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现实背景。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而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可以说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和一个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括最进本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包括各种职业的道德建设,而师德建设无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提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师德可以说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有着强悍生命力的话题,历时上有很多大教育家、大哲学家以及大文学家都曾对师德有过精辟的论述,从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到英国的大哲学家培根,到我国的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再到不久之前我国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中也明确地提出:"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师德的话题之所以如此长盛不衰,也正是由于教师的重要作用所致,也正是基于此,本论文再次选择了以师德建设为论题,进行相关的研究。
1.1.2 调研状况。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笔者跟随导师卫建国教授进行了有关师德问题的调研活动,也参加了由导师所主持的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课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研究》,虽然笔者并没有全程参与,但是却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在通过对相关的调研问卷和访谈笔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针对目前的中小学师德状况不同之人各有论断,但是在笔者看来,目前我国的师德状况不容乐观,在广大中小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们普遍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日益严重的职业倦怠"、"功利化倾向严重"等等。在针对师德建设这一问题的访谈中,许多学校领导以及在职的一线教师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在对建议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当中,笔者发现,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成因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缺失,而是交织着社会、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等诸多因素,针对调研现状,笔者提出了"政府、学校、教师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这一选题。
1.2 研究目的。
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性道德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政府、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师德提升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希望通过在课题组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调研材料进行分析,加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在中小学师德建设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促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对师德概念的界定,还是对师德建设的理论支持,虽然这其中对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也都有所涉及,但是国内专门系统地研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等不同主体分别在中小学师德建议中所发挥作用的文章,还相对较少。通过此次论文写作过程中对相关调研资料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分析和查阅,可以对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现有的理论观念进行理论框架的概括,进而对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理论上的丰富。
1.3.2 实践意义。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找以及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我国政府对促进师德建设已经采取了哪些实际措施,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在促进学校师德建设中究竟采取了哪些具体活动,分析已采取的措施中究竟取得了哪些积极的效果,仍旧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进而引起政府、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促进教师个人进行自我师德建设的积极性,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为学校进行师德建设提供具体的措施,也为教师提供一些提高自身师德的建议。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本论文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a.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进而对事实形成科学的认识的一种方法,它是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本论文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在论文选题之前,笔者就已经对与师德建设有关的书籍和期刊杂志、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另外,笔者也收集了与教育学、教育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与师德建设相关书籍,以及一些关于我国以及国外已经颁布的关于师德的法律政策。通过前期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首先,我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进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在师德建设中所遭遇到的挫折困难。其次,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也为自己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师德建设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尽量让我避免了对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进行重复研究,少走了弯路。其实,不仅仅是在论文定题之前,在我的整个研究的过程当中,文献研究法一直贯穿于始终,在通过对文献的不断查找与阅读,我看问题的思路也随之越来越清晰,思考的角度也越来越全面。与此同时,通过这个持续的对文献资料查阅的过程,也使我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
b.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属于主要的调查研究方法之一,它也是在教育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观察,进而对研究对象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认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研究》课题组,从 2010 年的 12 月到 2011 年的 6 月,历时半年的时间,以湖南、安徽、湖北、山西、河南、江西中部六省的中小学为调研对象,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调研方法,同时运用访谈法进行必要的补充。
c. 访谈法。
访谈法也是调查研究方法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研究》课题组调研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的调查研究方法,从 2012 年的 9 月至 2013 年的 1 月,本课题组又重新选定了山西省的八个地市为调研对象,再次就师德问题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深入性访谈,此次访谈的对象主要包括中小学的在职一线教师、学校的领导,以及一些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等,而访谈的内容也主要涉及"中小学师德现状"、"中小学师德提升的影响因素"、"中小学师德提升的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详实的访谈资料也为笔者的论文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1.4.2 研究思路。
本论文首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研究》课题组两次调研的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同时再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找出对调研资料的理论支撑,进而对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分析,然后从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对不同主体在师德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对中小学师德建设有所帮助,壮大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由于本选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在通过对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进行查阅的过程当中,尚未发现有外国学者针对此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能够查找到的资料只能是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对师德的论述,国家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一些国内学者就师德问题所进行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a.国外着名学者对优秀教师的论述。
关于如何才能够算是一名优秀教师,国外学者有许多着名的论述,比如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就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生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广博的知识、拥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感知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劳动技能强等。"加拿大着名教师伊丽莎白·坎普贝尔在她所着的《伦理型教师》一书中,对究竟如何成为一个伦理型教师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论述,整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道德实践和伦理知识,作者详细地阐释了教学的伦理知识,她所认为的伦理学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首先是一位道德教育者。第二部分为伦理型专业素养的挑战,作者通过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道德困境,进而为教师处理工作中的对与错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导。第三部分为伦理的导向,坎普贝尔在书中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伦理型教师指明了方向。
b.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优秀教师的论述。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职业道德规范》分别从对学生的责任和对本职业的责任两个部分,对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予以了详细的规定,教育工作者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一名有价值、有能力的社会成员。在《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共提出了26 条激励教师提升专业伦理水平的规定。加拿大《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对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做出如下规定:关爱、尊重、信任、正直。新西兰出台的《新西兰注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分别从对学生的责任、对学生家长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本职业的责任对教师的行为做出了规定。德国则从七个方面概括了一个好教师所应具有的素质,其中包括: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繁忙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对学生笑口常开;热爱自己执教的学科,因自己的执教学科而感到欢欣鼓舞,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对自己的执教学科很有自信心,很有把握,了解它的难点、关系、系统、方法等等;懂得学习,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风格;具有民主精神,不仅认识到在教师之间,在学生之间也要讲民主;具有良好师德,具有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针对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研究可谓是精彩纷呈,尤其是自从上一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经过了漫长的 30 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无论是从研究方法上,研究的内容上,还是从研究角度上看,我国的师德建设都已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不包括不计其数的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和学术研究论文,单单是出版的着作教材就已达到了 100 多本,这其中包括任顺元的《师德概论》,黄蓉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唐凯麟的《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王正平的《教育伦理学》,朱法贞的《教师伦理学》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即关于师德概念和建设意义的研究、关于师德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师德建设建议和对策的研究。
A 有关师德的概念和师德建设意义的研究。
对于师德的概念具体是什么,依据所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师德概念的解释也各有侧重,不能够达成统一的共识。有的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把师德归结为一种外在的规范和准则,有的学者则认为,师德不仅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包括个人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综合。比如说鲁洁教授,她就将师德的概念界定为:作为职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对职业生活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所秉持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并践履,以德性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整体把握。
关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持有的观点是相同的,几乎在所有有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中,学者们都或多或少的提及了进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他们都一致认为,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社会来说,师德建设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张向辉等学者在《求实创新 积极探索师德建设新途径》一文中,就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想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想要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的人才,首先就必须要进行师德建设。
b 有关中小学师德存在问题及成因的研究。
关于教师师德现状的研究纷繁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的研究,一类是关于高校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的研究。而关于中小学师德问题的研究又可以细分为中小学师德问题的总体现状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研究、城市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研究。
吴俊华,郭文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析》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思想政治观念的淡薄、敬业精神的弱化,为人师表意识的逐渐淡化等,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学校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等。
华中师范大学的刘丽华和叶丹在《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倦怠心理严重、教书与育人相分离、侵害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等等,并分析了农村教师师德缺失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弊端、教师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
1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包括市场经济导致教师思想观念出现偏差,现有师德规范过于简单宽泛、不易于操作,师德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等。
刘宇在《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违反国家法制法规、教书育人意识不强、不能够为人师表、学术行为不端等,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
c 有关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建议和对策研究关于师德建设的建议和对策研究也是相当丰富的,不少专家学者都会对师德建设给出自己所认为的建议和对策。比如,刘一等学者就在《试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改进策略》一文中,从八个方面对中小学的师德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对教师伦理研究,发挥彰显榜样的力量,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发挥领导引领的作用,利用家长和社会的互证,善待其他教师失误,以及加强师德的鉴赏与修养等等。
谭长顺在《素质教育下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一文中,也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创新师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完善师德考评制度等等。
周汉斌在《无痕教育:
一种有效提升师德的新路径》一文中指出,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要倾向于无痕化,进行师德教育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进而使其师德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梁继平,张文彬在《新时期小学师德建设方法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新路径,其中包括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执行度,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系等。
而殷大鹏在《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新途径探析》一文中,也从其个人角度提出了进行师德建设所能采取的新路径,其中包括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发挥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教师加强自我修养与实践等三方面。
通过以上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可以发现,师德建设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是,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师德建设自身一般理论或实证的研究上,而且研究也呈现出零散的特点,没有系统性,而分别针对政府、学校、教师等不同主体与师德建设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少。
1.6 概念界定。
1.6.1 师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师德的论述,比如《荀子·修身》中就有言:"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身为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以身作则,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起到表率的师范作用。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便将"道"放在了首要位置。我国的《三字经》中也有言:"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教师对学生教导不严格,那是因为教师的懒惰。在外国也有诸多关于师德的论述,例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社会上就存有两种不同的师德观念,其中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应该绝对服从老师,另外一种观念认为老师应该与学生为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教育家维多里诺、马卡连柯等也都对师德有过精辟的论述。
在许多人以及一些学者的概念里,师德通常都被理解为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简称,抑或是"教师专业道德"、"教师伦理"等概念的简化代替。我国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认为,"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其实,我们并不能将师德简单地等同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单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师德就应该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的张中文认为,师德是教师共同体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教师共同体所秉持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良心,它内敛为教师的德性,外显为教师的德行,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
由此可见,师德,既包括职业之德,也包括个人之德。
1.6.2 师德建设。
所谓建设,在我国汉语词条中的含义解释为,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充实新精神,它是一种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性质。《礼记·祭义》中有言:"建设朝事,燔燎羶芗",这句话中的"建设"的意思是摆设安防。《墨子·尚同中》有言:"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游佚而错之也。"这里的建设是建立、设置的意思。通过"师德"与"建设"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我们便可以大致引申出师德建设的含义。但是不同时期,根据师德具体涵义的不同,师德建设的内容也相应的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综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师德建设是指政府、学校和教师等不同主体发挥施以作用,使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不断优化提高的过程。
所谓师德,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政治思想是师德的思想基础,但是政治思想教育不能代替师德教育。要想做一名好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必须在努力提高自己政治思想水平的同时,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学习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
在新时期下的小学教学,班主任要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肩负起育人的重任,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真正成...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定基石的重要作用,是子女在成长进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众所周知。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多样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人们的大脑,渗透着人们的心灵、促进着人们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又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行标准的示范者。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然而,在功利...
中职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首先从德行和素质上就应该确保方向正确,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将部分侧重点放在德育教学上,从而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教育,自古以来都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教师是教育得以发展的根基。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想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通过对医学生礼仪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在借鉴国外医学生礼仪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礼仪教育应从营造文明良好的社会氛围,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临床礼仪教育;医学生注重自身礼仪行为,自学提升道德修养方面入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注意识,结合练习教学渗透德育。...
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要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方式提高美术教学质效;要注重美术教育与实际结合,促进创作生活化,创设美好意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自由选择。...
一、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的现状师德,集中体现在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认知、以及观念,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责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自身不仅会严格要求自己,而且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也会深深植根于教师心中,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都是源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