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手机阅读概述
第一节 手机阅读的内涵。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传统的阅读方式以纸张为载体,是人类最悠久的阅读方式。
手机阅读是以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类电子书内容,以在线浏览和下载为主要途径,通过对文字或图片的理解获得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内容广泛,包括对手机新闻、手机图书、微博、微信、网络日志等的阅读,也包括线上线下的各种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本文将主要研究手机电子书籍的阅读。
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式,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潮流。手机网民已形成庞大规模,并且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第二节 手机阅读的优点。
手机阅读以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具备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更新与传播速度快、选择性强、检索方便、经济实惠等特点,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手机阅读呈现出许多的优势特征。
一、阅读载体。
携带的便携性。手机、钱包、钥匙是现代人必随身携带的三件物品。手机电子书的下载功能和超高内存使手机成为了一座可以移动的"图书馆".随时随地的阅读方式充分利用了人们零散的闲暇时间,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让手机阅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阅读者提供了一种随性、便捷的阅读体验。
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纸质书籍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而电子书籍价格相对便宜很多,甚至有很多书籍在网上是免费开放的。例如市场上价值几百元的正版文学名著,其电子版在淘宝上仅几元钱。另一方面,电子版书籍是虚拟产物,可以反复使用不用担心破损,对森林、书木等生态资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除此之外,手机阅读可以减少传统传播模式的印刷、物流等中间环节,提高了发行效率,降低了发行成本。
二、阅读文本。
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手机阅读内容充实,种类繁多,从手机电子书到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阅读能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选择空间是手机阅读的一大优势。
超文本的阅读方式。手机作为功能强大的第五媒介,集广播、报纸、电视、计算机的功能于一体,手机阅读以手机为载体,不仅能够提供文字版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提供多媒体内容( 配有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的图书阅览,带给阅读者感官上的视听刺激。
内容更新速度快。作为一种移动的数字化传播,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手机阅读内容可以像互联网一样随时更新,向读者提供最新的内容。由于手机的便携性,人们随时都是机不离身,因此信息能及时抵达受传者。
三、传播模式。
以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智能手机具备的搜索和内容定制的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从网络上下载自己想要的内容,各类手机杂志、手机报、电子书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读者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和知识,既提高了阅读效率,又节省了阅读时间。
阅读的交互性。手机阅读具备双向交互功能,阅读者可以通过手机订阅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读物,通过分享、回复、转载、评论,可以直接与网友分享阅读体验,甚至还可以与作者对话。手机阅读的交互功能实现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第三节 手机阅读的缺陷。
一、手机阅读的内容缺陷。
手机阅读内容的低质。国内手机阅读题材具有明显的特征--绝大部分都是网络小说。夹杂着穿越、仙侠、星座等元素的言情、武侠、悬疑小说,都是最受用户喜爱的作品类型,而具有思想性、反思性、批判性的经典作品,却不受用户所青睐。
网络小说中不乏精品,有的甚至被拍成电视剧,但大部分网络小说内容粗制滥造,千篇一律,格调低下,有的甚至颠倒历史黑白,丑化经典人物形象,淡化了优秀文学作品的经典神圣意识,还有部分色情读物更是污染了社会风气,不利于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手机阅读的阅读效果缺陷。
手机阅读效果的低质。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造成了手机阅读的低质化,具体来说,阅读时长、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影响了阅读的质量。
首先是阅读时长的碎片化,读者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的片段式阅读,阅读随时都可以被中断、脱节,很难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手机阅读的阅读内容简短,既缺乏思想的深度,也不利于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读者的阅读习惯,快速浏览、跳读等阅读习惯让阅读停留在阅读的表层,传统的批注划线、笔记摘抄等阅读习惯显然不适合手机阅读,快速阅读留给读者深入研究、思考的空间很小,因而,手机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
第四节 手机阅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手机阅读提高了国民阅读率。随着手机阅读的出现,电子书、手机报、电子期刊杂志成为国民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2015 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 58.1%,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手机阅读的方便、快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阅读,提高了国民阅读率。
手机阅读促成文学生态多元化发展。文学创作多年以来为精英所垄断,文学的话语权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文学写作的话语霸权在 3G 时代走到尽头,平民草根的写作意识开始觉醒.手机阅读的出现,让手机文学成为继网络文学之后又一个热点。网络文学给了每一个人非常平等、便捷的平台来证明自己,涌现出一大批网络作家。与此同时,手机的快速传播加快了手机文学的生产、消费、流通速度,激励新的手机文学生产。
手机阅读创建了一种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模式于一体的新型传播模式。手机阅读的载体--手机,打破了传统阅读时空的限制,手机传播以其传播的互动性、信源内容多样性、传播形式多样性,形成一个新的大众化媒体。
手机使阅读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使传受主体多元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之间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因此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十分迅速,创建了一种集自我传播模式、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于一体的新型传播模式。
二、消极影响。
手机阅读会对读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手机屏幕的辐射对视力会造成影响,严重的还可能造成青光眼、散光等眼部疾病。长时间拿着手机看,容易引发关节疼痛等疾病。
手机阅读不利于形成深度意义的思维方式。手机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文字的习惯。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取代了深度阅读,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当信息铺天盖地涌来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曲线性的、逻辑性的、求深度意义的方式向碎片化的、非逻辑的过度。
部分低俗的手机阅读内容使人们的审美趣味趋向媚俗和娱乐化。手机文学存在粗制滥造和低俗内容蔓延的现象,在消费逻辑的刺激下,手机阅读内容以低俗、媚俗迎合受众,还有部分色情读物更是污染了社会风气,不利于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人们的文化趣味趋向媚俗和娱乐化。
手机阅读用户的低龄化趋势。拒工信部统计,2014 年一月底中国移动通讯用户达 12.35 亿,目前中国人口大约 13.54 亿,平均下来几乎人手一部。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用户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手机不再是"奢侈品".手机阅读亦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网络小说等通俗读物也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开启深层思考、学习的起步阶段,理应阅读更多的经典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用手机阅读通俗的读物起不到启发儿童深层思考的作用。
第五节 手机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方式的比较。
人类的信息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历程,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手机的出现,以其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隐私性、贴身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被称为第五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出现了以多媒体形态为主的电子书籍,使书籍从静止的印刷品转变为动态的多元化媒体,从而使书籍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笔者从传播过程的角度,对传统纸质阅读和手机阅读做出了比较。
从传播过程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阅读与手机阅读有以下不同:
传播者: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的不同。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手机阅读的出现给个人平等的写作平台,平民草根的写作意识开始觉醒,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把关"机制,传播者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纸质阅读的传播者受传统的法律、行业规定"把关"机制的约束,传播者素质相对较高,但是却独占了话语权。
受传者:受传者的群体分布不同。从受传者的角度来看,手机阅读的受众群体相对局限,集中在青年群体,传统阅读受传者数量大,群体分布广泛。
综合传播者与受传者两方面来看,手机阅读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使读者可以兼具传者、受者双重身份。个体既是阅读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主动转发信息,成为信息传播者,信息的传送与接收之间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因此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十分迅速。在传统阅读中,传播者处于主导地位,受传者相对被动,信息的传送和接收之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较为缓慢。
讯息:讯息质量与数量的不同。从讯息的角度来看,手机阅读讯息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阅读内容的个性化,但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不高。传统阅读恰恰相反,讯息更新速度慢,却更加真实、准确。
媒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同。从媒介的角度来看,手机阅读依托的手机等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存贮和阅读不稳定,纸质媒体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但发行成本高、效率低。
反馈:反馈的模式与效果不同。从反馈的角度来看,手机阅读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上占优势,反馈的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传统阅读在自我传播上反馈可以很深入,有助于深度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但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优势不明显,反馈的速度较慢。
第六节 手机阅读的前景与展望。
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用手机阅读文学作品、电子期刊杂志的人数逐渐增多,也激发了草根群体手机文学的创作的热情。
但当前的手机阅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技术层面上看,国内上网资费过高,公共 WiFi 覆盖率低,手机上网速度较慢,手机分辨率不高,电子书格式混杂,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手机阅读的阅读体验。从内容层面上看,手机阅读内容参差不齐,原创不足,缺乏版权意识,这些都是当前横亘在手机阅读面前的阻力。
尽管手机阅读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总体说来,手机阅读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手机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的垄断地位,形成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随着手机阅读技术的改进和内容的完善,将会使手机阅读更加优质、便捷。
第2章社区图书馆多元化概述2.1社区图书馆多元化的科学界定2.1.1社区图书馆的基本概念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兴起后,人类日常活动超出了原来的地域范围。亨利。梅因提出地位与契约概念,[9]H.斯宾塞提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10]而滕尼斯提出了社区...
1、大流通模式的特点及馆员的主要服务内容1.1图书馆大流通模式的特点所谓大流通,即借阅藏合一,在馆藏文献充分开架的前提下,实现各种载体资源和服务区域的合并,书刊借阅合一。在大流通服务模式中,读者通过门禁刷卡入馆,可以把自己的书和包带到图书馆...
摘要阅读虽然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但阅读可提升的东西,则大大超出了个体性,延伸至公共空间,这就要求必须推动全民阅读的活动普及与发展。开展全民阅读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指引,也需要更多的民间努力和阅读者的自愿参与。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
结语本文以手机阅读为研究对象,遵循调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对手机阅读的界定和特征开始研究,对手机阅读和传统阅读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比较,通过手机阅读来揣摩流行文化与当代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青年群体阅读行...
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一项社会性活动要想获取较好的成效,需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然而我国目前的阅读推广主要是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指导下,图书馆界在孤军作战,我国大陆地区相较于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参与力量不足,...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儿童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社会、学校和家庭应携手共创理想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198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世界的召唤。号...
第一章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概述第一节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及其内容一、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内涵关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以下是一些引用量较多、认可度较高的观点。学者朱海峰于2002年在《图书馆理...
阅读推广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由来已久,广受关注且发展迅速。美国、英国等国家甚至将阅读推广作为基本国策写进法律,给予不菲的财政经费支持,阅读活动由政府认可的统一的机构组织推进,各类社会团体广泛参与,活动深入持久且延续性强,覆盖社会受众广泛,推...
在2008年,加拿大由一群读者、作家、教育家、图书馆员、家长、青年人及图书杂志出版商组成的志愿者聚集到一起,针对让加拿大成为阅读之国开始了全国性的讨论[1].经过四年的历程,这个组织逐渐发展并在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组织举办了三次国家阅读峰会。...
“你悦读, 我采购”活动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文献采访工作中新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性地以为读者提供福利的模式, 达到了发展读者及阅读推广的目的, 为做好全民阅读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