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诗歌艺术的独特性
在研究单士厘诗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单士厘诗作的艺术特色。这是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人其作的基石,通过对单士厘诗作的研读,可见其语言简洁、精炼,无过多的赘余;选用的意象多是自然中的清新之物,颇有超凡脱俗之感;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多寄托于事、物之中等特点,下文将对此发表一管之见。
一、 视野开阔,境界高远。
相对于古代女性文学而言,单士厘因其出国游历的经历而眼界大开,因此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大大超越了古代女性诗人的文学抒写空间,使异域文明及家国情怀进入其诗歌的审美领域,极大拓宽了女性诗人的创作视野,因而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中国旧体诗成功书写先进工业文明的着名女诗人。传统古代女性诗作主题局限在闺阁闲愁,儿女情怀,离愁别恨,而单士厘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在在体会到新旧时代的交替与中西文化的碰撞,因而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从时代、民族及社会的角度来体味其生活的环境,境界顿然开阔。
比如《促织》诗歌云:"凉风萧萧秋月明,促织终夜亦有声。读书灯下音四壁,捣衣砧上月三更。墙角篱根相竞响,烟疏露滴韵凄清。嗟尔微虫为低忙?感时岂作不平鸣。春扈促耕虫促织,络纬先啼懒妇惊。安得茅檐机杼尽起惰,听尔唧唧心怦怦!赋罢秋声长叹息,出户起视河汉横(遂昌妇女不事蚕织)。",写秋夜听见促织鸣叫,又写捣衣,本以为诗人会写思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但独特的是,诗人并没有如此,而是写了促织因遂昌女不事蚕织而作"不平鸣",表现出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心,对于生产、生活的留意,虽是女儿身写女儿事,却有家国之感。
又如《刘烈妇》(其夫欲卖妇以偿搏债,妇仰药死),诗云:"人生贵信义,男女本无殊。女子守纯一,非为压力驱。吁嗟乎!世衰俗薄夫不夫,大同邪说何为乎?不见仳离刘烈妇,乃能一死纲常扶。催命反由同命人,冥鸿不作哀鸿呼。彼固幼未读诗书,遇人不淑当何如?可怜阀阅名门姝,为人跳舞娇氍毹!",或许有人评价诗人是重视妇德,是封建思想,但实际上,单士厘看重妇女的德行,是建立在现代女性意识之上,即男女既然平等,那么人格也应平等,优秀的女子人格上不仅应高于普通女子,也可以高于人品低下的男子。而女子这种德操的养成,在诗人看来与所谓的"诗书"、"礼教"、"压力"是没有关系的,贫贱之家的刘烈妇的品性反而比出身"阀阅"高门,却自甘堕落去作舞女的名媛要高尚得多。可见,在当时讲求自由、解放的社会环境里,单士厘能够看到女性思想解放的必要,同时也能要求女性个人操守与人格底线的保持,是一种建立在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观念基础之上的道德诉求,视角独特而且颇有气度。也可能正因为她的这种气度和人格高度,才能与其夫诗文唱和,写出《己酉出席步夫子原韵》和《再和夫子述怀仍用前韵》这类的诗歌。
单士厘还重视女子、儿童教育,认为开明、先进的教育方式对下一代至关重要,并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如《汽车中闻儿童唱歌》:"天籁纯然出自由,清音嘹呖发童讴。中国孩稚生何厄,埋首芸窗学楚囚!"诗人笔下日本儿童"天籁纯然"的歌声是出自于自由的教育氛围,转而看中国孩子,却是在"埋首芸窗",奋力通过八股考试而功成名就,这字字都在犀利地揭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对于少年儿童身心的严重摧残,赞扬日本自由开化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
综合以上,可总结得出单士厘诗歌创作视野开阔,境界高远,非一般闺秀女子可比。
二、风格多样,语言简净。
单士厘出身于封建士大夫之家,自幼受到了严格的古诗文教育,有着颇高的诗文修养。有人评价单士厘的诗歌创作说:"单士厘基本上是学老杜的凝重而欲融李白的豪放",甚是有理。
单士厘早期诗歌作品中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闺阁之作,风格婉约秀丽,比如《蛱蝶》、《芙蓉盛开》等;另一种是文人气很浓的作品,如《闻泉》、《秋夜即事》、《听遂昌老妪说虎》等诗,这类的作品,大抵风格清俊。而她中、后期诗歌艺术风格渐渐融合,趋于统一,并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渐渐趋于老练、沉郁,即使是闺阁文章也常有豪气之语。如《梳头》诗曰:"年老难希新样工,满头犹未许蓬松。鬓边毛发欺霜白,镜里容颜借酒红。使用旧梳增爱惜,绾成小髻亦玲珑。千丝万缕从容理,谁识朝朝治乱功?",写暮年梳妆之事,没有人想象会有"朱颜辞镜花辞树"之悲,反而有"绾成小髻亦玲珑"之欢喜,末两句尤佳,用一反问使全诗生气顿开。如写《诸孙又将东渡再用前韵》诗云:"三载睽离聚浃旬,一家宴乐拟仙津。团圆情话犹无尽,迅速光阴只觉频。老我又看将别候,此生可有再逢晨?
不随流俗能绳武,愿尔联翩继后尘。",老年与诸孙刚刚团聚,又到分离,且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诗人心中之酸楚自不必说。但诗人却能在此情此景中,写出"不随流俗能绳武,愿尔联翩继后尘。"的叮咛告诫之语,亦算是胸中有丘壑之奇女子,不独是悼念亡子、或与子孙宴饮时的慈母形象,而是种启发后生进取的长者、智者形象,与婉约之风相去远矣,却又不失女子的细腻与柔情。
在语言风格上,单士厘诗歌多清新简淡,不烦修饰,用典也较为平实,总体语言风格简净冲淡。
如《新霁》诗曰:
一雨几及旬,幽人茅屋赏。云气冱山腰,万壑淙淙响。
霁景忽然开,历历见墟莽。山光青欲滴,黛色浮书幌。
田畴亦既沾,禾麦看渐长。对此意欣欣,坐待月华上。
五言诗字数精炼,句子组合方式不断变换,与时时变化的情感相呼应。诗句多使用"二、三"的句式结构,如"竹露清如泻"其中一个"泻"字把露水的"清"写的栩栩如生;"夕阳衔岭畔"其中谓语动词"衔"用的极为出彩,将夕阳写的情趣十足;"一雨及几旬"简单的主谓宾结构,道出了这场雨的情境,诗意盎然。诗句并无华丽词藻的堆砌,运用简单的文字将诗人的思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象的选择也显现了语言风格的简净。袁行霈先生曾说道:"诗的意象和与之相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
通过象的形式,表达意的内容。单士厘诗作的干净舒展,简淡静穆的风格,与她诗中一系列清新淡雅的意象是密不可分的。她在诗中多用:"古柏"、"荷花"、"芙蓉"、"落日(霞)"、"寒蝉"、"云"、"雪"、"松"、"菊"、"竹"、"柳"、"雁"、"燕"、"鹰"等意象。
如《立春夜闻雨》:"微闻小雨侵三径,渐觉阳和被万家。点点随春还润物,疏疏破晓试催花。垂杨不管离人恨,又向东风长嫩芽",其中短短几句便包含了小雨、杨柳等意象,并将其描写得清新、温婉,小雨滋润着万物的新生与萌芽,作者也在这宁静的雨夜悠然地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一阵悠然惬意之氛围在笔尖洋溢。
夏季来临,单士厘又将目光投向了夏日的风光景物:"春残景物最堪思,天气清和首夏时……尝新又见登场麦,骤暖偏宜上箔蚕。雨过池塘蛙阁阁,风微帘幕燕喃喃",由春入夏过渡自然,在夏日微风和蛙鸣燕语中,回忆往昔。
又如《初秋晚眺》:"谁云秋气悲?我爱秋容爽。微雨洗东皋,夕阳隐西嶂。
落霞明远岫,疏柳寒蝉响。坐看白云升,凭栏惬幽赏"被多数人看作是萧瑟肃杀的秋天,单士厘却将其描写的清新、丽致。"微雨"、"夕阳"、"落霞"、"寒蝉"、"白云"等意象群的塑造,让单士厘笔下的秋天别具了"凭栏惬幽赏"的情趣。
单士厘对冬季里的"雪"也甚是喜爱,对其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描写。如《雪珠》中:"树入玲珑隙,枝疑蓓蕾萌。巧从颔下摘,融惜掌中擎。错落藏春槛,光华不夜城。"以"雪"为描写对象,通过"玲珑"、"蓓蕾萌"等词的运用抓住雪晶莹剔透的特点,让雪的晶莹美丽给冬天枯黄的树枝带来了生机与光彩。同样写雪,《乙酉人日舟中望雪》:"六出纷飞整复斜,因风触额误梅花"中则在说梅花和雪常常分辨不清。对于雪的作用,诗人也从多个角度阐述,认为雪可以"从教隐处纤毫现,能使人间缺陷平",还能够"天公玉戏成丰兆,会看宵来不夜城",将雪作为了丰收之年的征兆,赋予其美好的象征意义。这些短暂易逝的物象,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却留在了单士厘的诗作中,她用自己独到的笔触赋予它们生命与内涵。
单士厘作品少有晦涩的语言和繁复的修辞,纯净的文思、素淡的语言及清新的意象,共同形成了单士厘诗歌的总体语言风格,即清新隽永,凝练简净,情感真挚。
三、擅用比兴,情感含蓄。
单士厘在诗词中善于借用自然界的动植物为比兴对象,表现出内敛含蓄但却厚重的情感。无论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还是咏史抒怀,多将情感藏匿于言语中,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效果。
单士厘在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时,写下《抒怀》:"惟鸟有慈鸟,飞鸣觅稞粒;惟羊能跪乳,亦解酬罔极".
这里借助慈鸟反哺、羊羔跪乳之典故,托物比兴,抒发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之深情,诗句清丽自然,抒情深沉有力。
至诗稿下卷,很多诗作借景、物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怀和思绪。如《和穗嫂秋末寄怀原韵》:"何年重剪西窗烛?徒羡长空雁影翩"中描绘大雁矫健地在空中飞翔,借此抒发自己无法如雁般飞往夏穗嫂的身边,表达出了对她的思念之情。
又如《薄暮》中看到"薄暮长空霁,凉飕暑未深",发出"十旬劳梦寐,千里忆同心"的感慨,表现出对千里之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庚子四月十八日舟泊神户》,此诗前部分在描写神户的自然风景,遇到了古人,听到了乡音,使诗人触景生情,不禁发出嗟叹:"昔闻秦皇学长生,长生未得亡沙邱。三千赤子今安在?徐福姓氏今犹留。何似我皇真好道,文学政事旁罗搜。
(时夫子率湖北诸生东渡留学)诸生负笈远登涉,不辞跨海师承求。"这里以秦始皇求"长生"衬托"我皇"的"好道",称赞统治者派留学生赴日之举。
还有些诗作则寄感于历史,将对现实的思考寄托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议论之中。以史为鉴,以达到知兴替、感时事、伤盛衰之作用。
如《和夫子系匏州咏即步原韵(三十首)》中:"竟使功臣碧血殿,谁教国柄付权奸?莫须有事休推问,朕在何堪二圣还".
诗作以岳飞精忠报国之典故,感慨忠良惨遭屠毒、国柄误落权奸,导致"宋室江山一旦空,天时人事两相蒙"的结局,读来让人警醒。《辛酉重九登八达岭》一诗同样,诗人在游八达岭时,有感于眼前所见进而引发对历史的追怀,"缅昔多激昂,感今增太息。明王守四夷,固不在疆域。后之治世者,勿再劳民力。"比兴手法的使用为单士厘诗作增色不少,使得在清新意象、简净语言的背后蕴藏着厚重的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感悟,增加了诗作的内涵与深度。
概而言之,单士厘诗歌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超凡脱俗,清新可人,着眼于身边事物、景物,感慨人生与时代。诗作从全新主题、语言风格和意象内容三方面,贯彻创作理念,既着眼于国事、天下事,以及雄浑壮阔的天地宇宙,又立足生活与旅行过程中的细致观察与亲身感受,取材贴切,情感真挚,从平淡中彰显风骨,显现其简淡静穆的性格风神。
结语本文主要围绕单士厘诸多着作中的《受兹室诗稿》、《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四部展开探讨,着作都有着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在作品中都贯穿着对于女性解放的倡导和力行,对文明开化和先进理念的追求和向往,给未能走出国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是维新人士以报馆鼓吹舆论的志趣合作下的事业。该报作为旬刊,每月刊出3册,每册3万字左右。梁启超在创刊号中所撰《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申明了去塞求通的办报宗旨,主张所载内容在于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走向衰亡,晚清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引入西方的政治学说来改造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臣民观的瓦解和新的民族国家观念的诞生.严复所引进的天赋人权、契约立国、进化论等学说以及梁启超宣扬的民族国家学说都深刻影响了世人.20世纪初的人们已经开始...
摘要梁启超以其恢宏博大的创作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清末民初中国舆论界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就其学术文化方面而言,他广收博取,文学、史学、哲学等齐头并进,新论迭出,卓然成家,每每为后人称道。在中国近代文学的革新过程中,梁启超作为主要领...
(三)情感论晚年的梁启超,消退了年轻时候的政治热情,逐渐远离了政治漩涡,走向书斋,潜心于学问。这时候的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发扬,同时,也冷静客观地反思了诗界革命的偏颇,在诗歌艺术上,越来越倾心于传统的古典诗歌,甚至一意...
佤族民间文学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口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在佤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孤儿题材的故事较多,这与当地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婚姻制度等有直接的关系。...
绪论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中国近代文学在八十年的时间里非常困难而又快速地走完了它的全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中国近代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发展和光辉终结,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阶段和先声先导,并指引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
联话,是我国文论的一种样式,与诗话、词话一脉相承。它探讨楹联创作的方法,评论楹联创作的得失。从这个角度讲,联话即楹联批评。同时,联话还讲述楹联的故事、楹联作家的轶事,保存了大量的楹联作品及相关数据。联话内容丰富,有时和笔记相似,因此可以把...
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不仅参与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更迭中留下矫健的身影,也给湖南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改变了湖南的社会结构、民间风俗。...
文廷式(1856-1904)是晚清清流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在政坛变幻、时势变迁、思想变化的大氛围中,身历其中,平生跌宕起伏,走在时代思潮演变的前沿。文氏兀傲之个性、特殊的仕宦经历与政治体验,以及富有近代精神的见识远虑,在成就其政治家身份的同时,亦确立了近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