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

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思考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2-13 共901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4 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思考

  生态伦理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余,也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的兴起就契合了生态伦理所要求的人也应当担负起道德责任,以此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的伦理关系。绿色发展是生态伦理实践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以生态伦理的角度来思考绿色发展理念,让我们能从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相结合,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入的阐述绿色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推进绿色发展进程。

  4.1 和谐发展: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社会要不断向前发展,就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自然作为道德主体应当受到人类的尊重与保护,只有在两者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此外,人类生活在除自然界以外的相互关系的社会之中,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在相互关系中的人与自身、人际之间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维护发展的稳定性。因此,绿色发展首要要求即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其中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4.1.1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类始终所要面对的困局,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大量利用自然,而在过度利用甚至破坏之后,自然反过来阻碍人类的继续前进,更甚于抵消已有的文明成果。恩格斯曾警示现代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自然作为有着固有运行规律的系统,其内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储备和交换,这个复杂的运行机制使其拥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和自我持续的能力,但这个能力有着一定的承受范围。在工业文明以前,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力较小,影响程度有限,自然依靠自身的调节净化能力就可以维持其持续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处于和谐的状态,人类与自然间进行着正常的物质循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力加强,影响程度也大大加深,对自然的破坏超出了其自身恢复的范围,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危机,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也使得人类与自然间物质循环交换机制受到破坏。这样不和谐状态下,一方面,人类所依靠能源提供的自然再无法进行正常的物质进化过程,无法为人类提供稳定的持续的自然资源,这就会限制和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人类采取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进行开发、分配、消费,已经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生物多样化锐减,生物链断裂,系统中人与其他存在物平衡的破裂,这也势必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绿色发展中的"绿色"已然鲜明表达了其自然的内涵,恢复自然界的蓬勃生机,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归宿。因此,绿色发展所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的首要和谐发展,这就要求人类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方式,采用符合生态伦理思想、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合理分配、理性消费自然,保持自然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稳固人类与自然间物质能量交换机制稳定运行的基础。

  4.1.2 人与社会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只有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更重要更复杂的是处理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谐发展的实现也有待于人与社会中各关系和谐发展的实现。

  在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首要的便是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自我内部要素间稳定健康关系的持续,是身心和谐的统一,是思想与能力在动态中呈现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状态。一个人如长期接受传统观念的教育,参与传统实践活动,在不良环境的诱导下,外部环境对自身内部要素产生不利影响,必然结果就是出现人自身的异化,这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消极的反作用。因此,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和谐是基础。

  这就要求个人在社会发展中,要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优化,加强个人能力的学习与提升,保持心理状态的乐观和进取,良好驾驭个人追求的方向。

  在实现人的自身和谐之后,在社会关系中更为重要的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就成为必须关注的重点。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必然会同他人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关系,有交流有互助甚至有矛盾,这都是其表现。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阶层分化、贫富分化,商品经济下衍生的功利化、商品化,民生问题突出化、严峻化,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加深,道德危机、信任危机频发,出现人际关系的异化,制约着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就要求人际之间要加强沟通理解、包容并蓄,协调处理好利益关系,用主流伦理道德约束人的行为,强化人们在意识观念和行为实践上积极的正效应,以期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信任、互助和共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们要关注的便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内生的。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下,那么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是否和谐健康对关系双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关系和谐,那么社会这个整体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就会超过单个个体的总和,而如果不和谐,那么个人与社会间会是相互制约和削弱。人不仅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而且是作为社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与社会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是同向的,互为发展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求作为类存在的人要处理好同社会中其他共同体的关系,统筹协调不同诉求和利益,另一方面就是要处理个人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形成个体与整体相互促进与提升的良性机制,实现个人在社会中价值最大化和社会在个体机能发挥下的最优化。

  4.2 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不可或缺。

  生态伦理思想强调要建构新型的生态关系,在这生态关系中不只包含自然领域,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内容在内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化。绿色发展正是符合这一思想并契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方位的变革和文明进程的推进,在生态文明下选择绿色发展方式,那其发展就应当是全面的、深化的,不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因此,全面发展是绿色发展的要求,并要生态文明进程贯穿其发展始终。

  4.2.1 确定科学的现代化建设布局。

  生态文明作为新型文明形态,强调要采取新型的实践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但这不是不发展或是回到以前状态的倒退,而是要追求更好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建设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首先就要有着科学化的建设布局,规划好发展要走的路和怎样发展,确保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发展的一贯性。

  现代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应放眼未来,考虑长远利益和需求,发展是根本目的,但必须要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面临的是继续发展现代化水平,维持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生态危机,持续发展步伐,其要求的现代化布局就要坚持全面原则,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达到高度时更多考虑生态因素,完善发展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仍旧非常繁重,生产力水平较低,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滞后,生态问题严重,要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就必须在现代化布局上有着科学连续的考量,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以损害环境换取经济发展,要树立绿色发展观来指导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在现代化布局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对落后国家而言,现代化建设也并非遥不可及,要坚持自力更生并积极寻求国际帮扶,同样树立绿色的发展观,逐步走出发展困境,实现人民幸福。

  现代化建设布局对今后发展有着总领全局的作用,不能不重视,在规划时就应当有全局观、长远观和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工业文明积极转型和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现代化建设关乎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不同国家和地区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发展的责任,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4.2.2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社会发展状态和文明形态,这是对工业文明的审视与反思,这种形态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高度和谐,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物质层面有社会建构、技术手段、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精神层面有发展理念、伦理道德、文化模式等内容,制度层面有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建设和成果,可见生态文明有着人们发展的文明所在,是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文明形态。绿色发展道路则可以为生态文明的达成提供发展理念、技术支撑、人文建设等必要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因此必然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当今发展的全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建设高度发展的政治文明,为其他方面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激发人们的能动性,培养具有现代政治精神的高素质人群,促进发展的可靠性和人的发展的持续性。在经济领域,要积极发展生产力,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文明,为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完善和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科技水平,大力推动绿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进信息化和科技化进程,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文化领域,要广泛发展先进文化,创造出能够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精神文明,发展起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水平,培育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特征,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文化融合,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在社会领域,要创新社会管理和建设,在制度上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在世界范围内加强社会沟通与交流,形成内外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生态领域,协调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深入绿色发展观、生态伦理观的教育宣传,形成人们观念的深化变革,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发展提供潜力和动力等等。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是相互促进共荣共生的,生态文明关乎全人类的福祉,人们需要为此不断努力,绿色发展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就必须予以坚持,两者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绿色发展道路为路径,在全面发展的要求下统筹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这是对我们现如今发展提出的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摒弃落后观念和实践方式,将生态文明贯穿在发展的始终,这样才会对绿色发展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检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更新,文明的进步。

  4.3 协调发展: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两手抓".

  生态伦理思想强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和人类平等拥有权力享受福利,马克思主义也指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选择绿色发展道路,避不开人的发展同自然发展关系的协调处理,人类如何对待自然,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是绿色发展必然面对的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方法,是有利对待自然、发展自然、发展人类社会的途径。

  4.3.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出现存在,因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首先最直接地就是自然存在物,尊重自然的存在就是内在的。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力小,自然对人的影响大,彼时自然的意志强于人类,因此人类处于对自然自觉产生的尊重与敬畏状态,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逐渐加强,对自然作用力的逐渐加大,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自然破坏越来越严重,全然没有了对自然的尊重,而只是一味地索取。此时,我们强调尊重自然,不是将人类退回到落后文明的状态下,而是要在新的文明形态下调整对自然的态度,尊重自然是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前提,处理人与自然冲突的基础,对自然的尊重是人们发展理念的重新审视。

  自然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顺应自然就是要把握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肆意破坏和违背。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是人们在影响自然之后,不能按照自然规律给予自然应有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的倒退不意味着人类的胜利而是共同的悲剧,因此必须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让自然也能持续发展,这样对人类社会才是促进。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对自然控制力逐渐加强,对于现在这样的"人化自然界"就必须承担起保护的责任,这也是对人类自己的保护。自然作为人类生存资料的来源,只有加以保护才能维持人类生存,作为人类废弃物排放的场所,只有加以保护才能不危害自身的发展,保护自然是人类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面对自然日益破败的窘境,人们必须及时行动起来,切实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者相辅相成,是对人类观念和实践的审视和检验,这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发展所必须做出的改变,只有对自然心存敬畏才能从思想上实现自我革命,只有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发展中选择科学的方式,只有积极行动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4.3.2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然。

  人类是实践的主体,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客观对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动的存在,因此人类在自然面前不仅要有尊重和保护,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这不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颠覆,而是在其指引下,理性实践互相促进。

  自然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千百年来一直被人类所利用与改造,现在的自然已然不是原始自然的状态,而是被人类改造过的"人化自然",这就是人类的能动性。人类社会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对自然的改造仍会继续下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能延续工业文明以来人们妄自尊大的错误观念,要坚持从理性出发,对自然的改造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不能肆意攫取浪费,破坏了自然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征服自然、发展自然则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人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同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的征服不是单纯地主宰和支配,而是同自然内在的必然的不可割裂的亲密关系的深化,要颠覆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对自然蔑视和贬低的自然观。绿色发展的一个核心就是关注人类发展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因素引入社会发展的考量中来,以此对自然的改造、征服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可盲目扩张对自然造成奴役。

  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新型自然观和发展观对人类同自然关系的双重要求,也是绿色发展方式中内涵的包括了生态伦理理念,更深层次的要求就不仅是改造人与自然,而且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文明形态,这才是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着更为重要意义的路径,实现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真正统一。

  4.4 永续发展:人在代内和代际之间的正义。

  发展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世的,而是永续的,是发展理念的坚持和发展道路的延续,这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生态伦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公平正义,是维护和实现人的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公平正义作为绿色发展也必须遵循的原则,就必然要在发展中将人的公平正义发挥出来,而人作为一个统一主体,是没有地区、贫富、种族等的区别,也没有当代人比后代人有优势的区别,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公正的,这才能实现绿色发展所要求的永续发展,因此,永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延续。

  4.4.1 代内正义。

  代内正义是指同时代人之间在环境利益、环境损失和环境责任分担上的公平。

  是在享受资源福利、满足自身发展利益上机会均等,在承担环境问题上责任公平。代内正义所强调的是同代人在全世界范围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利益。

  当今世界,一部分人占取着另一部分人应享受的资源和利益,另一部分却承担着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一些国家和地区享有资源的优势却将污染转嫁到落后国家,这就非正义的集中表现,这也是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无序性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发展中要有平等享有资源的权利,可能由于地理、文化、资源不同的原因,人们不可能完全均等的分配资源,但在生存平等的前提下,要照顾到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任由发达国家挤压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而要尊重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政策要有所倾斜。在承担人类造成环境问题的责任时要坚持公平,当然这种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分摊,而是多污染多承担,责任分担要公平,是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解决要世界共同努力已是共识,但在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享受了更多的资源也制造了更多的污染,其所要承担的责任必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另外发达国家拥有更为先进的技术和雄厚资金,在治理全球性问题时也应向发展中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各方在各自能力范围内通力合作,在不同层面进行努力。

  坚持代内正义,是限制发展的自由主义,人们逐利而为的心理必然会导致不顾其他人生存的不平等状况出现,转嫁污染、无视贫困地区的人权和发展权,这是自由主义的缺陷。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公正,就必须对此进行限制,限制侵害别国利益的行为,限制占用他人资源的行为,限制发达国家对责任的忽视,追求世界上的共同的利益。

  4.4.2 代际正义。

  代际正义是指不同时代间的人之间的公平正义,是当代人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后代人同当代人一样公平的拥有享受自然资源和利益的权利,这是当代人对后代人单向的责任与义务。代际正义要求我们,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要考虑到子孙后代发展的权利和需求,不能"吃子孙粮,断子孙路",绿色发展要求发展的持续性,已然关注到了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当代人作为后代人的代表,就必须坚持发展道路维护发展权利。

  代际正义将伦理道德扩展到了代际之间,是对发展伦理的道德延伸和人这个整体的伦理关怀,作为整体存在的人,不仅包括当代,而且包括先代和后代,尤其对我们而言应当将后代人纳入人的整体考虑中,当代中一部分人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可取,那么代际之间当代人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同样不可取。作为人的共同组成部分,追求人的自由全面更应当为后代人着想,为他们提供能够支持其发展的资源。

  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是永续发展这个目的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代内正义是横向考虑,代际正义是纵向考虑,两者统一于发展的全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时间上的正义同空间上的正义的全面实现,支持着绿色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善和延续,支持着公平正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坚守。

  4.5 人本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要实现绿色发展所倡导的发展方式的变革,其核心离不开人的发展,人作为参与发展全过程的关键因素,人的发展的优劣关乎整个发展的成败,马克思也指出人是最根本的存在,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都从一个角度说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绿色发展必须关注人本发展,人本发展是绿色发展的依托,是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最终归宿。

  4.5.1 发展为了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作为发展最终目标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是鲜明的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说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中一个终极命题,发展的目的必然是为了人。

  一直以来,人们忽视了作为发展核心的人的发展,或者只是将人作为发展的手段而存在,没有将人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很长时间人们所持有的发展观都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认为只要经济实现增长就是社会完成了发展,人们只关注代表经济的几项指标,完全没有将人的因素考虑在社会发展中,事实证明,这样的发展观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不能促进落后国家赶上先进,更谈不上人的发展。之后,人们开始转变发展观念,出现了综合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将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看作发展,不再仅仅看经济的增长,这种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一部分来看待,但仍没有将其放在应有的核心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和进步,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中更为凸显,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内容成为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重点,基于此,出现了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观即绿色发展,这种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自然因素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中,以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这样的发展观才是符合人的发展目的的理念选择,才恢复了人的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

  发展为了人,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个人或特定的群体,而是作为主体存在的有着"类"本质的人,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考虑的是人类共同的利益而不是私利,发展不仅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享受,更要为了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与追求。

  4.5.2 发展依靠人。

  人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享受着发展带来的一切文明成果,那么我们同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什么,是什么因素推动发展的不断前行,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是人,也只有人才能成为发展的依靠,成为发展延绵不绝的动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终追求,但也只有人才能完成这一终极目标。

  在原始社会,虽谈不上发展,但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缺陷使人处于"人的依赖"的社会,奴隶和农民被奴隶主和封建地主所奴役,进行着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但也正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形成了雇佣关系这一新的社会关系,打破了人对人的依赖,虽然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人成为"物的依赖",但人们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财富,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也为人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无需为物质所束缚,真正进入了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人的精神极大丰富,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但这一切都必须是人们不懈努力的成果,人们坚持发展的结果。

  人是社会发展实践的主体,推动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发展的源泉,人的素质能力高低则直接影响发展的成效,甚至影响发展的成败,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发展所依靠的人的水平不断提升。无论哪种社会形态,人的因素在发展中都至关重要,当今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因此,在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对人的教育培养,培育出有素质有能力有担当的高水平人才,对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大有裨益,在发展中坚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统一在历史逻辑的进程中,统一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建设的全过程中。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