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

再婚家庭未成年心理社工服务的目标与计划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09-27 共432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4.1 个案背景
  

  4.1.1 案主基本情况
  
  
  4.1.2 案主家庭基本情况
  
  案主原本的家庭,母亲经营一家酒店,父亲在离家附近的一所初中任教,案主也在父亲所在的学校上学,生活富裕,但父亲有家庭暴力,爱打麻将,从小案主看惯了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就在案主上初一时,由于各种闲言碎语说母亲出轨,父母便开始闹离婚,父亲更是对母亲大打出手,案主试图去制止,却无能为力。
  
  案主没有反对父母离婚,并感觉父母离婚了,就不再有争吵,母亲也会好过些。
  
  后来父母协议离婚,母亲净身出户,所有财产归父亲所有,其中原来的酒店与一套住房归案主所有,在案主成年之前由父亲代管。
  
  在父母离婚两个月后,父亲比自己小几岁的女人再婚。到后来案主才知道父亲原来早与那位有关系了,事情的发生让案主从来没有做好准备,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父亲再婚两年后,继母便生孩子,这原本和父亲与自己协商的不一样,父亲从此失信了案主。继母在生孩子之前对案主照顾的很好,各种讨好,案主也在继母怀孕期间,帮父亲照顾继母。但自从妹妹出生后,继母便开始在生活上都处处针对案主,案主对于继母的巨大转变更是感觉无助,家庭矛盾因此发生了,后来案主转到寄宿学校上学。
  
  案主的母亲离婚后在其他地方开了一个小面馆,当时父亲再婚后,妹妹也出生了,还是喝醉酒后常去母亲的面馆闹事,案主的母亲不得已去杭州打工,直到2013 年才回到陇西。
  
  4.1.3 接案与服务对象来源
  
  本研究的案主是由案主的父亲前来向工作者求助的服务对象,案主的父亲是工作者初中时期的数学老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工作者的社工专业能够帮助解决目前案主的问题,于是向工作者寻求帮助,案主的父亲向工作者讲述了案主与家人的关系不融洽,亲子关系紧张,与继母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案主与家人不愿意沟通,对家人充满着敌对的负面情绪。工作者根据与案主父亲的会谈,初步了解了案主的问题,经由案主父亲的介绍,工作者与案主取得了联系。在于案主第一次电话会谈中,工作者表明了案主目前存在以上问题,是从其父亲那里得知的,并希望帮助案主来改变目前这种现状,试图对案主进行接案,但却遭到了案主的排斥,之后工作者意识到,案主对工作者存在的心理防御是正常现象,需要给案主足够安全感,来接受工作者的帮助。工作者经过几次与案主的联系,在这期间工作者以朋友的身份积极和案主沟通,最后取得了案主信任,对案主的问题做了初步的评估,接案得以实现。
  
  4.2 个案预估
  

  结合访谈收集到的资料和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评估。
  
  生态系统理论表明个人问题产生不完全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因素。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的身上,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本研究中社会工作者分别对案主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进行评估。
  
  4.2.1 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系统,即案主系统,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在服务对象生命周期内,其内部影响力主要是来自内部的力量:生理、心理和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人的行为既是对社会的适应,也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将案主的微观系统视为其成长经历、原生家庭成员。
  
  在访谈中,工作者引导案主讲述父母再婚前后的成长经历。案主原本的家庭生活中,是父母宠爱的独子,是个学习聪明,性格温和的孩子。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开了一家酒店,生活物质还算富裕,唯一让案主困扰的是父亲酒品不好,每次喝醉都会对母亲大打出手,让案主很厌烦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行为。但父亲对待案主却一直扮演这慈父的形象,所以案主生活、学习上都感觉自己比较满足。
  
  在案主初一的时候,母亲向父亲提出离婚,当时案主并没有觉得很难接受,只是想到母亲可以摆脱父亲的暴力,是不是可以生活的更好,父母离婚后都还是很关心他,并没有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父亲再婚,是案主成长过程的转折点,亲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由于继母的阻挠,案主与母亲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和中断。继母比父亲小好几岁,这让案主在同学朋友面前,时常感到羞愧自卑,总感觉自己是被别人谈笑的对象。到后来妹妹的出生,继母对案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案主的生活照料也不向起初那样关心。父亲对妹妹的关心,也远远胜过他。面对继母的私心和父亲的偏袒,案主慢慢的对家人变得冷漠,也不愿意与家人沟通,时常与继母发生争执,案主感觉自己的家庭地位可有可无,时常感觉被抛弃。
  
  案主成长的过程中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庭系统支持中断,敏感自卑的性格,自我效能感严重不足是导致案主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原因。
  
  4.2.2 中观系统
  
  该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
  
  个人的行为受到中观系统的影响,反过来个人行为也会影响这些系统。本研究中将案主的中观系统可视为再婚家庭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同辈群体。
  
  案主的父亲再婚后,继母刚开始对于他的态度虽然很好,生活也很照料,但在于继母交往和沟通中,案主时常感觉很谨慎,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在家里感觉到轻松与自由,多了些许的不自在。妹妹出生后,在家里都以妹妹为主,继母娘家人的时常到访,让案主感觉家里很陌生。案主对父亲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渐渐加深了。由于与继母时常发生矛盾,家庭氛围紧张,父亲将案主转入了离家很远的寄宿高中,开始寄宿生活,父亲除了每月给案主送去生活费外,父子之间基本没有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案主感觉自己完全被抛弃,开始逃学旷课,原本学习前几名的学生,到高一后半学期竟然倒退为班里倒数的学生。在宿舍里抽烟,不学习,也受到了宿舍其他同学的排斥,开始与班里学习不好,经常逃学的同学交往密切。到高二后半学期,面对案主的情况,父亲在几次劝说之后,于事无补,开始对案主变得失望与不理睬。
  
  家庭结构与家庭环境的变化,案主心理适应能量的不足。家庭三角关系的复杂化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导致了案主的消极自我体验。以及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都给案主心理造成影响。
  
  4.2.3 宏观系统
  
  该系统是指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的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社会文化。
  
  案主所在社区缺乏对再婚家庭子女提供服务来提升心理适应能力,除此之外,案主的社会支持处于碎片化的缺陷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得案主对家庭和自我概念的消极认知,进而产生对家人的不满情绪、很难适应新家庭环境、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与家庭成员沟通困难。父母离婚后,来自于母亲的家庭亲属网络对案主慢慢变得疏远,案主表明在父母离婚之前,父亲就与母亲的娘家的亲属关系紧张,也不经常联系,父母离婚后,案主跟随父亲生活,由于父亲的原因,母亲的家庭亲属网络对于案主的帮助与关心也慢慢减少。面对父亲亲属网络,由于父亲再婚后,对于案主的照顾的不足,父亲将其转入县城的寄宿高中上学,周末假期与奶奶共同生活,父亲只是偶尔去看望,给他生活费。以上现状遭到父亲亲属网络体系的时常抱怨与反对,父亲也因此与案主的叔叔、姑姑们产生了不愉快,这也让案主在父亲所在的亲属网络中,处于被动与尴尬的局面。再加之继母亲属网络体系,对于案主的冷漠与偏见,更加剧了案主对继母的敌对与反感的心理。
  
  以上三个与案主最紧密的亲属网络体系的社会支持的碎片化,使得案主的自我效能感不足,也表明对未来自己组建家庭与处理异性关系方面存在的忧虑。
  
  在根据以上对案主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需求总结了下面三个方面:
  
  (1)学会理性的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管理自己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状况。
  
  (2)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减少对家人的负面情绪。
  
  (3)改善与家人的关系,学会与家人沟通,树立和谐的家庭观念。
  
  4.3 制定服务目标与计划
  
  4.3.1 个案服务目标
  
  第一、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来分析案主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以便能够更好的设计社会工作流程;第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探索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过程,通过与案主及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以改善心理健康问题为目的的沟通模式;第三、通过对案主的个案社会工作辅导,在实际中具体运用社工的理论和技巧,增加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第四、对社会工作个案介入再婚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及专业方法进行评估与反思。
  
  4.3.2 个案服务计划书
  
  (1)个案计划概述: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针对案主心理健康问题,运用不同的个案工作方法,协助解决目前心理健康问题,促进案主的个人抗逆力及适应能力的发展。
  
  (2)个案阶段目标:
  
  初期--收集资料,分析案主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建立专业关系;中期--协助案主缓解对父亲与继母的不理性情绪,改善家庭关系及由于家庭沟通不畅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及心理问题;后期--发掘案主潜能,提升案主家庭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
  
  (3)个案工作过程
  
  初期:获取案主的联系方式,与案主确定访谈时间;与案主进行第一次面谈,了解案主与家庭情况,对案主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了初步的界定,与案主正式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了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认识自我”的会谈主题,进一步了解案主的问题。
  
  中期:与案主探讨了一直困惑案主心理健康的现状,并一同分析造成案主心理困扰的原因,工作者对其经过整理之后,与案主制订了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1、增加案主的外部支持。2、学习沟通技巧并增加与家人有效沟通的次数。3.对案主心理行为进行干预,对错误的非理性信念进行纠正,增加案主的自信心)与案主分阶段,运用了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对案主进行具体的服务干预。
  
  后期:面对在干预中发现的问题,与案主的父亲进行了咨询,进一步了解到案主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与继母之间的关系发生破裂,并鼓励案主的父亲给予案主更多的关怀与鼓励;给案主提出建议,尝试同继母关系的改善方法;在服务目标即将达成时,做好完善总结与最后的评估工作。
  
  (4)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
  
  初期:案主不愿意对外人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不利于问题的界定和整个服务工作的开展,利用同理和关怀,试图取得案主的信任,做好积极的沟通;中期:面对复杂的家庭环境,和案主就读军校的特殊性,在具体开展个案服务时,要求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服务地点、时间的局限性,会给干预计划的实施带来不便。工作者评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对案主的主要问题和能够改善的方面进行了重点干预和服务。根据案主学校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进行了协商,以案主的时间条件为主进行了服务场所与时间的安排。
  
  后期:服务目标不能有效地完成,对案主的改变和问题的有效解决的程度进行评估,做好后期工作的弥补和反思,做好结案后跟进。
  
  (5)评估:一方面,通过对服务对象改变的过程评估,聚焦于服务对象接受个案服务过程中的改变情况;另一方面,在结案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案主、案主家人进行回访,进行个案干预的结果评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