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人格魅力的文学大师和文化大师,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着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从异教徒到基督教》等多部小说、散文和翻译文集。林语堂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海外求学的复杂经历,使得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林语堂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在《八十自叙》中对自己的定位。林语堂在上海读完大学后,又先后求学美德并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3 年,林语堂携妻子回到中国,在北大任外文系教授。1924 年底加入《语丝》杂志,因"无所顾忌、任意而谈"的"语丝文体"享誉文坛。30 年代由于政治环境的恶劣转而提倡幽默性灵闲适的小品文,遭到鲁迅等左翼作家的批判。1936 年,林语堂在赴美访问期间创作了《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等,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林语堂当选为第 41 届国际笔会副会长。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多重原因,导致林语堂研究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直到 70 年代末,随着政治的松动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逐渐正常化,林语堂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被尘封数年的林语堂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林语堂文化观念的研究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生活美学思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正是顺应了这股潮流,对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理念进行研究。
0.1 问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20 世纪的中国正处在战乱纷扰、内外交困的时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激发了现代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热情和勇气。他们以现代西方为范本,自觉地开展实践着从器物到思想的变革。落后守旧的封建文化传统和外敌入侵的威胁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追求不断受到多重矛盾的挤压和桎梏,呈现出艰难复杂的样态。时至今日,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日常生活美学成为世界美学界讨论的热点,中国文化逐渐在世界新文化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崭新的姿态和自信的面貌重新认识、界定中国文化的特质,寻求恰当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定位。
与林语堂蜚声海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新中国的当代文坛中林语堂却鲜有人问津,直到 70 年代末林语堂研究才重新受到关注。随着林语堂作品的重新刊印和发行,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林语堂作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给予他应有的肯定。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作家作品的研究发掘和政治立场方面进行评述。例如万平近的《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和陈金淦《评"论语派"》等,这些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建国后林语堂研究的空白,主要从政治角度对林语堂做出相应评价。
《评"论语派"》是陈金淦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书中论述了"论语派"的那些文人有着同他们所隶属的阶级一样的遭际和特点。他们身上的封建性比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少,他们身上的买办性也比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少,但他们却拥有此二者没有的革命性,于是乎,一些试图由文化角度来研究林语堂论文的人,其心中亦有非常突出的政治色彩的混杂,从而致使这些人对林语堂的评价也不甚高。
九十年代后,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林语堂研究热潮,更加关注和注重对林语堂创作的文艺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大幅增加;其次,学者们对林语堂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审美观念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这一时期从文化角度切入研究林语堂的论文数量最多,且质量和水平也比较高。例如王兆胜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等,对林语堂的多元文化观念和博大高远的文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赞赏。
在这个阶段,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林语堂平面化、分解式的解读,而是着力于深度剖解分析,力求能够将林语堂扭结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因素的奥秘探索出来。陈旋波在其着作《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中写道,人文与科学的冲突对撞在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它故而形成了其迥乎不同的两种文化国土。诚然,这些文章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其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去剖解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观念,因而,这些结论缺少一定的理论深度,并没有能够真正抚触到林语堂文化思想的本源。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林语堂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学者和评论家们立足林语堂的创作文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切入对其进行研究。例如对林语堂翻译观念的研究有童莹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林语堂翻译为例》;还有一类论文主要从性灵、近情、幽默和闲适的散文创作理论入手来探讨林语堂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审美观念和人文主义情怀,例如王磊的《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研究》;此外还有针对林语堂的宗教观、饮食观、语言观、传记文学、成长叙事等方面论述的文章,例如朱思尧的蒋含璐和陈佳佳的《林语堂饮食散文的文化解读》。
选择闲适和幽默的向度是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这一观点在李晓宁的论文《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中被提及。林语堂的这一选择显得颇为特别,原因在于其与现代文学悲剧和正剧的主流选择有很大不同。另外一点在于这种源出于中国文学的诗性感悟方式,这种方式是感悟自我生命存在形式和状态的美学思维方式。正是基于此,林语堂的写作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生活性特征。李晓宁的这篇文章,见解独到,但有些问题还是没能进一步扩展,使得文章缺少了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林语堂的研究现在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仍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第一个方面,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和宽范。以往的林语堂研究多停留在对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具体研究上,对林语堂的美学思想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就会让研究者们无法从整体和宏观上去把握,往往只能囿于问题的单一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第二个方面,理论高度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着作类研究成果中多是对林语堂的评传或论文集,纯学术性的权威理论概括相对较少,从美学理论角度进行研究的着作更是凤毛麟角。以上两个方面导致目前对林语堂的研究多为外在现象的描述,对内在审美和理论概括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理方面的研究和总结。若要从深层的美学角度来分析林语堂的文学创作,必须采用审美的理想观念去对待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诗意快乐地栖息和生活,这也正是林语堂所坚持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0.2 生活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当今世界的美学研究朝着"生活论"转向,呈现出一种共通趋势,即美学回归到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以感性快乐为本质,形成一种大众化、世俗现代性的生活美学。生活美学研究日益成为世界美学研究的新目标,这种新的美学理念已经在东西方之间达成基本共识。新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在生活美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专着。《美学与艺术批评》主编苏珊·费金认为将生活与美学相结合是当今美学领域研究的新课题,并且生活美学理念更贴近中国文化传统,其审美趣味是与日常生活、人生体悟紧密相连的。由此可见,生活美学不仅是当代国际美学的新潮流,而且还引领了中国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在当代中国的美学界,随着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美学家们开始新的探索,而生活美学成为这种拓展的重要思路之一。仪平策、刘悦笛等学者为了弥补传统美学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生活美学的概念。可以说若要全面地理解中国美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关注和理解生活美学是必要的。生活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后者更注重美学的哲学研究和美的本质根源性,而生活美学重在对于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研究,把审美建立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因而对审美与生命终极性意义的关系、审美与生命本真存在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成为了生活美学的主旨。
林语堂从人的生存状态着眼对待生活艺术,提倡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人一种审美的精神。林语堂虽未对其美学理论进行过系统阐发,但是他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重在表达真性情,所以这里的"美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美学,而是当代兴起的生活美学。本文试图从林语堂的美学思想和当代生活美学理念中寻求恰当的契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探析生活美学在林语堂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与运用。
0.3 林语堂生活美学研究的意义价值。
较之宏观层面上的通史性研究,本论文选择文化学者林语堂这一个案研究旨在达到一叶知秋的目的和效果。本论文拿出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是另辟蹊径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具有深度剖解的价值,因其可能影响到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通过对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理论阐释,旨在揭示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丰富内涵。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林语堂研究推向更深入的发展,使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对当代人的人生审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与同时代的文艺美学家相比,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更侧重于对个人生活体验的切实把握,具备一定的历史前瞻性价值意义,在人生现实、生活状态等方面对人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种对生活美学思想的重点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肯定林语堂对生存世界进行自由审美的美学追求。目前从这一角度对林语堂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少且缺少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这一选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能够使林语堂的研究产生新的方向,增加学术意义。
0.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立足生活美学的学术视角下,探究和解读林语堂生活美学审美文化观念形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文化内涵和特点以及对当下人的生活美学理想所以具有的文化反思和现实意义,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评价。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进行当代解读。结合生活美学勃起的当下语境、西方理论接受到形成本土化的生活美学发展趋势,系统阐述林语堂美学思想与当下生活美学思想的契合;第二章主要介绍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与现实基础,从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境遇及作家自身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第三章主要论述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主要从自我表现论、自由主义人生观、生活艺术论、幽默风格论等方面探讨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第四章主要从生态意识、社会态度、人生哲学、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审美五方面重点阐释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具体内涵;第五章是林语堂研究所带来的文化反思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他的思想观念对当时和当下人的生活美学理想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林语堂文学创作对当代文学大众化世俗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接受与批判。
本论文以文学家林语堂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其文艺思想复杂多样并充满深度,所以我们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一、文艺美学法,对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进行理性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文化审美视野的角度审视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通过对其认知吸取其思想精神的精华,最终认识林语堂生活美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特质和启示意义;二、文本分析法,具体分析林语堂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解析,探究林语堂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人生哲学美学文化内涵,注重研究对象的有机整体性把握,从生活美学出发以文化审美和纯文学研究的视角切入,把握林语堂美学思想内涵及其审美特征,并力图揭示对当代美学研究具有的现代性意义。
幻象一词,可被用来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美学幻象也是最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向现代理论开放的阐释性概念,它在世界其他美学理论系统中能找到对应物,是最切合于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阐释与整合的美学范畴。幻象一词由幻与象组合而成,象作宾词,指具...
(二)诠释美学诠释美学是与本体美学不同类型的一种美学。与本体美学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自本体诠释相反,诠释美学是本体诠释学体系中对本体诠释的美学体现。在诠释美学中,艺术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本体,这就需要观赏者从本体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1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
现代性仍然是我们思考当代生活时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社会足以形成分划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一系列特性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至上、人类中心、文明进步、科技万能等。当我们讨论现代性时,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的经验分析,总是比概念推演更切...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文章通过对设计美学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以及地中海风格的概念、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地中海室内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一、生活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
休闲美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我国的休闲美学还处于理论建构阶段①.其建构也应该是一个沉下心来才能做好的休闲过程,一味追求快速立论或不加选择地追随西方休闲学、美学的构架,本身就违背了休闲美学的基本精神。能不能从反省自身、汲取中华文化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