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贺麟美学思想的方法
本章试图从方法论角度把握贺麟的美学思想。
4.1 直觉的方法。
贺麟认为儒家思想开展须循的三个途径为:"以西洋的哲学发挥儒家理则学"、"吸收西方宗教精华充实儒家礼教"、"领略西洋的艺术以发扬儒家诗教".
那么美学、宗教、哲学作为"精神"的部分有没有一种共同的认知和体验方法?
通过长期的探索,贺麟认为:"道德、宗教、科学的生活,政治、社会、经济的活动,皆是理性发展或现实的历程,不过程度有不同而已。"贺麟的这一"理性"的说法,与谢林的"理智的直观"类似,是一种内向反省的方法,也是一种艺术。
这与中国传统儒家讲的"本心"也类似:从人的本心出发,非外烁也,求放心的这样一种"直觉"工夫。因此,贺麟由理性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直觉"中。传统思维中人们将"直觉"看作是"非理性"的,贺麟就是要打破这样的成见:"我要把直觉从狂诞的简捷的反理性主义救治过来,回复其正当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这是我亲炙过的怀特海教授所采取的途径"、"我相信这条路实在是治哲学的康庄大道".
贺麟用"直觉"沟通了心与理、艺术与道德(诗教与礼教),非理性与理性,使艺术、宗教、道德、哲学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系统。贺麟认为,哲学是理智的、逻辑的,但并不排斥直觉的、非逻辑的成分;艺术是直觉的,但不排除其中理智的成分。
在中国哲学家中,梁漱溟的直觉观最先引起贺麟在对直觉问题的关注,梁漱溟认为:"儒家尽用直觉,绝少来讲理智".梁漱溟直觉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仁之境界就是大无畏的、充满浩然之气的境界。经过对梁漱溟直觉说的深入研究,贺麟提出了两个问题:1.梁漱溟讲直觉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是反功利、不计较利害得失的,但他没有讲直觉是否计较苦乐、计较善恶。儒家的人生态度在根本上是道德本位的,既然是道德本位就离不开对善与恶、君子与小人的分辨,贺麟认为梁漱溟的直觉观不是超越道德的直觉观。2.既然直觉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直觉是不是一种思想方法呢?关于这一点,贺麟认为梁漱溟把直觉归为非量不妥,贺麟对梁漱溟非量的理解大致是"非认识真实的能力",所以这在他看来并不是一种认识实在的方法。
对于直觉,中国哲学中也有一些其他类似的观点,如冯友兰认为直觉是"负的方法",认为直觉的方法形而上学不能讲,这种不能讲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方法,逻辑分析是所谓"正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负的方法"是直觉的方法,也是"诗"的方法,其特色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真正的意义不在言说中。
他把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转化为道德而提升人格,从而知性、知天,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的天地境界。还有熊十力把直觉称为"性智",这个"性智"是"真的自己底觉悟".陆象山认为直觉的方法有正负两面,负的为"不读书","圣人之言明白,何须专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正面的方法是"回复本心",要"收拾精神,自做主宰",以直觉的方式顿见本心之全,然后再以精密的工夫去体察。
由此,贺麟提出了自己的直觉观:
"经过很久的考虑,我现时的意识仍以为直觉是一种经验,复是一种方法。
所谓直觉是一种经验,广义言之,生活的态度,精神的境界,神契的经验,灵感的启示,知识方面突然的当下的顿悟或触机,均包括在内。所谓直觉是一种方法,意思是谓直觉是一种帮助我们认识真理,把握实在的功能或技术。""直觉方法一方面是先理智的,一方面又是后理智的。先用直觉方法洞见其全,深入其微,然后以理智分析此全体,以阐明此隐微,此先理智之直觉也。先从事于局部的研究,琐屑的剖析,积久而渐能凭直觉的助力,以窥其全体,洞见其内蕴的意义,此后理智的直觉也。"贺麟所说的"经验",包括了梁漱溟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和柏林大学教授亨利希迈尔(Heinrich Maier)的"神契经验"、"灵感启示",以及顿悟或触机,分别是伦理上的直觉、宗教上的直觉、认识上的直觉。贺麟所说"技术"是一种方法,要用直觉法可以使之更合于理性。认识的真观念越多,则要求方法越完善,学识越增长,涵养越醇厚,则方法亦随之越完善。由此贺麟得出:"直觉法恐怕是一种基于天才的艺术,由此种艺术的精粗工拙仍须以训练学养之醇熟与否为准。故直觉虽是方法,亦有因运用得不精巧醇熟而发生危险的可能。"对于"先理智的直觉"和"后理智的直觉"的区别,贺麟认为,第一,"先理智的直觉"是作为经验性的存在的直觉或称之为直观的东西,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洞察,并由这种洞察到与客体的合一,指总体的直观,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感性阶段。在贺麟看来,先理智的直觉是人类把握实在的第一步,是认识事物的感性途径,不过这只是混沌的经验而非知识。理智的直觉是运用理智直觉方法的结果,即康德所谓知性阶段的直观,有文化精神的体验、科学认识的直观、道德审美的直观。先理智的直觉是理智分析的基础,理智的分析是对整体的分析,先理智的直觉只是直觉经验的低层次表现,还不是一种精神境界,更不能称之为是方法。单纯的理智分析得到的是科学知识,后理智的直觉得到的是哲学知识。分析需要与直觉相结合,有了直觉的分析对全体有更深的认识,贺麟认为"全"是分之全,"分"是全之分,分析不能脱离直觉。对于"全"的认识,只能用艺术的直觉方法。
第二,"后理智的直觉",贺麟认为后理智的直觉相当于康德所说的理性阶段:"运用后理智的直觉方法获得的对整体的更新更深的认识,可以是朱熹的理气二元的同一或斯宾诺莎心物二属性的统一,也可以是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辩证统一,还可以是朱熹所说的'物之本末精粗无不备,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直觉境界,即复多的统一。"贺麟认为后理智的直觉是主体对真善美的直觉,是"对人事的矛盾,宇宙的过程的一种看法或直观。"贺麟把先理智的直觉、理智的分析和后理智的直觉作为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并且把直觉方法综合为两种,一,真正的直觉方法,须有天才与后天的训练,才能成为完善的方法或艺术。二,这种直觉法,不是反理智的方法,而是一种认识全体的方法。
贺麟从价值观分析了时空是艺术化的自然行为所可能的理性原则或标准。贺麟对人的自然行为作了分类:第一种是人的本能自然行为,这种行为以自然的时空标准为前提;第二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社会化的自然行为,这种行为以权断的时空标准为前提;第三种是我们要强调的,贺麟说它是合礼的艺术化的自然行为,这种行为是以理性的时空标准为前提的。贺麟认为:"礼不仅是抽象的道德律,也不仅是符合时空标准的自然行为与实用行为,而乃是理与时之合。礼就是代表道德律之实施而符合适宜的时间标准的行为,同时又表示遵循为道德律的决定的时空标准行为。礼一方面是符合时空标准的道德行为,一方面又是用时空标准节制情欲使符合道德律的理则或尺度。道德而不进于'礼'则道德永远不能艺术化,不能与当时当地的人发生谐和中节的关系。"贺麟认为一切艺术的形式都离不开理性的时空标准,"礼"是基于道德律所决定的时间空间准则的,艺术是基于为审美的规范所决定的时间与空间准则。时间准则与道德律合一产生"礼",时空准则与审美规范合一产生艺术。礼、乐等艺术行为都是以理性时空标准为前提的。
所以贺麟说最高的道德和最高的艺术是同一的,道德应该循着艺术化的路径发展。"道德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因循偷惰,率由旧章,而是冲突挣扎,日新不息的。"这里的道德变动不是指无规范,而是指由低级道德发展到较为高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本能冲动的道德,进而为外界权威的道德;由外界权威的道德,进而为良心直觉的道德,由良心直觉的道德,进而为社会福利的道德;由社会福利的道德,进而为学术宗教艺术所陶熔出来的道德,亦称为学养的道德。"中国道德的变动必然是遵循由非艺术化到艺术化的路径,把道德由纯理性的变为理性与情感结合,外在变为内在的,强制变为自愿的,理想的人格必须追求"兴于诗、游于艺、成于乐"的理想,要从艺术中去求具体美化的道德。
4.2 返归自然。
贺麟认为,若要真正了解人生,必须"深入无人之境",即回归自然。对于自然,贺麟也是有明确定义的:"人生之外有自然,人生之内有自然。人生之外的自然,就是具体美化的大自然。人生之内的自然,就粗浅的方面说,就是指人类的情感、欲望、本能等等。就根本的意义来说,就是指人类的本性或本质。"对于"回到自然",贺麟是这么说的:"所谓人类回到自然,是指具体的、有机的、美化的、神圣的外界言,这个意义的自然,可以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是与人类精神相通的。"这样的自然环境不仅是美的,能陶冶情操,也是有诗意的,能培养人的"诗意".如前文所提,这样的自然,是有生命力和灵魂的,是人生力量产生的源泉。
因此,新的儒者人格需要自然来"作育",贺麟认为,可以通过两个德文单词 Enquickung 和 Starkung来说明自然对身心的好处,也对儒者人格的塑造有好处。具体来说,就是回归自然可以治疗文明社会的病态,减少自杀、疯狂和虚伪的倾向,增加具体的道德修养在个人身上。强健的体魄,是塑造儒者人格的生理条件,对文明社会病态的治疗,可以净化社会风气。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在贺麟看来,分为两种,一种是矫揉造作的语言,这种语言是没有力量的。另一种是发自本心的坦白率真的语言,是人类的真情流露。后者可以感动他人,支配自身的行动。
回归自然,目的在于以儒家的态度,以主动回到自然行为的方式,使个体丰富的情感、欲望和本能服从理性,认清人的本质,恢复人之本性,净化心灵。进而提高学养和精神境界,促进理想人格的塑造。在贺麟看来,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学术文化,而且也是个人生活修养的规范,希望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些典型的中国人气味,都能代表一些纯粹的中国文化;希望每个人都有儒者气象。所谓"儒者",指有知识、有道德、有审美情趣的人,所谓"儒者气象",指有诗礼风度,要求做事行为合理性、合时代、合人情,对每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都能本着中国人的儒者气象,站在儒学的立场,给予合情、合理、合时的解答。
贺麟企图通过道德的学术化、艺术化、宗教化重建儒家新道德,对其用美学的眼光分析,他在文化上是追求"真"的,在伦理道德上是追求"善",追求一种艺术化,学术、道德、艺术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
4.3 循礼而行。
贺麟认为儒者人格的塑造需要循礼而行。
"礼教"是中国道德思想生活的中心,是中国文化的特色。遍查西洋各国的文字,找不出一个与我们"礼"或"礼教"相对应的词。在贺麟看来,礼是对时间空间的标准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准确把握。礼一方面是符合时空标准的道德行为,是"理"和"时"的统一;一方面是节制情欲使其符合道德律的理则或尺度。
道德行为不进于"礼"则道德永远不能艺术化,也不能与当时当地的人发生和谐中节的关系。
礼是儒家道德生活的中心准则,儒者人格的塑造,儒者道德的培养,儒者理想的实现,须符合"礼"的规范。贺麟指出,礼的行为符合理性的时空标准是以时间的标准为重,礼而能不爽其时,自可不误其地。所以合乎规矩,本质上是指合乎理性规矩以及理性的空间性标准而言。贺麟举了个例子:"盖当执礼之时,进退周旋出入立坐,均有一定的空间的矩度,一如跳舞的步伐之有节奏,且须与音乐合拍。故行动之失礼,与跳舞之失节奏,均可以在美感上引起不良的印象,在情绪上引起不谐和不舒畅之感。"循礼而行,都是以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追溯到儒者人格本身,也要求具有儒者气象的人的日常行为,社会生活都合乎时空的标准。
因此,在时空准则的要求下,才算是具有真道德,即艺术化的道德。不合乎时空的道德行为,即使有善良的动机也不能取得效果,儒者的"礼意"就更不能呈现出来,所以个体的真道德也渗入不到内在的精神结果。
综上所述,基于道德律、纯洁动机和自由意志的道德行为,如果能合乎理性的时空标准,赋予个体以"礼意",从而就能实现自身的道德动机。这也是贺麟理想人格观,亦即儒者人格观所必须遵循的进路。
幻象一词,可被用来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美学幻象也是最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向现代理论开放的阐释性概念,它在世界其他美学理论系统中能找到对应物,是最切合于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阐释与整合的美学范畴。幻象一词由幻与象组合而成,象作宾词,指具...
(二)中西味觉审美差异成因尽管中西之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形而上化的过程,然而中西味美其后的发展流变却截然不同。中国味美的内涵不断深化,已然成为我国古典美学世界里的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西方的趣味却因审美的内在官能化而逐渐脱离了原始意义的味觉...
(二)诠释美学诠释美学是与本体美学不同类型的一种美学。与本体美学所体现的东方的思维方式--自本体诠释相反,诠释美学是本体诠释学体系中对本体诠释的美学体现。在诠释美学中,艺术作品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本体,这就需要观赏者从本体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身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n)的成就跨越了艺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其观念对列夫托尔斯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以及1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受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主义等...
现代性仍然是我们思考当代生活时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社会足以形成分划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一系列特性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至上、人类中心、文明进步、科技万能等。当我们讨论现代性时,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的经验分析,总是比概念推演更切...
生态美学是个包含存在论与价值论的美学范畴,肯定自然界的内在审美价值,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趣味。根据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构成和价值观指向,无论把自然生态视为审美对象,还是把生态维度纳入审美实践,生态美学的基本诉求始终明确和统一,即把自然...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前代所未有的新画风,产生了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而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留下了我国美术史上第一批画论,无论是美术实践还是美学思想,都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文章通过对设计美学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以及地中海风格的概念、具体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地中海室内设计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先秦以来,一直是以思想启蒙为主题的理学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明代,理学文化开始出现裂痕,并从中产生了阳明心学及异端李贽的童心哲学,促使明代价值观的更迭和审美观的新变。在文学创作方面,随着市民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明代文学发生了...
一、生活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