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

企业资产证券化演变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8 共176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采取的是先从小范围试点、再到全面推广的模式。以 2005 年 8 月,中国联通 CDMA 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的推出为标志,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经历了 8 年才正式进入常规发展期。导致发展历程如此艰辛的原因有多种。内因方面,我国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行业又实行分业监管体制,使得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自身发展基石不稳固,运作缺乏活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优势发挥不明显;外因方面,业务试点期间遭遇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结构化产品。因此出于审慎考虑,监管机构暂时停止了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审批。内因外因叠加,导致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大大落后于其他金融产品的发展步伐。进入 2013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褪去,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亦进行了深入、理性的思考,对结构化产品的风险控制有了更高层次的研究;加之我国新一届政府开始实施简政放权的执政方针,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审批权限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一批新的业务监管规则相继推出,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发行效率,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更加市场化、透明化。此时,业务开始进入大跨步发展阶段。

  4.1 试点期

  2003 年证监会有关部门就开始着手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展课题研究。2004年 1 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4]3 号),《意见》提出了关于"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的精神。 2004 年 4 月,证监会正式开始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论证,分别成立了"资产证券化领导小组"与"资产证券化工作小组",本着"试点先行、个案推进;明确定位、把握节奏;逐步探索,控制风险;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原则,从创新类证券公司挑选试点单位,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起航遴选服务机构。同时对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的选择也有较高要求,当时,监管机构要求基础资产应当为优质、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真实、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不能以企业不良债权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业务试点期间监管机构没有出台专门的业务规则,业务开展参照 2003 年 12 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执行。

  这期间,由于业务处于试点阶段,出于审慎考虑,证监会对业务实行审批制,审核流程比较复杂,审核周期较长。

  2005 年 8 月,中国联通 CDMA 网络租赁费收益权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这是证监会批准的第一个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启动。2005 年 8 月至 2006 年 9 月,资本市场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形式,分别在电信、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等行业发行了 9 期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融资总额达到 264.85 亿元。

  4.2 停滞期。

  2006 年 9 月至 2010 年期间,监管机构出于审慎原则延缓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速度。随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暂时中断。

  4.3 重新启动

  但是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市场从业者,在这期间都没有放弃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探索。2009 年 5 月,证监会通报《关于通报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情况的函》,对 2004 年-2008 年期间,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同时发布了《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重新启动。

  随后的两年,市场各参与主体纷纷开始研究新环境下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方向。2011 年 8 月 5 日,远东二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完成发行,成为第二批试点中的第一单项目。

  2014 年 2 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等相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5 号),证监会于 2 月 21 日公告取消证券公司专项投资业务,以专项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行政审批也相应取消。2014 年 11 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及配套规则,将资产证券化的证监会事前行政审批改为基金业协会事后备案,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证券化产品的审核周期,简化了审批流程,为产品的及时发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这一年,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迎来了历史性的爆发增长,先后发行了吉林城建 BT 收益权、迁安热力供热收费权、淮北矿业运输费收益权等项目。截至目前,发行总量已达到 422 亿元,远远超过了业务试点以来的历年规模总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经济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