;亚里士多德曾说,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从上述深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智慧并不等同于知识,智慧是知识的上位概念,智慧包含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因此,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知识教学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的发展。教学的本质也是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即"转知为智".学生要形成智慧需要借助知识,教师形成教学智慧更是和教师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
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促进自我智慧的生长,具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型知识。具体来说: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具备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保证教学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本体性知识越扎实,对学科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对于一些突发的学生质疑的情境也能更加得心应手的去应对。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需要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教育学心理学是师范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社会学也尤为重要,哲学作为任何学科的灵魂基础,对教育也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奈勒(Kneller,G.F.)曾指出,只有哲学才能解放教师的想象力,同时也指导着教师的理智,只有哲学才能让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根源,从而为看待这些问题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眼界[1].而教育技术学知识是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最后,实践型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而得到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具有缄默性、个人性和不断更新的特色,是教师所具备的前两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所升华的知识,是教学智慧的重要来源。总体而言,以上所提到的知识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基础。
3.2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环境教学智慧的生成,犹如种子萌发的过程,不仅需要其完整的内部结构,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沃土等环境;同理,无论教师内部要素多么完善,若没有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智慧也不会生成。有研究指出,教学活动实施成败与否和教学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常常会把教学活动引向不同的水平和境界,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2].因此,研究教学智慧生成,不仅要研究其生成的内部要素,还要研究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环境,主要可以分为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3.2.1 课堂环境。
教师是教学智慧生成的主体,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对教学智慧的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表现为关键性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
3.2.1.1 关键性事件关键性事件,是关键性教育事件的简称,是指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关键、重要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不是一般的教育事件,它们会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态度、教学行为等能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教学智慧的生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亲身经历或者亲耳听说的关键性事物本身并不能直接催生教学智慧生成,教师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及理性反思,赋予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剖析出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从而促进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改变。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1]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触动心灵的关键事件,而不是"心如止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3.2.1.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的授受关系,还包含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道德的相互促进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应从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引领者和促进者,做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和发展的引路者,从对抗、强制走向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洛克说,"教师不可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一样,使学生见了自己的面就害怕。你要他的心理接受你的教导,或者增加知识,你就应该使它保持一种安闲澄静的气性。[2]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逐渐应用,我们已经快速步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都泛在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老师。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教师的权威不再是建立在知识的权威拥有者上,而是建立在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工具,或称为学生心目中的资料库,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因此,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此外,教师应该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3.2.1.3 教室环境教室环境,一般包括班级规模的大小、教室装饰和座位编排的合理程度,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挥,诸多学者都有相关论述,在此不多赘述。
笔者主要谈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室环境对教学智慧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姑且称之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应该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为一体的教学环境,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 3D 体验等在内的多种技术,建立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互联网时代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到利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快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便捷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在课外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环境,很好地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所影响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影响教学智慧生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2.2 学校环境。
3.2.2.1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物质(文化规划、布局、建设、环境绿化、美化等)、规范文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智能文化(知识传授)、精神文化(办学宗旨、校训等)。[1]
是全体师生在继承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行为规范和制度。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上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设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不仅能够激发教师内心的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去追求教学智慧,成为智慧型教师,从而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因此,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文化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稳固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在潜隐地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3.2.3 教师评价制度。
制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1]
任何组织都是由一定的制度维系运作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教育评价制度的一个核心部分,教师评价制度是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工作者和教师都必须共同遵循的有关教师评价的法律、条例及相关政策之规定。目前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学校的基础层面的教师绩效考核,有职称评级制度,还有一些如各级优质课比赛等,总体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的目标、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它不是一个筛选的工具,更多是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合理的评价制度至关重要。
而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不仅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诱导性错误,还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从而制约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因此,教师评价制度的相关制定者应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为着力点,不断完善评价制度,使评价更为客观合理化。
3.2.4 社会环境。
3.2.4.1 社会变迁教师是社会中的人,教师职场活动必然离不开教师成长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价值观念、教育宏观政策以及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影响与支持等方面。因此,社会变迁对教学智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谓社会变迁,是社会是指在不同的时间上社会现象失去了它原来面貌,而发生的变动。无论社会变迁的成因中是否会有教育的作用,社会变迁或迟或早、或多或少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且最终将导致教育变迁[1].
社会变迁导致的教学上变迁主要体现在教学体制的变化上。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教学活动必然离不开社会宏观政策、教学体制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群体观念的影响与支持。一个合理、完善、健全的教学制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就会对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产生积极向上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社会变迁比较动荡不安的话,观念摇摆不定,整个教学体制和教学观念的变化很容易产生教学失范,这会使我们教学工作无所适从,为整个教学智慧发挥带来极大的困扰,导致教学智慧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难以促动着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另外传统的评价制度影响教学智慧的生成。传统的评价内容往往只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忽略甚至缺乏对教师的整体素质的评价。而教学评价的依据又往往只是学生的学业成绩高低进行评判。教师失去了对工作的创新开拓,更加强调学生对一知识的掌握,为了分数而竞争,将分数看为第一位要素。教师的人格愈来愈单调,这对教育智慧生成机制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一直制约了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
3.2.4.2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2]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育政策通过强制性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来激励、鼓舞与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教育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予以了规范和引导。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研究都离不开教学政策。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
由此可见,不仅教学智慧本身存在主观因素,而且教学存在着的外部环境也会对教学智慧的生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充分调动一切力量,让教师、学校和社会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为教师教学智慧生成保驾护航。
为了进一步理解作为教育学家的胡德海先生,我们主要提及他作为一个教育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的表现不再赘述,探其根源,应是他超越的人生境界。...
3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代价分析3.1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决策的代价分析。教育决策与教育代价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合理的教育决策会导致政策本身民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丧失。教育决策的民主性决定了政策能否被人们接受、理解和支持,而教育决策的...
只有通过知情意行的转化,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够真正提升“时代新人”培育结果的稳定倾向性。...
相比其他更成熟的技术,AR在教育中的应用处于早期阶段,但在促进学习成效方面已经显示了强大的技术效力。许多研究仍专注于开发AR工具的可用性和初步实现性,但这些实证研究大多比较简单,时间变量短,样本数量也较小。但教育领域对AR的研究不应仅仅着...
第四章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特色一、时代特色中国儿童在长期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但是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得到快速的传播,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使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
3教师日常生活的实然状况3.1学校生活3.1.1忙碌的工作D中学的作息时间安排秉承着农村学校一贯起早贪黑的吃苦耐劳作风。从早上6:00到晚上8:00,有的值班教师甚至要到晚上9:00一直处于工作体状态。外界都羡慕我们教师一年两个长假,他们哪知道我们平时的工...
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看,活化利用孔子教育思想开展博物馆教育,更是国人坚定文化自信和重塑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为标志的新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当今教育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对教师的教学也提...
青少年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随着身体发育的基本成熟和自我意识的飞跃式发展,易出现一系列成长问题,情感淡漠便是其中之一。情感淡漠是指持续一年以上亲情淡漠,不关心他人、自私、生活意愿低、反感抗拒亲人之间的交流,对家庭对亲人冷漠无情[1].一、青少年...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2.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内涵。2.1.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2.1.1.1互联网+教育的缘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享誉千年的哲理名句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规律,也正好应景了当下互联网时代一个新事物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