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1 共1122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2.1 案例分析的目的意义、基本思路与创新之处
  
  2.1.1 研究目的
  
  阿里小贷的出现,为解决中小网商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范例。多样化的融资体系有益于国内金融体系完善和电子商务发展,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阿里巴巴小额贷信公先更灵活的为广大中小企业及创业者扩大经营融资的新渠道,对现有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势必将促进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是值得大力扶植的。
  
  然而小额贷信公执过程。作为我国首家网络小额贷信公执 收(1)阿里小贷身份特殊,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对发展小额信贷组织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尚没有一套法律框架来界定其法律地位。(2)阿里小贷资本规模有限,后续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是小额贷信公先 赵3)阿里小贷转型困难,不确定性因素多。根据有关规定,小额贷信公执原则下,可以转变为村镇银行或者贷信公执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贷信公执股东的规定更加严格,投资人必须为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无论哪一项规定,基本都是银行必须控股或者全资经营。(4)阿里小贷与支付宝资金无法关联。2010 年,人民银行为规范非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降低网络支付为用户以及整个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宝被划为非金融机构。该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均需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才算获得合法运营“牌照”.根据规定,为保障“沉淀资金”安全,支付机构需要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2010 年 6 月 8 日,支付宝确认工商银行作为其备付金存管银行。(5)征信系统不完善,可能引发违约风险。(6)阿里小贷与信托公司合作,资产转移的泡沫扩大化。(7)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互联网金融在国内才刚刚起步,有关其风险防范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笔者将该主题作为本文研究方向,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通过阿里巴巴小贷案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阿里金融风险控制侧重点,并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提出风险控制建议。
  
  2.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长期以来,传统金融业锁定高端市场导致低端市场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我国长期的“金融压抑”现象赋予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属于金融业,离不开金融业的关键问题,即信用与风险。
  
  本文案例分析的目的是研究金融比较核心的问题--信用与风险控制,信用风险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是获取更多有意义的数据信息,如? ? ? 祥 的及时性等等。这些,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都是一致的,所以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规模不同、优势不同、地位不同、竞争模式不同、销售渠道不同、风控侧重点不同、担保体系不同、思想与文化不同。传统金融的发展依赖于雄厚的市场资源。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更注重开放的思维、网上高速的交易节奏与团队价值观。
  
  阿里小贷的出现,为解决中小网商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范例。多样化的融资体系有益于国内金融体系完善和电子商务发展,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阿里巴巴小额贷信公先 哲更灵活的为广大中小企业及创业者扩大经营融资的新渠道,对现有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势必将促进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是值得大力扶植的。阿里小贷模式是产业链融资的创新之举。
  
  产业链融资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贷户 户 A 公司,向产业链中的相关资金短缺企业提供贷资金问题,又完善了产业配套服务。
  
  由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经营模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了的风险差异。互联网金融体系在不断扩张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网络技术的不够成熟,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充分,监管力度不到位等,使得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对于这些风险的分析与管理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2.1.3 基本研究思路
  
  本文在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产生与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介绍了阿里金融的发展历程,阿里金融的运营模式,阿里金融的经营特点,阿里巴巴金融风控模式。
  
  本文在第二章案例分析部分首先将对案例分析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思路进行简要的介绍;接着对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对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抛出引入阿里金融的风险特点,并对各项风险进行分析,并从政府、金融机构,用户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全文分析的技术路线如下图 2-1 所示:
  
  2.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文献研究。在进行论文写作前,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小额贷信公执关文献。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小额贷信公执巴小额贷户为论文后续写作打下基础。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加工,对阿里巴巴小额贷户险存在的潜在原因,从各个风险对阿里小贷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研究。
  
  (3)对比分析。通过对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零售网站与其他的购物网站市场份额及注册用户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阿里小贷的竞争市场及发展前景进行研究。通过银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的对比分析,对阿里小贷的信用风险进行相关的研究。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题内涵、特点以及风险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阿里小贷金融的风险特点并出提出控制方法,突破了前人只从单一方面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的局面,本文较系统的对阿里小贷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显示出了更大的研究格局。
  
    2.2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因为这两年互联网金融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所以国内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课题也是各式各样。总的而言,现在国内研究得较多的领域有两个,一个是站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上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的影响和对经济体系产生的好处。查看很多的文献可以看出它们都站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上来分析出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规律,互联网金融现在的操作成效和以后的发展前景。然而它们总是忽视掉互联网金融拥有的风险和其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差异。另外一个就是从法律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层面上来分析。从规则着手是法学类的研究事物的规则,然而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只关注传统金融,分析传统金融存在的问题,但是却很少关注到互联网对其产生的作用。
  
  2.2.1.1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方面
  
  在 2012 年的时候,谢平研究得出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产生的业务项目是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的,而其最本质的状态就是所谓的互联网货币。并且其相比较于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以及通过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更显特别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金融具备公平民主、大众普通的特点。并且刘明志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具备几大优势,分别是? 祥求之间更加平衡,分析评估业务开展存在的风险更加简便。
  
  万建华(2014)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需求以及当下其发展特点而言,人们经常涉及的一些金融业务或者是生活各方面的消费都逐渐地锁定到一个账户当中了,该账户是集成式的,可以应用于一系列所有的金融业务或者是生活中的消费等;而站在供给的角度上,相关的金融组织跟随大环境之中对于互联网产品的需要方向,努力创建这种集成式的金融服务通道,并且实际之中也都在各个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李钧针(2014)对于普惠金融以及民主金融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表示互联网金融在将来的发展之中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具备自上而下、中心化程度减弱以及再次创建契约的特征。互联网金融服务会实现点对点以及网格化的运营模式,其中所有的信息资料可以交流分享、相互借鉴和完善。所有用户的金融价值以及需求在这之中都是会被实现的。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A涉及范围大、未来前景好、管理力度小以及安全隐患高。
  
  2.2.1.2 互联网金融将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前进,互联网金融的资讯在金融市场之中的作用是愈发的明显。传统金融市场具备的特点对于如今的金融市场形势还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的。依照《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之中的内容来看,国内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前进更多的是依靠于监管套利。首先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存在资本上的限制,同时中央银行也不能管制它们;另外就技术层面上而言,互联网即使说具备了很多的优点,然而还是要重视起运营的规范化以及使用管理的安全性。
  
  舒明(2014)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其实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之间并非不能并存。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用途就是要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满意地使用和享受经济与金融。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之下的金融其实是获得了新的功能而不是彻底改变,通过所有人的探究,使得金融行业的服务越来越优质和普惠。
  
  德邦证券的总裁姚文平(2014)曾这样说题 户任实体金融的一些服务项目,例如说资金的借贷以及支付等等;其次,互联网金融会逐渐地转变实体金融的一些服务的形式以及其运营的方式。
  
  李明顺(2013)表示从金融行业来看,如果说不考虑其成就以及标准,那么互联网领域中最为耀眼的就是其具备的精神理念。也就是说,从事于互联网金融的人员带给该金融行业最为重要的东西并非当下热议的经济在短时间内的起伏以及巨大改变,而是他们所具备的新鲜的精神理念。
  
  2013 年的时候,谢平在其发表的《迎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之中表示A 贺 祥 贺 减息资料也更加及时有效;进行资金借贷的两方都可以不借助于银行、证券或者是交易机构就进行沟通和交易;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方面是可以和市场直接融资以及银行间接融资相提并论的,而且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降低交易过程中投入的成本。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陈超(2014)这样表示,互联网金融对于攻克在信息以及交易过程之中的成本投入方面的问题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的。他觉得要把全部零散的信息数据都集中在一块,以此创建一个全面完备的数据库,另外还要使之做到数据规范、构架层次分明。这一目标一旦得以实现,信息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就会大大地减少。
  
  张春(2014)表示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一种中介组织,和传统金融比起来只不过是新旧更替的区别。银行之所以特别的原因就是其贷户业务可以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从这三点入手,而如今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仍旧停留在套利的层面上,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于民众的存户贺 利率升高。另外,如今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也无法完全保证。
  
  2.2.1.3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
  
  冯静生(2009)表示,现今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路途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法律体系和监管协调机制的不足,还有就是风险控制方法和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对称,这也有可能会造成风险的发生。而要改善这一状况有这些办法,第一是需要调整法律体制和监管体制,使之更加全面完备;第二个是改变监管的方法以保证监管的安全;第三个办法是加大市场准入管理的力度,建立一个从业规范来要求相关就业人员。
  
  根据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联系,博强(2012)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研究中表示在如今的很多互联网企业看来,银行对于金融行业还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银行自己也还是有着一些特有的强项,例如对于人才的储备、政策法规和客户的信任程度等方面,网络小微贷或者第三方支付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长久发展要重视行业本身的积聚,不可以太过急躁。
  
  王石河(2012)的想法是,在互联网金融得以如此飞速前进的背景下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将互联网技术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另外,培养和储备的相关人才也应该要符合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调。同时还要强化这方面的安全教育,其监管模式也也同样要符合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调,以便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
  
  谢平(2012)认为,如今的互联网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调整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增加企业或者个人的投资融资方式,扫描并填补当下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的盲区,另外还可以应对一般用户存在的金融业务,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形成就经济学这一方面而言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一个新出现的事物还无法制定出完整的规范标准,会存在一些问题也并不意外,所以,我们不可在遇到困难或风险就止步不前,错失互联网金融前进的良机,而是要在前进的同时逐步调整和完善标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监管这方面也同样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鼓励监管机制协调,同时要保证金融用户的合法权益。
  
  曾刚(2012)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的看法则是从货币金融理论的角度出发。他觉得媒介会选择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交易,基本上都是不在监管体系之内的,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则会加大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前进就会降低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这样则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平稳发展。另外,互联网金融飞速前进和越来越为人所知也有利于改善我国1的相接近。
  
  张明哲(2013)则是根据系统论的原理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有相互融合、形式多、创新、惠普金融以及新型的金融模式等。
  
  李博,董亮(2013)在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之外,还表示需要随时注意互联网金融前进的创新性,同时要正确指引,提升对这一创新性的安全性。向普通百姓普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相关知识,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章合杰(2014)以自组织理论为出发点来研究互联网金融系统,他认为参照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自组织能力是有所提升的。
  
  2.2.1.4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方面
  
  谢平(2013)表示就互联网金融环境之中对于使用风险的管理以及市场管控的模式而言,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还有就是将风险进行嫁接以及共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环境之中,由于风险分散理论的作用,市场风险的类型更多的是系统性的风险,而证券的个体风险很大程度上都被分散了,并且信用风险出现的概率也是很低的。另外风险对冲需求的程度降低了,由此产生的服务项目也不那么复杂,然而还是产生了保险这一商业领域。还有就是对于金融组织的监管力度减小了,如今更多的是对于金融行为的监督管理以及对于用户的权益维护。
  
  鲁政委(2014)表示,互联网金融当下扩展延励1来银行理财也就失去了“屌丝”这一客户群体了;再者说,银行是不能够办理时间期限少于 1 个月的理财服务项目的,如此一来要想使得增值以及研发支付服务项目同步实现就肯定要承担着风险的;还有就是第一次办理理财业务项目的一定要签写一份理财合约,也就是说该客户一定要到实体柜台上办理这一操作,也就很大程度地加大了以后网上办理理财业务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并且正是上述的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盲区使得互联网金融在这之中能够蓬勃发展。同时这一区域是不在监管范围之内的,更是表明了互联网金融与国内根据主题划分领域的管查体系发生了碰撞,在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融入根据服务项目划分领域的管查体系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林采宜(2014)表示,互联网金融得以发展的原因就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之中的人们在交流、交易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得甚至是对于事物的思考模式都发生了转变。从我国互联网金融飞快的发展来看,这和当下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对于存资状态在向前发展,民间的信贷平台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前进模式是不正常的,还无法和健康背景之中成长的金融项目相比。
  
  郭峰(2014)表示,现在所有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管制都还不算严格,能够从中学习的方面也不算多。所以对于监管以及发展的研究还是要更加谨慎,鼓励创新,不要让该领域发展得太过饱和。另外还要培养互联网金融领域自身的管理监督意识。基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中的部分业务行为都是违反了法律法规的,所以更多的还是靠自身的监督管理。比如可以创建一些协会组织,实现对这一行业的监管。在政府还没进入干预以及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的时候就主要由这些协会组织来监管这些企业。
  
  曹彤(2014)就互联网的监督管理总结了两条想法题 资现政府储存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特别是那些征信以及基础信息资源;其次就是在业务开展方面实现互联网金融和以往的金融模式两者同步。例如说网上进行开立账户以及进行贷户 祥托支付使得银行在办理这些业务时难度很大。再进一步分析就是关于资本以及流动监督管理的实行标准。而基于这些标准就可以使得社会中所有群体都更加的公平,也可以帮助他们做到所有方面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借助于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力地促进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前进。
  
  就监督管理而言,张承惠(2014)觉得有必要完善好三点内容。第一点就是要加大对于以往的金融组织的监督管理力度,另外要顾及到传统的严谨的工作模式是不是符合现在的金融领域的工作风格。就近段时间而言,互联网金融在某些方面还是需要以往的金融组织的帮助的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作用越来越大,就需要尽快地放松对民资的进入标准,尤其是要改变当前金融组织的股权构成。还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完善力度,同时对于其中过时的内容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作出修改,就立法的理念以及标准而言也不应该墨守成规;还有就是针对法律法规当中的空白部分要做出修补和完善。
  
  2.2.1.5 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方面
  
  在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也研究了其应用时存在的风险种类。实际上根据金融的稳定性来说,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也不是实体的金融交易模式,所以研究其风险程度是有重要意义的。外国对此将其风险类型请两类,分别是流动性的风险以及信用方面的风险。我国在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这一方面专研的时间较短,所得成就也不多。
  
  而现在我国的专家学者其研究方向一般都是选择其流动性、信用、技术或者是法律等方面的风险。而就流动性风险而言,又一般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网上贷资 贺 祥在操作的不公开性以及容易遗失交易数据,而且对于反洗钱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而王振等人则是研究其隐性风险,而且对于其在反洗钱方面也给出了一些想法。谢凯等人则是站在用户支付存在的安全性的角度上表示说要加强对于用户资金的安全保障力度。就网上贷户财服务项目里,明确地说不能间接地收集存资户 的来处和之后的使用的监管也不够严格,相关措施也不够全面。另外罗宁也表示,互联网公司不仅要推广支付服务,还要重视网上借贷服务的扩展,因为在贷后管理以及安全性管理方面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还是会有很多的恶劣贷资公司的稳定发展。
  
  李文博(2014)表示,我国的信用大氛围以及相关制度是会阻碍到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前进。还有一些专家表示说互联网金融以及相应的业务组织都是虚拟存在的。借助于网上银行进行金融方面的交易,要想检验两方人员的实际信息是极其不容易的,这就降低了互联网信用的安全性。就其技术风险的管理操作而言,张郁松(2013)等人表示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性方面的技术还是没有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制度。并且该交易通道的操作检验也不够完善就投入使用了。李文博表示,互联网金融采用的相关技术还包括了隐性风险,安全性不稳定。
  
 而张玉喜(2014)觉得其技术风险可以总结为三类,分别是对于系统的安全性方面,选择使用的技术方面,还有就是对于选用的技术的支持方面。就法律风险而言,谢平表示说如今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其实都是处在一个中间地带,也就是后退一步是合法的,前进一步就违法了,所以一不小心就会违反法律规章,担上“非法集资”或者是“非法收集民众存始”的罪名。还有一些专家也站在别的角度上来分析研究法律风险,例如说和国家的法律规章相悖或者是钻了法律的漏洞等。还有就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约束不够完善和强硬,这一方面成就较为突出的有翁舟杰、李文博等人。根据以上的观点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其来源一般是第三方支付以及网上贷户 收般是用户自身的信用程度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水平,而技术方面的风险其来源则一般是互联网自身的设施不完善带来的恶性侵入和袭击,还有就是法律方面的风险其来源则一般是由于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规章还不够完善全面。
  
  因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发展才刚刚开始,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存在的风险还无法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所以在以后还是要更加努力地探索。
  
  2.2.1.6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
  
  就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研究而言,外国的一些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风险以及对于风险的处理和监控。KarneFurst 以美国范围内的全部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数据资料表示推出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银行获得负债的方式更多了,收益大部分是来自于中间业务而不再是依靠利息,银行获益率以及资产总额也随之增加。另外 Anait K·Pemlhatur 也表示,银行推出互联网服务的同时也会遭遇在使用操作、安全保障、法律规章以及信用等方面的问题。商业银行一旦渗透入了网上银行行业,就肯定要制定出全新的、具备长远发展角度的风险监管模式。而网上银行的发展也使得对其的监管形式不再是传统的自我管理,而是如今的公开监督。和国外的理念进行比较,我国的分析方向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金融在流动性、信用、技术和法律规章等方面的风险研究。
  
  就法律风险的管理行为而言,王月明(2012)认为,如今社会对于这方面的法律规章很不完善,民间贷资实力的提升,所以对此事非常需要进行有效监管的。而就技术风险的管理行为而言,殷志勇(2013)等人表示,需要加强对其互联网技术的安全强度。还有就是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操作。何虹(2014)表示,一定要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横向监管制度,以此来帮助互联网金融平稳长期地前进,并且降低其信用风险程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内容,如果要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更加的高效,第一,要尽快地修补和完善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章,提升政府以及有关组织对其的监管强度。第二,创建一个合理完备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督管理环境,使得国际间的监管组织能够协调工作,以此来更加全面地监管那些利用网上银行来实现非法洗钱的行为,从而使得互联网环境更加的健康、安全有保障。最后,对于勇于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激励,为该领域注入新鲜的活力。
  
  2.2.1.7 评析与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年对互联网领域、金融领域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的区分是越来越不明显,三者逐渐地相互渗透,以此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市场。然而有效地融合了互联网以及金融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也同样存在一个共通之处,也就是对于风险的评定和管理,这是非常关键的。而已研究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也是有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
  
  如今有分析结果表示,第一,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之后得到的,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金融活动。
  
  第二,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以往的金融模式中会出现的关于信用、流动性以及市场方面的安全性问题,也同样会遭遇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技术上的隐患以及网络操作方面的安全问题,还有就是法律规章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一些问题。第三,就是在遭遇这些风险的时候,公司和政府机关一定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例如说企业要完善自身的针对风险的管理制度,而政府机关就要完善针对风险的法律规章,同时规范网上交易的标准。在其以后的研究之中,其主要的工作重心就是要如何做到认知和管理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
  
  首先,如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很明确。虽然现阶段对这方面的探究有不少成果,但是还是无法确定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还是针对一个点的。研发出一个全新的事物之后对其区分标准以及之后的研究均是非常关键有意义的,所以,对互联网金融作出规范的解释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互联网金融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所以实现其使用风险的评定以及管理是极大程度地有利于其以后的长期发展。其存在的风险以及获得的效益都是非常突出的,任何事物都是带着两面性的,如果不存在风险,那么其效益也会相应降低甚至是不存在。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分析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要保持风险和效益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便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对于其使用风险的管理。
  
  2.2.2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如今早就在广泛地实验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之间的相互联接,甚至开始有了一定的成绩。金融行业价值链中的各环开始重新洗牌,极大地有利于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增强。
  
  互联网金融一开始的存在形式是外国的移动金融行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前进,应运而生了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在国外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论上的探究,有非常多专家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 Wu 与 Hisa(2008)、Anckar 与 D`Incau(2002),还有就是 Dholakia(2004)等经过研究探索出了关于移动金融以及移动市场的定义解释,同时还分析出关于电子金融和移动金融之间的区别,另外还有关于移动市场的重要性质。由此也就可以更加深层次地研究移动金融的运营形势以及收益结构。Scharl、Dickinger 以及Murphy(2005)则是针对要如何更加顺利地借助于 SMS 进行了探究。
  
  Wang(2007)则是研究了 SMS 消息以及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超越介质的联系,以此来表示借助于移动平台以及互联网一起来开展业务是非常有用的.国外的研究者 Merton 和 Bodie(1993)表示金融功能的平稳性要优于金融机构。虽然金融机构在持续的前进,但是在这其中,它的基本作用是比较不易发生变化的,但是其特征和形式却不是毫无变化的。金融体系的前进程度取决于发生变化的技术和空间,然后再作出选择,可以完全实现所有功能的机构就可以被选择中留存。
  
  综合而言,国外大部分的有关文献早已不涉及最为基本的互联网金融的知识了,而是更多地在经济学,法学或者是社会学、传媒学的角度上去研究分析各类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产品交易步骤和相关监管行为。所以同比于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外的分析更趋向于现实情况,针对性和可实现性强得多。
  
  2.2.3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活动,互联网特征较为明显,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形成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研究互联网金融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内涵。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平台经济理论、长尾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信用中介理论、优势理论和交易费用等理论。
  
  本文从优势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1)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学领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功之一。该理论是研究什么是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交易契约,故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声誉理论。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并快速计算得到个体声誉水平和状况,基于此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声誉是其重要的资本。
  
  (3)优势理论。传统金融机构拥有大量低成本的社会资金,信誉较好。而互联网金融公司掌握着大量的真实交易数据,可以低成本获得大量优质的潜在客户。并且互联网的便利性也使得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领域和参与人数更多更广,因此有人提出,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合作,创造双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合作是有理论基础的,叫优势理论,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实现整个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4) 行为财务的主要理论。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对市场中的行为认知的偏差识别,目前关于投资者心理、认知偏差的相关理论主要有:
  
  第一,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指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经济人在作决策时,往往不能对所有的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科学的评估和测算,因而无法达到完全理性的状态,作出的结论通常并非“最大”或“最优”,而仅仅是“满意”.
  
  第二,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常常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高估自己实际上所具有的知识的精确度。这就导致他们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常走向极端。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现象常常发生在行为人擅长的领域中。
  
  第三,心理账户。投资者会根据自身心理感受到的需要把资产执心理账户,并且对不同心理账户的资产采取不同的态度。也就是说,在投资者的心里,本质相同的资金却并不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投资者倾向于根据投资资金所在的账户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有着不同的收益预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返回:经济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