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吉林省城市棚户区改造现状研究
自棚户区改造在中国形成之初,吉林省就相继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希望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几十年形成的城市困扰。因为开展城市棚户区改造比较早,吉林省在这项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吉林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5万套,其中城市棚户区改造60万户,廉租住房16.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5.5万套,煤矿棚户区改造6.9万户,林业棚户区改造8.4万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6万户,国有垦区危房改造3.2万套。在既要严格指控预算,又要住房质量达到安全标准,满足节能环保等要求的情况下,对城市棚户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造是比较有难度的。
2.1 改造背景。
在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涌入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了棚户区的聚集。随着不断的外来人口安置,居住环境恶劣、社会问题贫乏等情况也显现出来,这都给棚户区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极大的束缚了城市经济发展。
(1) 由于土地使用率很低,城市资源被大量浪费。棚户区的建造无疑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较为偏远的用地尚可,而对于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区域,土地经常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而因为棚户区的存在,其周边的土地及房屋的价格往往会贬值严重,这就造成了城市资源的浪费。
(2) 房屋大都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棚户区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特征基本都是脏乱差,房屋结构达不到安全居住的标准,更是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同时,房屋的人均居住面积很小,不足 10 平米,绿化面积更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3) 市政设施简陋,周边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周边基础设施的安置更是严重不足,以至于绝大多数棚户区居民自由排放生活污水,无固定的垃圾存放处,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周边的环境污染。室内电线、燃气管道随意布置,安全隐患严重。
(4) 居住居民人员复杂,社会治安难管理。棚户区大都是外来人口集聚的区域,而且人口密度也是逐年增大。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加之棚户区自身区域脏、乱、差的特点,造成许多如"黄、赌、毒"等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吉林省城市棚户区的改造,使土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达到土地资源的有效分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改造居民的生活环境,更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提高城市形象。这些都是吉林省实现产业转型、加快城市发展规模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2.2 改造现状。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由于生产方式转型慢及历史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的城乡居民住房问题在近二十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促进民生工程的更好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从整个省的全局出发,将棚户区改造作为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力图创造在保障经济增长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改善民生工程也当成重要工作去实施,构建和谐吉林。
为了做好吉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当地政府号召各部门协调合作,不断完善相关房地产政策,向各方筹集资金,在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使得吉林省的保障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早在 2007 年前后,吉林省政府就先后对城市棚户区、林业棚户区以及廉租房进行了改造建设,这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困难群众住房问题;2009 年,吉林省政府开始推行安居工程;2010 年,保障性安居住房逐步扩展到六路安居,并在全省推行了工矿的棚户区改造。
2006 到 2013 年的七年间,吉林省进行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改造达到 1.9亿平方米,受益群众 295 万户,约 887 万人。2006 年在全省、市范围内开始实施的《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从 2007 年正式由市一级全面扩展到县(市)一级。到 2013 年底,全省棚户区改造达到了 107.9 万套、7423.4 万平方米,完成投资 1439.77 亿元。
由表可见,2006 年至 2008 年,全省的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数只有面积,并无户数要求。自 2009 年以后,改造任务量由面积和户数两项指标构成。在 2006年,吉林省的改造仅仅局限在地级市,任务是 750 万平方米;当 2007 年棚户区改造延伸到县级市之后,改造面积就达到了将近 1000 万平方米;由于政策变动,吉林省的任务量在 2008 年降到了 270 万平方米;之后三年持续增加,2009 年、2010 年到 2011 年三年间,从 600 万平方米、9 万套的任务量大幅增至 1000 万平方米、15 万套。2012 年和 2013 年,持续回落到 12 万套和 9.2 万套。2014 年,又增长到 15 万套。
从表中可以看出,剧烈变化的年份是 2008 年、2011 年、2014 年。笔者认为,2006 年和 2007 年全省刚刚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利润率较高的地块在这两年期间基本实施改造,2008 年棚户区改造的利润空间缩小,开发商参与改造的积极性降低,在国家和省补助资金不提升的情况下,政府很难有积极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意愿。2009 年,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棚改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各地政府和市场参与主体起到了推动作用,棚户区改造面积提升至 600 万平方米以上,2010 年与 2009 年水平相同。2011 年,改造量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是国家的补助资金大幅提高。2012 和 2013 年基本回到 2010 年的状态。2014 年又大幅提升至 2011 年的改造量。分析认为是 300 亿元的开行贷款为棚户区改造注入了新的动力。
据统计,吉林省在 2015-2017 年待改造的棚户区面积约为 2688 万平方米,共计约 43 万户。按照国务院加快棚户区改造的要求,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和改造能力,吉林省计划提前完成林业、工矿、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全省还需进行改造的棚户区尚有约 2300 万平方千米,涉及居民约为 35 万人。与此同时,随着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还将有不少区域纳入城市棚户区的改造范围。因此,吉林省的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形势比较严峻。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在有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时,学者们也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如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大陆省级区域工业全要...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一、引言在国内国际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探索和寻找新的业务领域,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的当务之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
结论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棚户区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政府部门的认知水平和法规、政策的制定,又涉及到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时间、精力以...
1营口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1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8:57.4:33.8.第三产业仅占GDP的33.8%,比重偏小,第二产业占GDP的57.4%,比重偏大,且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低度化,第三产...
农业产业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而龙头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效能,同时也是区域农业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基础,它的众多特点与功能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王学林从契约理论角...
第4章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空间效应分析4.1数据来源我国2012年2月29日通过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中首次增设了对于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浓度限值,此标准的正式生效日期为2016年1月1日,所以对于雾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