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诗作折射出单士厘现代与传统并存的思想
"诗言志"、"言为心声"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为了表达作者心中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也不例外,诗人通过不同诗作表达出自己不同时期的生活与思想。单士厘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封建闺秀教育。虽为封建大家族,但却是一个文明开化的家庭,给了单士厘充分学习、读书的时间,尤其注重诗文教育,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再加之,拥有着女性作家独有的敏感与细腻,单士厘选择用在中国有着深厚传统的体裁--诗歌,将其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
单士厘的一生,历经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晚清这一特殊的时代舞台,催生了单士厘的现代意识。众所周知,晚清是一个分化、动荡、变革的时代。在 1840 年之前,中国人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我满足与荣耀之中,直至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炎黄子孙的优越美梦才逐渐苏醒。华夏民族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物产富饶、国力雄厚的泱泱大国了,反而变成了被各国列强欺辱、瓜分的弱小国家。在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战败之后,终于有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意识到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思想、制度等等,这些举措刺激了晚清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时代的剧变,推动了单士厘思想的转变和进步。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敏感时代里,这种进步和觉醒是步履维艰、极为困难的。单士厘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着在这个特殊年代里的个性化的现代意识。
个性之处则在于:首先这种现代意识具有很清晰的女性特质,即女性意识的浮现;其次,有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和赞赏,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华传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浮现。
何谓女性意识,很多学者都下过定义,笔者在这里引用王春荣教授的观点:"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自我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中国历代的女性意识,根植于中国封建历史的土壤,是封建专制制度、农耕文化、宗法观念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男尊女卑、轻视和束缚女性的封建道德礼教。封闭的环境与愚化的教育让中国大多数女性都深处闺阁之内,坐井观天,拘泥于传统的男女观念。使得女性忽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丧失了清醒的主体意识,信奉着自古流传下来的女性角色:"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西方"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等先进的思想,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倡导下传入中国,冲击着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这一时期,一批觉醒的女性走出闺门,在社会舞台上崭露头角,积极寻找并实践自身价值。
(一)、自我意识的构建。
"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作为新女性的单士厘,她秉承这一观念从事着各种社会活动、人际活动、学术活动等,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不是像封建社会女性寄生于家庭之中,生活以夫、子为一切。
首先,单士厘的出国游历充分体现了其女性自我意识的存在。单士厘与钱恂的结合将她带往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在当时,作为女性出国,此举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在国外期间,单氏并不只是围绕丈夫的生活起居而忙碌,在游历的途中她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进步。在旅途中,她亲身体会异国风情和接触西方文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记载着一个清代末年封建传统女性眼中的世界。如《庚子四月十八日舟泊神户》、《题金泽八景》、《日本竹枝词》、《光绪癸卯春过乌拉岭》、《西伯利亚道中观野烧》、《游俄都博物馆》、《已酉秋夜渡苏彝士河》、《自新加坡开行风浪大作》等诗作,都是在游历途中所作,在欣赏风景名胜时,不仅有对风景的赞叹:"漠漠无边际,绕溪浮小艇。教堂高耸云,夕照逗残影","夕阳欲落未落时,云霞半天相映红".
看着此景发出了"谓语诸闺秀,先路敢为请","欧美竞文明,宜思所以抗","远游饶眼福,学界无尽藏"的感叹,发人深思。这一行径足以证明单士厘在思想上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依附于丈夫的,并且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潜力。在游历途中以一种自信、自立、自尊的姿态从容应对一切,有所思有所想的观赏和记录着游历途中的一景一物,超越了古代女性的传统书写空间。
其次,单士厘广泛的交友圈也显示了其女性自我意识的构建。在单士厘生活的年代,妇女深受各种陋习的钳制,需恪守各种莫名其妙、毫无依据的礼教规范,如"男女授受不亲",女子还要做到"言不及外,足不出户","非至戚不相见"等。
对于这些落后甚至残忍的思想枷锁,单士厘是决然地摒弃。在国内外,单士厘与各界的志同道合之士交往,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优雅和博识。在国外期间,与许多外国知识女性广交朋友,如池田信子、下田歌子等人,并留下了与她们的诗作,如《寄日本池田信子》、《丙午秋留别日本下田歌子》等。除了这些外国友人,单士厘在国内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并与她们频繁唱和,通过诗文交往来增进情感。在诗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则是夏穗嫂,诗文密友往往也是生活中的知己,二人之间的唱和诗体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如《喜穗嫂重来北京用前韵》、《和夏穗嫂种枣核诗原韵》、《和夏穗嫂游北海公园遇雨原韵》、《和夏穗嫂荷花生日同饮十刹海》等诗作,都体现出了两人平日里的交往和相伴的生活。单士厘在丈夫和长子纷纷离世后,悲痛欲绝、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正是这位心灵知己给予的安慰和关怀,才使她慢慢走出阴郁和绝望。在单士厘的生活中出现了同时期落后女性所没有接触到的范畴,即社交朋友圈。她的生活中不仅有家庭,还有朋友和知己,这无疑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同男性一样,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
单士厘的出国行旅、社交活动等都标榜着从礼教束缚的观念体系中解放出来的新兴女性形象。追求自我解放、自我平等,踊跃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中去,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外当地风俗人情,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拓展了自我的生活空间,增长了见识,为她的创作积累了厚实的材料。
(二)、国民意识的觉醒。
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她们意识到自己作为拥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有着维护国家政权,促进国家进步的义务,这一理念明显象征着其国民意识的觉醒。
单士厘在国外每每见识到西方的先进和文明之时,总是会联系到远方满目疮痍的祖国,在比较和对照中,反思振兴中华。所创作的很多诗篇都流露出了这种国民意识,如《庚子秋津田老者约夫子偕予同游金泽及横须贺》:
嗟予疏绘事,空对屠门嚼。东作未耘籽,秋成安望获?譬犹覆杯水,未旱已先涸。寄语深闺侣,疗俗急需药。劬学当斯纪,(英人论十九世纪为妇女世界,今已二十世纪,吾华妇女可不勉旃!)良时再来莫。
单士厘在见识到外国先进的女性观念之时,联想到自己国家的女性现状,勉励"吾华妇女"应"劬学",主张以"女学"新药,疗旧俗之病,具有积极的社会意识。又如《游俄都博物馆》:
只今新世带,生理益繁广。欧美竞文明,宜思所以抗。露虽非立宪,民志籍开畼。远游饶眼福,学界无尽藏。
这是单士厘在俄国之初,参观俄国首都彼得堡的博物馆之后,写下的诗句。其中"露"即"露西亚",日译俄国的旧称。俄国虽是专制独裁的国家,但仍然用科学开启"民志",由此联想到"吾邦"之落后。还提出了"欧美竞文明,宜思所以抗",思索中华民族如何才能抗衡欧美国家,显露出单士厘作为女性诗人,关切中华的文明富强之心。
这些诗作中所影射出自我意识的构建和国民意识的觉醒,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诠释着女性意识。作为晚清放眼世界的女性,单士厘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迈出闺阁,用传统旧体诗的形式,向广大国民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
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一)、对西方文明的赞赏。
首先,单士厘诗作中频频出现新鲜事物的名词,并对其持有接受赞扬的态度,如"电车"、"火车"、"飞机"、"冰淇淋"、"啤酒"等等,这些都是在国外游历途中所见的新兴事物,并对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便利,给予了肯定,如在诗作中频繁提到有关"车"和"铁路"的诗句:"驱车出西郭,秋草萋以馥。铁路创京绥,车行于焉即"等,反映出了她对这些新兴事物的推崇态度。
其次,单士厘诗中提出了许多文明开化的思想,如"自由平等乐生涯,尧舜经营不为家 ","我邦女学嗟未有,辟故开新解枢纽。春风溶溶荡氛垢,积习销磨冀悠久"等诗句,其中"自由"、"女学"等词藻,可看出女诗人单士厘作为新兴女性,汲取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思想和理念,并企图将其运用在中国,改变当时死气沉沉的国家现状。
(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即使各种现代性的思想和行径在单士厘的脑海中不断浮现闪过,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力量仍不可小觑。
首先,单士厘在记载这些新兴事物和思想时,没有选择时兴的白话文,而是仍然坚持用中国传统的古诗文形式,可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无法消失殆尽的,它是根植于人的气质中的。还有一种考虑,是单士厘为了让大众更深刻地接受这些新兴观念,而刻意采用传统的文体形式,让时兴与传统产生一种撞击,是其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其次,中国传统女性的一些妇德观念仍然被单士厘所歌颂。如《刘烈妇》中:
"女子守纯一,非为压力驱……不见仳离刘烈妇,乃能一死纲常扶。"又如《题焦节妇事略,拟刘妙容婉转歌体》:"女有德","妇有仪","愿为女贞木,莫作路旁花".
等诗句都体现出单士厘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妇德的坚持。
这份对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坚持,并非是固执己见,愚昧落后,而是一种对于传统中精华的汲取,也是一种对于自古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重视。
(三)、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
对于现代文明的效仿和对传统精华的坚守,这二者并不矛盾,这是一种辩证地对待不同文化的方法: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同时不失掉自身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让它们共同作用,共同影响,最终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内涵。
如《和夫子系匏州咏即步原韵(三十首)》诗中:"四库珍藏杰阁开,诗书为福不为灾。神仙脉望君休笑,吸收文明空气来。"指出既要坚持发扬如《四库》这般的中华经典文化,也要接受西方文明的外来"空气",不可排斥任何一方。又如,《和织孙女妹六十自寿诗》中先是肯定了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绛帷祝祜列婵娟,教子何如教母先……将何抵挡狂澜势?惟有家庭孝与慈",与此同时,也肯定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存在:"最是一方沾化雨,弱龄小阮已能文。(开小学堂于常熟两处,又自教女生多人。)".
在游历国外时,单士厘深入到日本当地的学校,对其现代化的教育更是大力赞扬,在其诗作中有所体现 :"遨游快及松之内,学校明朝陶粒春",这里对贯行近代化文明理念的日本新式学校给予支持,并对其存在价值表示肯定。这种不同文化共存的理念,使得单士厘的思想具有特殊性,适应于当时中国。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反差,单士厘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明思想、事物,同时坚持和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其间不免产生激烈的碰撞,才成就了单士厘作品中思想的巨大张力。
结语本文主要围绕单士厘诸多着作中的《受兹室诗稿》、《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四部展开探讨,着作都有着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在作品中都贯穿着对于女性解放的倡导和力行,对文明开化和先进理念的追求和向往,给未能走出国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是维新人士以报馆鼓吹舆论的志趣合作下的事业。该报作为旬刊,每月刊出3册,每册3万字左右。梁启超在创刊号中所撰《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申明了去塞求通的办报宗旨,主张所载内容在于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走向衰亡,晚清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引入西方的政治学说来改造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臣民观的瓦解和新的民族国家观念的诞生.严复所引进的天赋人权、契约立国、进化论等学说以及梁启超宣扬的民族国家学说都深刻影响了世人.20世纪初的人们已经开始...
摘要梁启超以其恢宏博大的创作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清末民初中国舆论界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就其学术文化方面而言,他广收博取,文学、史学、哲学等齐头并进,新论迭出,卓然成家,每每为后人称道。在中国近代文学的革新过程中,梁启超作为主要领...
(三)情感论晚年的梁启超,消退了年轻时候的政治热情,逐渐远离了政治漩涡,走向书斋,潜心于学问。这时候的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发扬,同时,也冷静客观地反思了诗界革命的偏颇,在诗歌艺术上,越来越倾心于传统的古典诗歌,甚至一意...
佤族民间文学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口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在佤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孤儿题材的故事较多,这与当地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婚姻制度等有直接的关系。...
绪论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中国近代文学在八十年的时间里非常困难而又快速地走完了它的全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中国近代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发展和光辉终结,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阶段和先声先导,并指引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
联话,是我国文论的一种样式,与诗话、词话一脉相承。它探讨楹联创作的方法,评论楹联创作的得失。从这个角度讲,联话即楹联批评。同时,联话还讲述楹联的故事、楹联作家的轶事,保存了大量的楹联作品及相关数据。联话内容丰富,有时和笔记相似,因此可以把...
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不仅参与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更迭中留下矫健的身影,也给湖南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改变了湖南的社会结构、民间风俗。...
文廷式(1856-1904)是晚清清流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在政坛变幻、时势变迁、思想变化的大氛围中,身历其中,平生跌宕起伏,走在时代思潮演变的前沿。文氏兀傲之个性、特殊的仕宦经历与政治体验,以及富有近代精神的见识远虑,在成就其政治家身份的同时,亦确立了近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