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曾几何时,林语堂作品在中国大陆一度被视为禁书,但是在海外却走红多年。
如今蒙尘的岁月终于洗濯一新,被尘封数年的林语堂已经渐渐浮出历史地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如今,人们对林语堂生平经历以及他的作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不断吸引着众多读者。学术界和批评界对林语堂的研究也逐渐趋向深化拓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之下,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所持有的文化姿态,对于我们文学文化研究者无疑具有借鉴意义。林语堂具有多重文化身份,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符号,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未来的研究者若能在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开拓,重视尚存的问题和缺失之处,坚持全面化、国际化、创新化的研究方法和观念加以思考和观照,相信可以探索出更高更新更宽阔的视野,从而让林语堂研究能够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让我们的眼光转向过去,林语堂研究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曲折路程,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专着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及质量不断提高。
这昭示着我们正在一步步地走近林语堂。林语堂对生活和生命的的深刻理解、对艺术审美的灵性体悟以及留给后世人的生存哲学都值得今人认真学些和借鉴。两位林语堂研究前辈福建社会科学院万平近研究员和同济大学施建伟教授,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他们研究林语堂的艰难历史,让人充分领略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同经历过的历史沧桑。唯有继续遵循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林语堂,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他身上存在的时代局限与认识上的差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林语堂研究还无法与鲁迅等现代文学大师的研究成绩相比。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走向都要求学者的研究思路要扩大,观念要更新。
林语堂不仅用汉语写作,而且用英文写作;他的着作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而且涉及到文化交流、文明阐释等方面,如何把它纳入到中国文学史及世界华文文学范畴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林语堂只是为了衬托鲁迅等人,一直是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而且其一出现即会与反动文艺、帮闲文学等概念取得联系,直至新时期才开始相对独立起来。林语堂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和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也许恰恰是因为林语堂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才能够始终保持自由主义和非功利性,成为大陆纯文学之外的仅存之地。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1]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 [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 梅中泉主编。林语堂名着全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 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
[5] 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6] 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7]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 王兆胜。闲话林语堂[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2
[10]万平近。林语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4]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仪平策。中古审美文化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6]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7]林语堂。八十自叙[M].北京:宝文堂出版社,1991
[18]林太乙。林语堂传[M].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19]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2]梅青芋等编。林语堂人生哲学精选[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3]徐岱。美学新概念--21 世纪的人文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4]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5]周宪。审美现代性的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刊物上的论文类:
[1] 陈金淦。评"论语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5)
[2] 陈琳琳。林语堂与性灵文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2)
[3] 陈平原。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J].读书,1989(1)
[4] 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J].文艺研究,1986(3)
[5] 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3)
[6] 陈思勤。中国"生活美学"研究的新兴--2010 年"生活论转向"研究论述[J].文艺争鸣,2011(3)
[7] 陈旋波。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J].江海学刊,1997(5)
[8] 崔凤云。生活美学:传统美学的扬弃与超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9]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10]廖明君、刘悦笛。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J].艺术民族,2013(3)
[11]刘悦笛。"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J].艺术评论,2011(4)
[12]刘悦笛。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J].学术月刊,2009(5)
[13]施建伟。论语派与<论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3)
[14]陶侃。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J].复旦学报,2002(4)
[15]万平近。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J].福建学刊,1988(6)
[16]万平近。林语堂的生活之路[J].新文学史料,1984(3)
[17]王景科、李文莲。论林语堂的生命哲学[J].时代文学,2008(4)
[18]王兆胜。反抗绝望 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J].社会科学辑刊,1999(3)
[19]王兆胜。论林语堂的生命悲剧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
[20]吴禹星。林语堂早期的文学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4(3)
[21]杨春时。"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50
[22]杨家海。反思中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生活美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6
[23]仪平策。生活美学:21 世纪的新美学形态[J].文史哲,2003(2)
[24]袁济喜。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J].求是学刊,2003(6)
[25]曾繁仁。美学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建立[J].文艺研究,2003(2)
[26]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J].河北学刊,2004(5)
[27]周仁政。论林语堂的自由个人主义文化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0(2)
▲ 学位论文: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
[2]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
[3] 李正仁。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刍议[J].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
[4] 赖勤芳。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0
[5] 朱莉萍。中国美学中"生活性"审美特征向当代"生活美学"的演绎[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
幻象一词,可被用来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美学幻象也是最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向现代理论开放的阐释性概念,它在世界其他美学理论系统中能找到对应物,是最切合于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阐释与整合的美学范畴。幻象一词由幻与象组合而成,象作宾词,指具...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尽管中西之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形而上化的过程,然而中西味美其后的发展流变却截然不同。中国味美的内涵不断深化,已然成为我国古典美学世界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西方的趣味却因审美的内在官能化而逐渐脱离了原始意义的味觉...
(二)诠释美学诠释美学是与本体美学不同类型的一种美学。与本体美学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自本体诠释相反,诠释美学是本体诠释学体系中对本体诠释的美学体现。在诠释美学中,艺术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本体,这就需要观赏者从本体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1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
现代性仍然是我们思考当代生活时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社会足以形成分划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一系列特性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至上、人类中心、文明进步、科技万能等。当我们讨论现代性时,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的经验分析,总是比概念推演更切...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文章通过对设计美学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以及地中海风格的概念、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地中海室内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一、生活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