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教学论文 >

中职计算机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8 共1006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中职计算机课堂分层教学的实验

  4.1 中职计算机课堂分层教学的实验。

  1.实验目的青岛旅游学校的学生生源来自于青岛本市及县、镇及乡村,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保证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吃得好、吃得饱",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分层教学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通过班内分层教学,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最终达基本学力的要求。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

  2.实验对象青岛旅游学校 2011 级航空 1 班和航空 2 班,两个班入学成绩基本相当,其中航空 1班为实验班,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实验。航空 2 班为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为了使实验更加客观,也为了分层分组更加合理,因此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两个班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进行了测试。

  我们通过一份综合测试题(主要包括 Word 和 Excel 操作题),利用上机实践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通过测试结果分析,航空 1 班和航空 2 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总体上相当,在得分分布上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两个班进行试验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其调查结果如下表 4-1,其中实际得分(1)和总分(1)均为实验前测结果。

  3.实验假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内外通过教学行为、管理行为和对学生的积极评价,着力探讨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的好方法,形成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标准。

  在实验开始之前假设采用分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动手能力的提高。

  4.2 中职计算机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了解差异,科学分层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在高一的下半学期开始开设,学期伊始,我们计算机组全体老师就分工合作,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座谈、观察等方法对马上要开课的学生做了一个摸底调查。我们选取了航空专业的两个平行班作为调查对象。

  航空 1 班和航空 2 班共 60 人(男生 22 人,女生 38 人),发放 60 份问卷,回收 60份,回收率 100%,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基础能力、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在针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还存在着某些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差异。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等差异,有的学生早已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了,有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大体如下:从初中开始使用计算机的同学 33 名(55%),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课程的同学有 7 名(11.7%)。

  对于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掌握情况,(如图 4- 1 所示):系统学习过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同学 50 名(85%);使用过 Word 的同学 48 名(80%),学过 Excel 的同学 42 名(70%),学过 PowerPoint 的同学 30 名(50%);使用过 Photoshop 的同学 12 名(20%);使用过Flash 的同学有 7 名(11.7%)。

  (2)对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的差异(如图 4-2 所示)。有的学生痴迷于电脑,绝对是"电脑达人",有的学生则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存在着畏难心理,而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计算机课。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32 名(56.4%)同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很强烈;18 名(14.5%)同学既不喜欢也不讨厌,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还有 10 名同学除了上网聊天之外,对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于厌恶。

  (3)学习态度及情感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挖掘、探究深层次的东西;有的学生有主观学习的愿望,但是惰性太强,总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而有的学生有教师倾向性,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教师学习主动性就会强一些,反之就会拖拖拉拉,甚至厌学。

  (4)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喜欢小组学习方式的男生 7名(占男生比例的 31.8%),女生 12 名(占女生比例的 31.6%);喜欢独立自主学习的男生 9 名(占男生比例的 27.3%),女生 10 名(占女生比例的 26.3%);喜欢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这种方式的男生 6 名(占男生比例的 40.9%),女生 16 名(42.1%)。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男生和女生在学习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生喜欢边讲边练边辅导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男生和女生相较更喜欢独立学习的方式。

  根据这些调查分析,我们初步把航空 1 班的学生分为 A(优)、B(中)、C(较差)三个基本层次:

  A 层学生:计算机知识比较全面、上机操作熟练,学习主动性强,学有余力、富有潜力的学生B 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系统性不强,能积极主动的思考C 层学生:"零"基础,对于计算机课程刚刚准备入门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和求知的主动性,我们的分层由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是隐性的。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课堂接受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发展趋向进行全面考查,要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适时的做出合理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

  (1)在充分研究各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层。

  (2)要认识到任何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们没有等级之分。

  (3)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

  (4)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学生进步了,要及时调整对他的要求。

  (5)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彻分层次教学。

  (6)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分层确立教学目标,分层备课在备课中,我们采用了复式备课的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相适应的教案。依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我们每一课时都制定出了基本目标、能力目标、发展目标三种不同的教学目标。A 层学生注重夯实基础,拓展高度和宽度;B 层学生侧重应用能力的掌握和运用;C 层学生关注基本学力的达成,对他们要耐心指导,增强其自信心。教案要设计科学、环节清晰、语言简洁规范、重、难点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强,能充分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三类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对目标选择不当的学生,教师适当加以点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三类目标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可以合二为一。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方法,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沿着知识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例如:在用 WORD为班级制作一张活动传单时,我们就设立了三个不同的目标。对于一般的同学,只要求他们做出传单要包含的基本元素,并且排版、布局合理;高一层次的要求对传单进行修饰,使之更漂亮,更吸引人;做到这些后,我希望他们能发挥想像,添加更多大家想了解的信息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完成任务后要提出一些相应的适当的要求,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赞扬。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因材分层施教,提高教学效果(1)在课堂讲课中,以中等层次为主、培优、辅差在课堂授课中,所授知识以中等层次学生为基准,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最终目的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提高,从而做到培优辅差。在辅差方面,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基础好的同学去带动基础差的同学的方法,一帮一甚至开小灶(课后单独辅导)的办法来慢慢提高,缩小差距。在讲授新课时,我们通常拿出大约 20 分钟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讲授,其他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辅导,同时辅以小组合作等形式。对于 A 层学生,我们设立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指导他们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达到提高的目的;对于 B 层学生,指导他们在熟练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对于 C 层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完成教学大纲最基本的要求,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优生更高层次学习的愿景;减弱学困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帮助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克服惰性,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费力,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控制面板"的设置时,按照大纲要求,我们主要针对显示器的设置、日期和时间、任务栏和开始菜单进行讲授。对 A 层学生来说,他们对显示器的设置已经了如指掌,老师稍一推进,他们就很熟悉了。于是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他们代替教师巡视,指导尚存在问题的学生。但是优等生一节课也绝不等于放任,在进行个别辅导时,对优等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控制面板"中常用的添加/删除程序如何使用?如何添加硬件?

  如何设置本地边接和无线网络连接等等,老师给予适度点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中等生全面巩固新授的内容,归纳总结利于提高;而后进生,则让他们反复操作、巩固基础任务,耐心予以辅导。如此,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以不同程度地提高。

  (2)课堂练习分层,照顾全面课堂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区分度、层次性。既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予的机会,又要特别考虑对中低程度学生的适应性和激励度。

  课堂练习应难易结合,层次分明,使每个学生 "跳一跳",便能"够得着".一般来说,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可出三份题:"难、中、易",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做几分钟,巡视一遍,分别叫几位同学上台演示,给出正确答案,对掌握得不够好的,教师需讲解一遍,直至学生完全掌握。只有在课堂练习时实施分层次练习,才能练出效果,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例如在《查找文件》的授课中我们安排了以下四道练习题:

  ①查看桌面上"杭州。bmp"文件的属性。(必做)②应用"资源管理器"找出文件"西湖。jpg".(必做)③在"我的文档"中用查看的方法把"断桥。jpg"文件找出来。(拓展)④利用"查找"功能把"我的旅行。doc"文件找出来,文件大小不超过 2MB.(拓展)对于上面四道练习题,都是侧重操作方法的训练。A 层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的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有一定思考度、难度,拔高的题目(如③、④两道题),同时给也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适当加压,在完成基础题目的前提下激励他们挑战难度较大的题目,使他们在摸索尝试中不断得到提高。

  诸如此类的操作练习,重在突出操作方法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不能限制套路,而应让学生选择最快捷最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样在课堂上,无论操作技能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任务要解决;无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人人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在布置作业时,做到有难有易,层次分明课后布置作业要分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题。教师可布置二到三套题,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如果只出一套题,若题偏难,则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吃力,出现抄袭作业、不交作业的现象;若题偏易,则基础好的学生又会感到吃不饱,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另外,课外作业通常采用分层递进的处理方法:A 层学生的作业"学生互批",B 层学生的作业"教师粗批";C 层学生的作业"教师面批".

  (4)在实践环节,实施分层辅导,加大转差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对 A 层的学优生采取了留思考题、拓展题目来提高操作;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取一帮一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加大优扶差的力度,使同学们在团结协作的同时共同提高。对于优扶差的形式,我们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选择部分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一则可以巩固其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加深领会较难的操作技能,二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个人整体素质,如逻辑思维的清晰、语言的条理层次等。如果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消化起来有难度,我们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单独给他们"开小灶",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4.小组合作,共同提高在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全班 A、B、C 三层学生又整合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因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知识积累,在小组的合作学习当中,同学们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特长。为使分层教学具体化,我们采取了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即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愿和教师协调的原则安排在一个组内,同时,我们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性格互补的原则:个性不同的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个性张扬的学生,上机操作时往往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课堂活跃、表现欲强;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操作时往往害怕做错,畏手畏脚。因而在座位的调整上要尽可能考虑性格的差异,让性格不同的学生毗邻而坐。

  (2)教师指定和自愿组合相结合原则:自愿组合能使组内的同学没有任何负担地、轻松地坐在一起,学习氛围变得相对比较融洽。

  (3)知识互补的原则:在每个小组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 A 层学生,我们称为"电脑达人"的安排要适当。在课堂教学中,把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和没有基础的同学安排在一起,让后者从前者身上获得计算机知识的补充。

  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升了课堂效率。下面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1)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水平、个性差异等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使各组优、中、差生的比例合理,小组学习气氛融洽,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小组合作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理解新知、解决能力得到加强,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许多同学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5.评价方法更加多元化
  
  (1)将"课堂表现"纳入评价体系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自然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又使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过程的一部分。另外,教师也依具体情况,可以更多地照顾和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和创造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种评价方式我们放在期中和期末的阶段性定性评价中,而不是每堂课都去定量评价。如果这样,每堂课不都成了一次小小的考核吗?学生紧张,教师也累。

  (2)分层测验本学期以来,我们每次单元操作测验,都采用基础试题和提高试题两部分,基础试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提高试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使各层次的学生既有信心,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3)"二次评价"[8]的评价方法我们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操作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操作测试。当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准确、快速完成原先不熟练并且存在错误的操作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测试给予评价,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 C 层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实际上,我们也常常要求学生二次测验,要改进的只是变惩罚为鼓励,变严厉为理解与宽容,并允许学生将第二次的成绩代替前次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我们才刚刚开始采用,我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对自己学生的评价,正努力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正努力做到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进程,注重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这种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的改变,最受益的是学困生,他们能够感悟到成功的喜悦,会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我相信将会不再有那么多厌学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学会他们原本就能够学会的计算机知识。这当是教师自己对自己学生"学"的评价方式改变的最美好的结果了。

  (4)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的作用及使用方法①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对前置性学习[9]和作业检查、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学生层次和教学目标层次,确定分层教学实施的依据。

  a)划分学生层次阶段分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层次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讲授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与相应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教师通过前置性评价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兴趣态度和学习习惯,为分层教学提供实际、有效的依据,使分层教学的目标确定得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由于此次测评将直接和目标层次教学的效果相关联,如果测评出现偏差,将影响到分层教学的实施,无法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需要。所以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工具,多角度、全方位地测评学生的情况。这一阶段可采取访谈、测试问卷等方式与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记录如自评表、学生作品反馈表等相结合,切实保证学生层次划分的科学性、准确性。

  b)划分教学目标层次阶段在信息学科中实施分层教学,还要划分教学目标层次。划分教学目标层次阶段,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操作一段时间后的学习结果和行为表现,所以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学习目标,渗透分层教学理论中基础性、全体性和发展性的指导思想,分别确定各层次的总体目标。

  在该阶段学生评价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横向为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目的是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纵向为学生层次,目的是促进学生不断接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依据上述提出的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教师所确立的层次目标彼此是相互衔接的,为学生层次的动态发展变化提供支点,以促进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努力。

  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的实施常以一个个任务为载体,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层次目标,设计分层任务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图 4-4 所示,分层任务呈阶梯状依次递进,全体学生从基本任务出发,依据各任务的评价标准,对能否完成任务、能否晋级进行诊断,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

  ②课堂教学阶段a)形成性评价--分层教学目标落实的检验手段根据分层教学指导思想的基本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分层教学要以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属于目标取向,评价的是一个较小的时间阶段的学习效果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致程度,所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达成分层教学目标。

  在信息课堂中常采用的《课堂任务竞赛表》就是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的。如表 4-3 所示,它将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分为几个基本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按照每个任务的评价标准,各组每完成一个任务后就在黑板相应的位置记录。

  此表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开展评价,学生在这种情景下积极合作学习,以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以强帮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此表也是教师对学生基本知识是否掌握的监督表,教师通过表内各组的反馈及时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可以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互助与教师主导的有效结合,确实落实保底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做好铺垫。

  b)过程性评价[10]--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可持续发展过程性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主张对学习的动机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这种理念由于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而得到落实。一方面,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重视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监测发展。因此,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分层进行动态管理。教师将过程性评价渗透到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任务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反馈信息,及时、灵活地运用过程性评价调控学生的分层区域,使学生在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可信。学习评价记录表较好地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这两个方面。

  学习评价记录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和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任务分为基础、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依次递进,每一层次都有配套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既是学生对完成任务与否的判断,又是能否进入下一层次的敲门砖。第二部分从课堂习惯、情感态度等学习要素入手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学生从全方位认识、反思自己。

  学习评价记录表两部分的综合使用,重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注重评价方式的动态性、发展性,突出激励和反馈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评价记录表上找寻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和成功的信息。

  作为信息课堂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的教师语言的激励性评价也要以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为指导。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侧重点,对 C 层学生侧重表扬,B 层学生侧重鼓励,A 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让每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下要保底,上不封顶"[11],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评价一个学生时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无论是哪个方面,无论是什么程度的进步,教师都及时提出表扬,让学生多积累自己的优点,增加对自己的信心,此外,教师要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力求进取的良好心态中,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挖掘自身的潜力。

  信息课堂中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还有很多,无论采取哪一种,都要符合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③课后梳理阶段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其中每一堂课,都只是系统当中极小的一部分。过分看重某一课堂的评价,会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所以要将每节课的评价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要把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比如上面介绍的学习记录表,学生每一节课填完后都要收集起来装订成学习记录集,可以反映学生一段时期内的结果和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坚持回顾并认可和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开展评价的交流活动,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我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我哪里做得很棒?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需要哪些改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