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对成中英美学思想的评价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6 共373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成中英美学思想的评价
  
  总结以上各章来看,成中英的美学思想是丰富的。他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国文化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最大的时代背景。成中英的美学思想的形成还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儒学气质浓厚的父亲和知书达理的母亲的言传身教给予成中英最早的文化启蒙,战火的洗礼使得成中英对生命有了最初的印象,乡下的生活使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很深的体验。天生的好学深思使他的求学经历扎实稳进。当然他从中国到西方的求学经历是促成他的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步。成中英美学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他的本体诠释学。成中英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他的本体美学、诠释美学上。本体美学更多地体现了“自本体的诠释”,诠释美学则是“对本体诠释”的美学表现。在本体美学方面,成中英论述自己的本体美学的主要内容。他从五个层次--宇宙、生命、文化、个人和经验,三个方向--发生、发现、创造说明本体美学的主要架构,界定自己的美学为--以“心性”为本体的生命美学,由此得出美的本质是“主客体间的创造性和谐”.他从易学美学出发,论述中国的本体美学的起源,并认为充实和空灵是中国本体美学的两种样态。成中英的本体美学体现了传统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趋势。最后,在诠释美学方面,成中英界定了当下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美学”,他把这种美学称为诠释美学,通过对比中西方的一些绘画、诗歌艺术作品说明中国本体美学对这种“问题美学”的弥补作用。
  
  (一)成中英美学思想的意义
  
  笔者认识到在《美的深处:本体美学》这本书中,成中英始终没有刻意强调美的本体是什么,他强调的重点是本体自身,因为美学应当有一个本体论的基础,这是美学生命力的保证。他立志要做的是提醒人们要具有一种宏大的视野,要把自己放在宇宙之中,认识到自身与宇宙本体上的承继性,要始终具有一种本体的意识。这实际上体现了当下本体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转向。笔者认为这是成中英本体美学最重要的意义。
  
  本体美学在人生观上对人也有指导意义。本体美学认为,人与宇宙,本体相通,每个人心都能达到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的状态,从而实现最本真的人性展露,诗意地栖居。所以我们必须去除世俗之心,将世界万物看做与我合一,但人如果单纯把世界看做外在于我的对象,那就只能沉溺于外在的功利痛苦生活不能自拔。所以,本体美学指导人要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待宇宙看待万物看待人生,要有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成中英美学思想的意义还体现在他的独到的美学感悟对美学界的启发意义。成中英长期留学于美国,同时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对于中西方哲学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熟稔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独到性、启发性和深刻性。比如,成中英认为美与快乐有关,但是必须对快乐进行一个界定。凡是能够引起美的快乐必须具备两个特点:首先,它必须与客观“建立一种实质性的整合关系”①。美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成中英所承认的,那么这种带来美感的快乐不能单纯只是主观的一种幻觉。比如人在服用一些毒品之后会产生幻觉,在这种幻觉之下,整个世界变得奇妙而美好,但是这种快乐是单纯主观的快乐并没有与世界建立关系,所以它带来的不是真正的美感。快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特点是要具有普遍性。所谓快感的普遍性是指,这一感觉是任何人而不只是个别人才能够经历到。 “任何人”的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是美感必须是大部分正常人所共同具备的。就像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感觉,但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美感是具有普遍性的。根据美感与快乐的关系,成中英把美感分为直接的美感和间接的美感。类似这些说法,都是很值得推敲的。成中英的美学思想融汇在《美的深处--本体美学》当中,此书是讲演,是闲谈,虽然系统性不足,但是成中英零星迸发的美学思想能使读者管中窥豹,从只言片语中领悟中国美学的博大精深。他说:“美是整体的满足经验,是种怡然的状态,我们可以说美是最根本的生活感受。”②他还说:“美在包罗万象,美在自然无为,美在为而不恃,美在自然更新。”③类似的句子虽然只是成中英的一些零星的思想顿悟,也没有进行长篇的论述,但是这些思想却对美学界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成中英美学思想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把本体诠释学的哲学方法运用到美学上,为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成中英认为每个学科包括美学都应该自觉地有一个本体的意识。成中英说本体美学的价值就在于“更深地拓展了美的深度、广度及变化度和各种层次,否则美的研究过于死板、美学缺乏活力,有时甚至变为一种形式上的美,或者成为对个别的、具体美的说明,于是就被抽象化了”①。我们不否认当前的美学界确实存在一些创新性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成中英把哲学方法运用到美学问题上,一方面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把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相结合,实际上更加有利于中西方找到共通点以此实现美学理论的交流和沟通。因为,现象总是多元共生的,单纯对层出不穷的日常美学进行研究难免忽略了中西之间的交流,深入美学本体可以为中西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成中英的本体美学实现了对中国美学的创新性的哲学阐释,有利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世界化和现代化。本体诠释学虽然借鉴了包括奎因、怀特海,以及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资源,但是它的最根本的哲学起源还是易学哲学。因为成中英提出这一理论最重要的目的仍然在于把中国的哲学推向世界。本体诠释学讲求本体和方法的统一,成中英阐释周易哲学正是如此。这集中体现在《周易》“观”的本体和方法的统一上。本体美学从周易哲学出发,指人的本体和宇宙的本体是一致的,所以,美就在人的身上。所以,成中英对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且用中国的本体美学去解决当前存在的世界性的美学问题,都很有见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世界性问题,他不再局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套路,在西学的基础上为中学冠上一顶帽子,他要中西互为本体,以中释西,以西释中。所以,他用《周易》去说明本体问题,用《周易》的“观”去说明本体和方法的统一。中西互为本体,或者说中西互释。这种思想把中西文化摆在一个平台上,说明中学不仅仅要靠西学来说明才有意义,中学也可以去诠释西学,并且还可以诠释得很好,甚至能够更好地解决西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学更容易为世界所了解和认同,因为它使世界认识到中学的独特价值。
  
  成中英是身处海外的新儒家,这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所做的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的努力,都更加拥有影响力。相对于前辈新儒家来说,成中英所作的实践工作是不容小觑的。这其中包括《中国哲学季刊》的创办、国际中国哲学会的建立、国际易经学会的建立、东西方大学的创办、国际联儒的发起和筹办等等,成中英在实践工作上所做出的贡献不亚于他的理论贡献。他的这些实践工作推动了中国哲学在西方的发展。
  
  现在,成中英又提出本体美学问题,有他的本体诠释学理论作支撑,加上他在海外的影响力,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一定会迈出更大的一步。
  
  (二)成中英美学思想的不足
  
  总体来看,本体美学有忽视审美实际之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本体美学的提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难免受到质疑。虽然成中英也关注诸如问题美学这样的先锋艺术,但是这毕竟是众多审美现象当中的一小部分,那么本体美学面对其他大部分的审美活动,比如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等,成中英则言之甚少。这是成中英美学思想的第一个不足之处。成中英的《美的深处:本体美学》是其演讲的集成,所以,海阔天空式的思维和口语式的论述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很多美学观点只是被零散提出,缺乏严密性,不能有效论证。跳跃性的思维使其美学观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珍贵但是缺乏系统性。这是成中英美学思想的第二个不足之处。
  
  第三,成中英的很多美学观点恐怕不能被人认同,比如,成中英提到:“如此一来,以佛禅为中心的中国美学就有它一定的地位。”①佛禅在中国美学中的确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若说佛禅是中国美学的中心未免言过其实。成中英在论述美与快乐的关系时,把美与感官的快乐相提并论:“比如有人吃肥肉觉得很美,但若不舒服起来,就觉得不美了。”②这一说法有失妥当。成中英在论述美与善的关系时提到:“能帮助我们达到自己的目标,美就是一种善;美不能达到这种目的,美就不一定是善。”③善并不能只从主观目标来界定,善具有社会性,如此界定美与善的关系是不够严谨的。成中英认为美善是合一的,但是过度强调美的伦理价值,模糊了美和道德的界限,抹杀美的独特性。“本体的感觉和社会情感虽然相互联系,但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道德、礼仪、技艺都是审美本体的重要领域,但审美与道德、礼仪、技艺等,依然有相当的差异。”①实际上,成中英所说的本体,实际上是要达到“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的境界,在这种境界当中,真善美已经没有区分的界限,所以,成中英很多的美学观点还是难以跳脱传统的美学阐释。
  
  第四,成中英把哲学的方法和理论用之于美学,这是其优点,但是也造成了哲学和美学上很多问题的混淆。让人有把哲学理论生搬硬套到美学上的感觉。比如,成中英在哲学上提出本体诠释学,相应地在美学上提出本体美学和诠释美学。笔者认为,本体诠释学是“自本体诠释”和“对本体诠释”的循环,但是没有必要针对“对本体诠释”单独提“诠释美学”.因为诠释美学其实可以作为本体美学的一部分,用来说明本体美学,不需要单独成为一种美学。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