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医学统计软件 SPSS 19.0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 16 例,有效 31 例,无效13 例,总有效率 78.33%;治疗组显效 19 例,有效33 例,无效 8 例,总有效率 8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 2 周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78.33%,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3.33%,显着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血浆中 LDH、cTnT、SOD 及 CK-MB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中 LDH、cTnT、SOD 及CK-MB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 24 h后,两组患者血浆中 LDH、cTnT、SOD 及 CK-MB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4 h 后,治疗组的 LDH、cTnT及 CK-MB 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SOD 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该病起病急,死亡率高。近年来,由于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介入性治疗的应用,使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死亡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但因大多数患者受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以及狭窄部位的复杂性等因素的限制,该病的临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降低其死亡率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为尿激酶6].其作用机制为经过激活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进一步水解纤维蛋白,从而溶解冠状动脉内新形成的血栓。
然而,因患者身体及疾病因素,应用尿激酶剂量过大容易引发出血等并发症。阿托伐他汀属于一种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其能够将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阻断,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血清胆固醇的清除,同时能够有效抑制肝脏载脂蛋白的合成,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如抗氧化应激、松弛血管平滑肌、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炎症反应等7].有相关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是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其主要成分为麝香、人参、肉桂、冰片及蟾酥等,具有通血祛瘀、扩张动脉血管及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且能够保护心脏以及血管内皮[8].
本研究选择 12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部分患者采用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梗发生后,随着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心肌酶学水平逐渐变化,其中 cTnT 于 3~6 h 开始上升,可存在 7~9 d 以上;CK-MB 于 4~6 h 开始上升,12~36 h 达高峰,一般 72 h 以内恢复;LDH 于 9~20 h 开始上升,36~60 h 达高峰,6~10 d 恢复。加之急性心梗属急危重症,临床一般要求争分夺秒急救以降低损伤挽救生命,如 6 h 内溶栓、急诊介入治疗等[9].SOD 是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主要作用为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心肌梗死患者 SOD 活性降低与病情轻重有关,换言之,如果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缺血缺氧改善,SOD 可随之逐渐升高。因此在急性心梗治疗24 h后复查上述指标可以了解疾病治疗进展,并为选择下一步治疗措施提供参考[10].
治疗 24 h 后,两组患者血浆中 LDH、cTnT、SOD及 CK-MB 水平均显着高于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4 h 后,治疗组的 LDH、cTnT 及 CK-MB 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SOD 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从而维持心肌细胞膜稳定;治疗2 周后,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3.33%,显着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麝香保心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能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显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海华, 黄胜强。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7): 1926-1927.
[2] 陈振汉, 马 莉。 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指标、内皮及心功能的影响 [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 38(8): 912-914.
[3] 徐 标, 曾 昆, 肖 政。 麝香保心丸对肝硬化大鼠心肌重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J]. 中草药, 2013, 44(16):2275-2277.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 710-725.
[5]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委员会。 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 [J]. 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10): 581-583.
[6] 颜景祥, 鹿庆华。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25): 66-68.
[7] 艾 民, 张清华, 颜昌福, 等。 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18和MMP-9水平的影响 [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1): 105-107.
[8] 秦学鹏。 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研究 [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 35(1): 142-144, 147.
[9] 贾红龙。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酶水平的变化 [C].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2009: 169-170.
[10] 袁秀梅, 齐发梅, 司玉春, 等。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疾病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34(10): 1236-1237.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可合并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该疾病不断增加。为研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方法,本次研...
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septal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最严重的机械性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病情非常凶险,往往很快发展至急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差,介入或外...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心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死亡率最高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即使目前的医疗水平不断的提高,该病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一种发作凶险,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危急重症,临床研究[1-2]表明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是贯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即便是支架植入在梗死的心肌,术后也持续存在,...
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方法,通过溶栓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仅在患者发病6h内进行才有效,但是很多患者却没有得到尽早治疗,而是延误了治疗时机,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本试验回顾分析了100例接...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的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并且持久的缺血而最终导致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一项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虽然能发病于...
AMI为临床常见急重症,近年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1].经大量研究显示,冠状动脉血栓闭塞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因素,而溶栓治疗可使AMI相关血管再通,进而改善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2].但溶栓治疗效果受溶栓时间的...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占急性心肌梗死的40%~50%,其中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占9%~34%,临床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较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可能更为凶险,死亡率更高。本文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加...
脑梗死的诱因是由于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血管内膜损伤,最终导致患者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由于各种因素相叠加最终形成脑局部血栓,患者动脉狭窄的加重或者动脉的完全性闭塞,都会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与缺氧[1].脑梗死在我国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存...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致的急性心肌坏死。虽然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和血管再通治疗日趋成熟,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仍是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根据最新统计结果,中国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