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
SEAGULL 公司由于是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封闭环境导致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敏感,长时间没有对生产模式进行过深入的梳理和优化,在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渐明显化,使企业逐渐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更加接受市场的反馈,提高顾客的参与度,满足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本文主要对 SEAGULL 公司生产模式转变引起的流程变革进行论述,对SEAGULL 公司生产流程进行梳理诊断,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优化重组生产流程,从而使企业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发展的瓶颈点,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本文以 SEAGULL 公司的生产流程优化重组和实施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流程诊断方法,对 SEAGULL 公司的生产流程进行诊断、梳理,在流程中找到生产的平静点,进而找出 SEAGULL 公司出现问题情况的根本原因;
2. 根据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原则和特点,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建议,以符合SEAGULL 公司现阶段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3. 对生产流程进行整体优化,并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提出分布实施步骤,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为未来企业发展进行规划。
4. 对核心关键流程进行优化并实施,改进装配工艺,将定制点后移,达到采购、生产与定制需求的高度契合。
5. 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通过近两年来经济数据的对比,达到流程优化的预期目的。虽然最后对优化结果的验证是通过经济指标来实现的,但其中不乏包含了一些客观的非流程原因的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流程改造过程中还需要对验证考虑指标进行研究,选取合理的指标设置,力求精确展示流程优化的实施后的效果。
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就是为了在快速满足顾客在产品功能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生产规模效应。面对日益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SEAGULL 公司不得不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变成适应现有市场环境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在企业发展上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不仅提高的交货准时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先行条件,为 SEAGULL 公司向国际市场进军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企业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使SEAGULL 公司早日与国际一线手表品牌站到一个竞技台上,将民族品牌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A.H.),[美] 斯蒂芬斯(Stephens,D.C.),[美] 海尔(Heil)。马斯洛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5.
[2] 水藏玺,吴平新,刘志坚。流程优化与再造(第三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0.
[3] 徐斌。创新头脑风暴:方法、工具、案例与训练[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0.
[4] 张冬,余锋,闵亚能。精益六西格玛案例汇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09.
[5] 水藏玺。流程优化与再造:实践·实务·实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07.
[6] 邹波。基于时间要素的企业流程诊断方法的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1):29.
[7] 杨兴文。流程管理工具箱[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5.
[8] 刘树华。精益生产[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1.
[9] 刘胜军。精益一个流单元生产[M].广东:海天出版社,2009.02.
[10] 杨平。流程的力量:流程管理六步法[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3.7.
[11] 张余华。大规模定制的内涵及其分类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4):78-83.
[12] 张雪,琚振国。大规模定制生产:制造业的新选择[J].商业研究,2002,(3):97-99.
[13] 杨青海,祁国宁。大批量定制原理[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11):89-97.
[14] 王欢。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柔性生产计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03.
[15] 郑华林。面向大规模定制的生产计划编制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11):256-258.
[16] 文放怀,刘任翔。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 IPDFSS,广东:海天出版社,2011.06.
[17] S DAVIS. From Future Perfect: Mass Customizing [J]. PlanningReview,1989,17(2):16-21.
[18] THOMAS F WALLACE, Robert A Stahl.Master Scheduling in the 21st Century[M] .Ohio US:T.F. Wallace & Company, 2003.
[19] SVENSSON C,BARFOD A.Limits and opportunities in mass customizationfor“build to order”SMES[J].Computer in industry,2002,49(1):77-89.
[20] JOAKIM WIKNER, MARTIN RUDBERG.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engineeringperspectives on the 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5, 623-641.
[21] KOTLER P.From mass marketing to mass customization[J]. Planning Review,1989,17(5):10-13.
[22] RUMMLER and BRACHE,Improving Performance: How to manage the white spaceon the organizational chart [M], Wiley, 2012.
[23] PINE B J,VICTORB,BOYNTON A C. Making mass customization wor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5):108-119.
[24] MICHAEL HAMMER, JAMES C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 HarperCollins US, 2006.
[25] ZIPKIN P.The limits of mass customiz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1,42(3):81-87.
[26] KAI JIANG,HAU L LEE,RALF W.SEIFERT.Satisfying customer preferences viamass customization and mass pro-diction[J].IIE Transactions,2006(38) : 25-38.
[27] MCCUTCHEON D M,RATURIAS,MEREDITHJR.Thecustomization-responsiveness squeeze[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5(2):89-99.
[28] IAN P MCCARTHY.Special issue editorial: the what,why and how of masscustomization[J].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2004,15(4) : 347-351.
[29] JIAO J X,TSENG M M,VINCENT G D, et al.Product family modeling for masscustomization[J]. Computer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8,35 (3) : 495-498.
[30] TSENG M M,LEI M,SU C J.Collaborative control system for mass customizationmanufacturing[J].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7,46(1):373-376.
[31] FEITZINGE R E,LEE H L. Mass customization at Hewlett-Packard: The power ofpostpone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 (1):166-171.
[32] 张余华。面向客户需求的大规模定制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33] 陆宝喆。从大批量生产模式到大批量定制模式的转变[J].经营管理者,2011,(11):207.
[34] 董博,王森,陈莹。构建服装行业大规模定制流程研究[J].商业文化,2012,(4):74.
[35] 邹国胜,杨晓东。大规模定制企业组织架构探讨[J].商业研究,2004,(17):79-82.
[36] 祁国宁,顾新建,李仁旺。大批量定制及其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0,6(2):41-45.
[37] 王建正,王思远,王莹,杨晋龙,李作志。定制规模化-大规模定制研究新视角[J].现代制造工程,2014(5):136-140.
[38] 贺晓萌。批次管理下多品种制造企业生产流程精益化研究[J].现代管理技术,2011,10(38):37-40.
[39] 姚建明。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调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8.
[40] 王云峰。大众化定制与管理变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
[41] 吴锡英,仇晓黎。从成组技术到大规模定制生产[J].中国机械工程,2001,12(3):319-321.
[42] 贾俊秀。供应链订购和定价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3] 李靖华。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4] 伊辉勇。在线大规模定制模式实现的方法和技术[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
[45] 本间峰一。精益制造生产计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6] 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7] 刘文涛。基于大规模定制的重调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48] 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7.
[49] 孙永波。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
[50] Jacobs F.R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05.
[51] 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5.
[52] 刘寿红。车间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05.
[53] 王玉荣,葛新红。流程革命 2.0:让战略落地的流程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
致 谢
在 MBA 学习即将结束之际,向在这几年中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张军教授,在本论文立意、定题到最后撰写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张老师的悉心不厌其烦的指导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终身受益。在此祝愿张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其次,在本论文研究与编写阶段,同学、同事、朋友的帮助,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素材,对论文的完成起到了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此我向他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这两年来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正是他们作为我坚强的后盾鼓舞我不断前进。
本论文中提出的许多观点与采用的方法都是作者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逐渐接触的,由于理论深度不够,实际经验欠缺,加之时间短暂,所以错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许多观点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进一步推敲与检验,希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