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人在自然中的地位
3.1 人的观念
何谓人?在欧洲一般有三种思想,一种是基督教所宣称的,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最优秀的产物,他代表上帝来管理这个世界;一种思想则是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所认为的那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理性,但是这样的人,仍然是区别于自然的存在,人的创造物始终是在自然的创造物之下的;还有一种看法则是认为,人只不过是地球发展到后来的一个结果,他与宇宙中的其他任何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能力和力量的程度上各自不同而已。总的说来,在西方社会,始终是对人类高唱赞歌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西方哲学家奉行已久的信念。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是自身的主人。 “人类不仅是创造的主体,而且还是道德主体。……他们非常强调人在社会中的道德行为,把道德看成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认为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在中国,《礼记·礼运篇》有云:“故人者天地之心也”,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也有云:“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认为人是天地所产生,是天地间最有智慧的生物。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就在于“礼义”。《礼记·冠义》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社会性。人不仅需要满足自己的利益,更要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如果人类一味利己不顾集体利益,就会失去其社会属性。“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3.2 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
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的一个前提,就是基于强调人类在自然中的一个主导地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宇宙中最具有智慧的生物,他们具有思维、具有理性,而其他自然物不具备思考的能力,不具备自我意识,或者说,只是具有低等的、基本的一些意识,在这样的一个对比下,优越许多的人类是有资格也有义务担负起领导整个自然的责任,掌管自然、控制自然,这是先进的人类的职责。
舍勒在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书中清楚地梳理了人的优势:首先,他认为“只有人才有清晰明显的、具体的物和物质(Ding und Substanz)范畴”。这点正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同样具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诸多感觉,但这些感觉对于动物来说,只是分散的、表面的一种认知,动物不会通过这些感觉去发散出更深刻地认知。而人类,具备了这种能力,将各种感觉串联起来,与某种特定的事物或事件相联系,对事物或事件做出最明晰最准确的判断。其次,他指出“人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统一的空间,动物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空间”。动物是没有空间和时间这两个虚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人类特有的坐标。人类会通过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来记录他的社会活动,但动物不存在这样复杂的一种感知系统。比如说人,他会有意识,他今天上午在 A 餐厅吃了披萨,下午想换口味,于是他会到B 餐厅去吃牛排。而对于动物,它们的认知只有这个食物是它们能食用的、喜爱食用的,至于是在哪里吃过或是什么时候吃过,它们不会具有这样的概念。他指出“只有人,……从一个中心,可以说空间时间世界的彼岸出发,把一切,其中也包括它自己本身变成他的认识的对象”。人所完成的这些行为,都是从一个中心出发,而这个中心本身却不可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也不可能有任何确定的“在任何地方”或“在任何时候”——这个中心只能存在于最高的存在理由本身之中。人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是在同一个空间内的,而动物就是缺乏了这样的空间。比如以本文的主题,环境问题为例,人类处在一个环境面临危机的时间、空间内,所以会引发对未来空间和时间环境问题的担忧,从而做出能够影响环境形势的行为,而动物它不会具有这种时间、空间意识,就像羊吃草,它不会有意识这里的草会在哪天吃完,而是只有当这片区域的草吃完以后才会有到其他牧场寻找草源的欲望。所以人是比他自己和世界都优越的存在物。
舍勒在这本书中还提到,即使承认动物也具有理智,那么它们与人类之间还是存在着更多的差别。动物在它周围的世界里所能抓住和注意到的一切,都存在于它周围环境结构的安全的樊篱和界限以内。动物没有能力把一个“周围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置于远离自己的地方,并把它名词化为“世界”;也同样没有能力把受情绪和冲动限制的“抵抗”中心转化为“对象”。就如莱布尼茨所认为的那样“动物没有自我意识”。而人不仅能够把“周围世界”扩展进“世界”存在的范围,把“抵抗”
对象化,而且还能够自己——这一点最值得注意——把他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状态与任何单个的心理体验重新作为对象来对待。正如,动物不会体会到冲动是来自于自身,而是有可能认为这只是它们所处的环境带来的影响。
关于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认为在于人类能够制造和利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因为这样,人类不是如同其他生物一样被动地适应世界,而是能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恩格斯说:“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简单界地用自然界中引起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在人类世界中,人是能力最强大的,蓄养其他生命,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以自己为所处世界的中心应当是所有生命的本能,人类不同于其他生命的地方应在于他冲破自然界限的能力,并且能够深谋远虑。
第4章瞿秋白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当时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依据,具体结合中国基本国情,率先提出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进行全面的探索,如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战略问题、...
第1章引论1.1《共产党宣言》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价值《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为当时的一个共产主义组织而写的一篇政治纲领,是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行动指南,这不是一篇纯粹的哲学理论文献,这篇文献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列...
导言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一)研究背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党的十八大会议不仅是具有一次时代性意义的会议,而且也是人们对党和国家给予更多的信心和希望的会议。从十八大报告中得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一、历史继承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公平观是党的每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研究并继承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建立的。毛泽东的社会公平思想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观,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国情创立起来,是中国...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目的1.1.1研究背景当前,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的态势,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区域合作时代,各国之间合作进一步加深,但是地缘政治格局并不稳定,部分地区陷入经济与军事竞赛,区域大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世界...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是观念上的抽象表达,而是建立在人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的基础之上,是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得以进行的重要形式。交往是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相互关联的重要形式,是马克思自然生态思想和人文生态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纽带,其蕴含着深...
一、引言:中国理论背后的中国经验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就可谓硕果累累,值得认真反思总结,其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什么样的中国经验.本文所说的中国经验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研究的改革与建设的中国现实经验,而是指马...
摘要身体概念是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一个新视点,这一研究路径的提出得益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生存论路向上的推进。本文立足于身体概念,力图揭示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异化、实践、生产力等重要概念的生存论的基础,进而指出,身体是马克思整个哲学...
追求幸福,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的颠扑不破的原理和原则,也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总体而言,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的民生幸福理论,尽管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但多数是从抽象人性论的预设出发,甚至以人性异化为代价,把幸福的实现诉诸于道德、快乐...
一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就是把自然界首先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也不是精神的主观建构和自我实现的逻辑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它将实践关系视为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人自身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