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单士厘游记独特的书写角度。
单士厘在游记创作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神话故事、文学艺术、建筑、宗教,以及异域女子生活状况等方面,而同时期的男性作家则集中关注社会内容,如政治、经济、军事等。
一、对西方宗教、神话传说的关注。
单士厘是首位介绍西方神话故事的中国女性作家,对其渊源、发生、内容、在中国的流传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单士厘游记中关于神话故事、宗教、建筑等内容的介绍,主要是在《归潜记》中。
(一)、宗教文化的兴盛。
《归潜记》中第一篇《彼得寺》,第二篇《新释宫·景寺之属》都详细介绍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其相关的神话传说,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颇高。
这两篇着重描写了彼得寺和景寺美轮美奂、精妙绝伦的景观和构造,让人惊叹西欧艺术的独特与精美,同时也可看出基督教在西欧人民心目中重要的地位。
如《彼得寺》首先开篇介绍了"一五 O 六年,景宗儒略二重构厥寺,为今日庙貌基础。溯寺者必推原儒二。在儒二初意,但欲自营墓室于寺内,故扩新伊始之时,仅借用尼哿拉五已成之工(一四五二)而已"的建寺历史。然后依次介绍了彼得寺的门、廊、枘桴、中亭、正座、右侧、左侧、上瓴、下窑以及神奥(圣器所)等各个部分,跟随作者的笔触流转,走遍寺庙的每个角落,感受到彼得寺的"其美其大",由这恢宏的建筑,可看出当时的西欧国家对于宗教的重视和敬仰,以及宗教为这些国家所带来的文化与建筑方面的影响。
《归潜记》中还记载了单士厘在西欧当地了解和见识到的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的事情,宗教仪式是一种极其神圣的,是信教者对神圣对象和神圣力量基本态度的表达。但单士厘所呈现出的宗教仪式不带感情色彩,是以客观观看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在叙述。如关于基督教仪式"弥撒"的描写:
弥撒本意,不过因日常必见之饼、酒两种,以为纪念耶稣而已。迨举而定为教礼,踵事增华,成为一种形式。今通例一弥撒中分为五节:第一曰忏悔,其诵词主义,在求玛利、彼得、保罗一切诸圣代请于耶稣,消除我既有之罪恶,而清洁其身心。第二曰祈祷,……第三曰供奉,其意在清洁杯皿,供献饼、酒,祝耶稣来享。第四曰祝咒,意在一经祝咒,则耶稣灵圣直降格于此饼此酒之中。第五曰感格,在景士既领肉、血,必然上格耶稣,伸其感忱,复传布信徒,具表神已来格,共享肉、血,而礼于是乎成。
由此,可见"弥撒"对于基督教徒而言,是一场心灵与精神上的洗礼与净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开圣门"、"最后晚餐"之仪式等。
宗教建筑的恢弘精致,各类宗教仪式的庄严、正式,都显示出了古罗马希腊宗教的繁荣发展,和其在当地人民心中崇高的地位,是一种神圣高尚的信仰。
(二)、悠久浪漫的神话故事。
单士厘在意大利游历期间,当地的神话故事、各式建筑都深深地吸引着单士厘的目光,故在《归潜记》中用两章的内容专门介绍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即是《章华庭四室》和《育斯》。这两章被认为是该部游记中最有价值的,被誉为"中国介绍希腊--罗马神话之嚆矢。"这些神话故事中充斥着各种浪漫的情感,阳刚的英雄情结,以及充满想象的灵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古希腊罗马的唯美与浪漫艺术气息。
《章华庭四室》从介绍乏氐刚收藏的古希腊石雕开始。章华庭有四室,"一室藏一雕,即以雕名名室:曰劳贡室,曰阿博隆室,曰眉沟室,曰俾尔塞室",主要介绍这四位英雄与神祗的雕像,以这四位神人的故事为线索,展开叙述。
在《章华庭四室·劳贡室》中对拉奥孔形象,拉奥孔死因等各方面进行了剖析。其中对拉奥孔雕塑的形象进行了仔细的刻画:"劳贡集像者,名雕巨擘也。像为二蛇绕噬一老者、二少者。老者右举蛇朋,左提蛇颈,筋骨高下,一望而知为甚有力者。然长蛇绕足噬腰,纵强逾贵育,亦莫能脱。二少者,左为长子,右为次子。长子瞬息受噬,仰视惊骇,自顾不追,无以解父厄。次子则既触毒牙,状己垂毙。凡所雕刻,筋肉脉络,无纤毫不肖,而主客之位,运动之方,配合调和,允称杰作。尤可佩者,一像一题之中,含三种瞬时:老者正被噬,长子将被噬,次子既被噬。此三瞬时者,感觉举动,迥不相同,辨别既难,表显尤匪易。此像于各人眉目间分别纂细,傅观者一瞥而区异毕见,而全像呼应,仍不少乖,神乎技矣。名日集像,亦为具三人三瞬时于一像也。"这二百多字,把举世闻名的拉奥孔雕像群的方位、外貌,以及其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思想情感等都表述得清清楚楚,这段也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早对拉奥孔进行评价的文字".
还对特洛伊之战的诱因、过程等留下记载,有文字记载道:"斯巴达者,尚武之国,希腊史中所着称,恶爱丽那之见夺也,于是约诸侯会战于脱罗耶之城(即特洛伊城)。十年而城不下,围亦不解,为神话中最有名之脱罗耶战争……挺然应募,且布流言,谓此物为女战神密讷尔佛所授,苟供神前,神立福之……".
文字简洁、清晰地阐述了特洛伊之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所熟知。
单士厘在《阿博隆室》中介绍阿博隆雕像的神话传说,首先告知世人阿博隆的身世:"阿博隆者,雷神育斯与腊董所生子,与女猎神蒂安为同母姊弟。古诗人以阿代日,以蒂代月,示其姊弟阴阳性殊,此阿为日神之说所自来。"得知其为何人后,进而了解关于阿博隆的事迹,其光辉英勇之事不可胜计,其中最为着名的当说"杀丕东为母复仇事":"腊董本司命神刹都尔女,与育斯为同父而相私。
育斯妻育侬妒之,遣蛇名丕东者,追踪腊董,勿许之安;又与地约,勿畀之居。
腊遍历世界,或隐岩穴,或栖树枝,均不一日而丕东骤至为害……阿生而知母之困于丕东,誓必报。"后果真杀死此恶蛇,为其母报仇,立像之时即记载了该英勇举动,流芳后世。除此之外,还介绍了阿波罗与月桂的美丽神话:"阿博隆(即阿波罗)游希腊,见女神达大奈美而趋近之,达急变为月桂树,阿乃折其枝而返,从此雕画上阿博隆像必手执月桂枝".
在介绍《眉沟室》、《俾尔塞室》时,单士厘也穿插分析了很多神话故事,如墨耳库里、百眼怪、冥王之后、女猎神、露神、颂歌女神、静默女神、美神、金雨、梅窦思等。单士厘将这些西方的神话介绍到中国,让更多的国人接触到西方神话,感受与中国古老神话的不同魅力与审美,这种异类艺术的撞击带来的是人们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同时代对于西方浪漫神话传说的类似研究和关注是没有的,单士厘开创性的举动,给长期处于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国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和感受,这对于当时落后、封闭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和开化。
二、对西方文学艺术的青睐。
在《癸卯旅行记》中,单士厘对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进行文字介绍,字里行间随处皆流露出她对这位文学泰斗的敬仰和钦佩之情,如:
托为俄国大名小说家,名震欧美。一度病气,欧美电询起居者日以百数,其见重世界可知。所着小说,多曲肖各种社会情状,最足开启民智,故俄政府禁之甚严。
简短的文字道出了托尔斯泰在欧美甚至世界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其小说作品更是内容丰富、笔触辛辣犀利,让人从文字中看尽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尤其是对俄国政府专制统治的批判:"俄廷待托极酷,剥其公权,摈于教外(摈教为人生莫大辱事,而托淡然)".
尽管受到如此的不公待遇,但"徒以各国钦重,且但有笔墨而无实事,故虽恨之入骨,不敢杀也",列夫托尔斯泰仍然选择用手中的笔与沙俄专制统治斗争,由此更加看出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性,及其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单士厘在当时那个年代就已认识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性,着实让人惊讶,也由此可见她的文学敏感度和前瞻性非同一般。
在《归潜记》中有单独一章是在介绍马哥博罗(即今日说马可波罗)之事,称其作品为"西人谈华事者必读之书",可见其着述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单士厘在文章中简要介绍了所着书的内容:"述中国事颇详,凡所闻见,所行事,多可与《元史》相印证".
并且还介绍了马哥博罗的家世,其叔父辈及其他自己在中国境内的一些际遇,如:
盖世祖频遣赴各省路核钱榖事(世祖朝频有是使,马哥盖屡膺其选),又出使占城、狮子等国(书叙占城事极详)。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出使海外,历六月程,或揣当使安南(是年安南王陈光昺死,自烜立,遣使来朝。逾年,礼部尚书柴椿等奉使往)。又尝为扬州路官……马可波罗在中国充分获得元世祖的信任,屡次被委以重任,出使各国,出任地方官职等,唯有行万里路,阅人间百态,才可拥有这些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从而成就马可波罗游记的辉煌。
除此之外,《归潜记》中在介绍西方神话的同时,单士厘对西方着名的但丁《神曲》和荷马史诗时代也给予了关注。她用简要清晰的文字介绍了《神曲》的梗概内容,并无冗杂的修饰词藻,让人读后一目了然:"义儒檀戴(但丁在书中被译为义儒檀戴)所着《神剧》(即《神曲》,参见《归潜记》的"译名简释"表)书中,清净山凡九重,最下一级,遇婆尼法爵,即指此人。讥之欤,抑恕之欤?……檀戴《神剧》中所见首入火坑中,足露火焰外者,即指其人"这是单士厘在参观教皇之棺时,发现了但丁《神曲》中提到的婆尼法爵的八棺残片,由此联想到但丁笔下的炼狱,并将这些信息以文字的形式传达给国人。
对于荷马史诗之时代的记载,在书中称为"神诗时代",有文字记载如:神诗时代(神诗家以华曼尔为最着。所谓神诗时代,即指化曼尔,景前八世纪顷也),育像甫萌,格式未备,虽有木、石、铜、金诸质之像,而拙简不足道。惟当时尊崇育斯,以为育斯天人主父,神临三界,故有三面之育斯,有三目之育斯(一治天界,一治人界,一治水界。或以为一治天上,一治人间,一治地谷)。
单士厘首先告知了西方的荷马史诗时代的时间跨度,并说明了当时时代的尊崇之神--育斯,并对其当时的形态、样貌、质地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而形象的介绍,也让国人了解到在荷马史诗时代,育斯的地位之高为"天人主父,神临三界".
以上这些关于国外文学艺术方面的介绍主要集中于俄国与西欧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这些关于神话、宗教、建筑、文学艺术、异域女子生活状况等的介绍文字,其中很多都是首次出现在国人眼前,让未能走过国门的国人感受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和趋势,尤其是神话、宗教和文学艺术的引介完全让国人耳目一新,在为世界多元文明震惊的同时,也为单士厘前瞻独到的视角、细腻精准的文笔而折服。
综上所述,单士厘在国外游历期间,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外交使节夫人,而是游走在各处的行者,用文字记录所看所思的学者,更是西方文明的仰慕者。她选择用自己女性视角和笔触记录下在异国看到的种种新奇景象,向未能踏出国门的国人传递前卫、先进的信息,以此来扩大国人的视野,启蒙国民的文明思想,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结语本文主要围绕单士厘诸多着作中的《受兹室诗稿》、《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四部展开探讨,着作都有着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在作品中都贯穿着对于女性解放的倡导和力行,对文明开化和先进理念的追求和向往,给未能走出国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是维新人士以报馆鼓吹舆论的志趣合作下的事业。该报作为旬刊,每月刊出3册,每册3万字左右。梁启超在创刊号中所撰《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申明了去塞求通的办报宗旨,主张所载内容在于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走向衰亡,晚清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引入西方的政治学说来改造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臣民观的瓦解和新的民族国家观念的诞生.严复所引进的天赋人权、契约立国、进化论等学说以及梁启超宣扬的民族国家学说都深刻影响了世人.20世纪初的人们已经开始...
摘要梁启超以其恢宏博大的创作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清末民初中国舆论界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就其学术文化方面而言,他广收博取,文学、史学、哲学等齐头并进,新论迭出,卓然成家,每每为后人称道。在中国近代文学的革新过程中,梁启超作为主要领...
(三)情感论晚年的梁启超,消退了年轻时候的政治热情,逐渐远离了政治漩涡,走向书斋,潜心于学问。这时候的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发扬,同时,也冷静客观地反思了诗界革命的偏颇,在诗歌艺术上,越来越倾心于传统的古典诗歌,甚至一意...
佤族民间文学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口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在佤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孤儿题材的故事较多,这与当地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婚姻制度等有直接的关系。...
绪论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中国近代文学在八十年的时间里非常困难而又快速地走完了它的全程,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中国近代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继续发展和光辉终结,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阶段和先声先导,并指引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
联话,是我国文论的一种样式,与诗话、词话一脉相承。它探讨楹联创作的方法,评论楹联创作的得失。从这个角度讲,联话即楹联批评。同时,联话还讲述楹联的故事、楹联作家的轶事,保存了大量的楹联作品及相关数据。联话内容丰富,有时和笔记相似,因此可以把...
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不仅参与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更迭中留下矫健的身影,也给湖南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改变了湖南的社会结构、民间风俗。...
文廷式(1856-1904)是晚清清流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在政坛变幻、时势变迁、思想变化的大氛围中,身历其中,平生跌宕起伏,走在时代思潮演变的前沿。文氏兀傲之个性、特殊的仕宦经历与政治体验,以及富有近代精神的见识远虑,在成就其政治家身份的同时,亦确立了近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