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

小组筹备阶段的重要性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0-20 共481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小组筹备阶段的重要性分析

  一、小组与小组筹备阶段。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以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为基础,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增加个人信心、激发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海伦·诺森(Helen Northern)认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小组活动既是过程也是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践生存环境的能力。

  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为个人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小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成员在情绪、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可以帮助成员提升自信心、增加能力建设,还可以帮助成员认识并矫正自身的越轨或不恰当的行为。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通过小组的互动成员会从其他成员的经验分享中找到应对自身不足的方法,并学会如何解决正在面临的或可能面临的类似问题。

  小组前的工作准备阶段就是小组的筹备期,相当于瑞德所说的概念形成期。

  小组活动的筹备是小组活动开展前非常重要的环节,类似于一篇论文中的提纲,需要工作者全方位的考察问题、确定主题、查找相关理论或小组工作案例、撰写详细的小组计划书、成员招募、筹集各方资源等内容。工作者作为小组的创始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相对完全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扮演着引导者、协调者、支持者、意见提供者等基本角色。

  二、需求评估是小组成立的前提。

  1.需求评估是小组筹备阶段的首要任务。

  小组筹备阶段是小组活动开展前的准备期,这一阶段涉及到的任务包括需求评估、目标确定、方案设计、组员招募、资源链接等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中需求评估便是这些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首要。

  需求评估(needs assessment),是一个信息和分析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介入前的问题确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帮助案主,其中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组员有着一个共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问题确定了才能在此基础上考虑成立小组。

  案例 3-2-1:"美妆小组"的工作者 ZYH 是刚入学的研一新生,她在成立小组之处考虑到班里的女生较多,且由于年龄的关系,大家都开始注意保养自己的皮肤,也都需要学习基本的化妆知识以为日后进入职场做准备。于是 ZYH 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各个寝室的同学,一一询问大家关于化妆护肤的知识,她发现班里的 12 名女生中有10 名是对美妆的知识知之甚少的,并且她们很希望能学习美妆小知识。这样的调查结果坚定了 ZYH 同学想要在班级内部成立美妆小组的想法。

  "美妆小组"是笔者全程参与督导的一个小组,该小组的工作者是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情况调查,从而确定了组员的问题和需求,进而成立了小组。实践证明该小组的开展确实在班级同学间普及了日常护理的知识和基本的化妆技巧,为同学们提供了传达美容信息的平台,让大家更有自信,更有内涵。

  2.需求评估是促成小组成立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需求评估是针对服务对象而言,我们成立小组是为了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而只有找到了案主的真实需要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到他们,这不是工作者单方面的想法。

  案例 3-2-2:在成立"早睡早起"小组之前,笔者曾在所在班级内部进行过一项"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得到访谈个案15 个。结果显示这 15 人中,有 3 人抱怨自己睡眠质量极差,常常会被杂乱声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梦现象,有 7 人表示自己睡觉感觉不踏实,处于"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状态",有 6 人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状态比较满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早睡早起"小组是笔者在调查了同学们的睡眠质量后成立的,这项调查虽然简单,但却反映出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差的事实,因此笔者计划成立小组来为大学生改善睡眠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三、确立目标与内容设计对小组成员招募的影响。

  在确定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小组成员的招募。

  1.明确且一致的目标是凝聚组员的基础力量。

  小组活动的目标是工作者依据先前的问题评估而设定的,是指引小组活动计划的风向标,也是对小组最终效果的预期假设。明确的目标可以给工作者和组员带来信心,是鼓励组员参与小组活动的最初动力。不仅工作者对小组有一定的期望,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组员也都有自己的需要,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共同的需要和一致的目标会吸引潜在组员的注意,并成为一股力量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例如,"大学新生适应小组"的目标是"协助新生顺利地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提升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网购小组"的目标是"提高网购的技能,重视网购安全";"人际交往第一课,社交技巧培养小组"的目标就是"提高组员的社交能力"……这些小组都有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工作者的期望也是组员的需要。小组成员原因留在小组的程度构成了小组的凝聚力,明确的目标可以让组员对小组认同从而产生归属感,因而愿意及渴望留下,组员之间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而共同朝着小组目标进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2.完善且新颖的小组环节设计是对组员的再次承诺。

  如果说明确的目标是对组员参与小组活动的第一个承诺,那么小组活动的设计就是对组员的第二个承诺。

  何洁云认为完善的小组计划书除了要写明小组的理念、目标、特征、招募计划外,重点还应突出每次小组活动的具体日程安排、所需资源、预期困难和应对计划等,在机构中完善的小组计划书可以让小组得到支持和资金;对小组内部而言,可以让工作者对小组的框架有更清晰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工作者对每一次的小组活动做好准备。

  完备的小组计划可以让组员清楚的了解每一次小组活动的安排,使其在进入小组前做好参与活动的心理和身体准备。对于一些潜在组员而言,新颖的环节设计要比明确的目标更能吸引其成为小组的正式组员,可以说,这是对组员的再次承诺。

  四、组员筛选对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

  小组成员的类型有很多种,S 大学的《小组工作》的实务课程中所涉及的小组活动基本属于正式的、封闭的、组成小组,这些小组的目的性较强,针对群体主要是本校大一至研二的学生,主题大多是关于某种兴趣的激发、解决某种常见问题或新生适应探究等等。

  小组工作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动力来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其中小组动力也就是小组过程中各种因素和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爱丽思和费希(Ellis & Fisher,1994)认为,加入小组的每个人的气质性格、人格特质、能力、技巧、态度、经验以及知识、信息等都是影响小组动力系统的输入因素。

  小组成员的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每个组员的个别性,而在小组过程中正是这些个别性的碰撞和交融才促成了组员内在和外在的改变,因此在小组筹备阶段组员的筛选直接关系到了小组动力能否形成。

  案例 3-4-1:"告别单身,寻找爱情"小组的目标是"希望单身的男生、女生能以小组为交流平台,从而了解他人眼中的自我,增强寻找幸福的勇气和自信心,为今后寻找到幸福奠定基础。"由于工作者在招募组员的工程中没有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小组成员,因而报名参加的同学都被工作者纳入小组,略去了筛选和面谈的过程。但在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工作者发现,其中两名男性组员参与小组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小组内部寻找到合适的伴侣,他们的一些行为和想法遭到了其他组员的排斥,许多组员向工作者反馈他们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骚扰,这两位男同学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小组的稳定性,因此工作者在第三次活动开始前劝他们退出了小组。

  上述案例表明当组员的需求与小组的目标不一致或组员与组员之间异质性较高时,小组成员间由于在思想上无法达成一致而影响到小组的稳定性,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松散,小组凝聚力缺失。实践证明在小组的筹备阶段,工作者与组员的面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使小组招募到的组员数量小于预计数量,工作者也要与招募到的组员一一谈话,在这个过程中要除了要考虑到组员的性格特征外,重点还要考虑组员对小组的期待和需求与小组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委婉的拒绝其参与小组。

  五、工作者的个人魅力与小组的建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人魅力是一个人能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一个人的魅力可以从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气质上所体现出来,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的气质、成熟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对突发状况的把握能力、强大的内心和忍耐力等等都是小组的领导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个人魅力。

  在小组的筹备阶段,组员对工作者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宣传过程中工作者的表现以及通过对小组计划书的理解而产生的判断,此时工作者表现出的亲和力、社交能力以及助人的态度都会吸引潜在组员的注意,对组员的顺利招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案例 3-5-1:X 同学是院学生会主席,参与了大一新生的军训过程,通过长期的近距离接触,他帅气的外表、幽默真诚的态度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他在大一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当他要成立"大学新生适应"小组时,很多大一学生都主动报名参加,X 同学并没有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只是在新生群里发了一条成立小组的消息,就招募到了全部的 15 位组员。

  笔者曾作为嘉宾被邀请参与到 X 同学的小组当中,或许是学生干部的经验使得他主持其小组活动来游刃有余,整场活动的气氛非常活跃,笔者从中感受到了组员对他的崇拜,也正是工作者的这种个人魅力直接影响了小组的氛围和小组的成效。

  另外,在小组成立之初工作者的个人魅力就像是小组的动态的宣传板,组员能够从工作者散发出的各种特质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小组将来的凝聚力建设也是很有帮助的。

  六、资源的筹备和整合是小组的客观保障。

  小组的资源一般来说包括理论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其中,小组的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是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况基础上形成的,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就像是一种既定的处遇模式,可以在小组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工作者如何帮助组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而工作者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是否熟练关系到小组的完成质量。

  小组的物质资源是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得见的那部分资源,如小组活动的时间和进程安排,小组活动所需的场地、资金、设备、道具等等。工作者争取到的资源越多,越有利于吸引潜在组员的注意力,越有助于小组目标的达成。同样的时间,有的小组争取到了环境优美、设备齐全的小组工作室,有的小组则只能安排在空旷的且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很显然前者更受欢迎。

  小组的人力资源是指对小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人员,除了小组工作者以外,还包括小组的志愿者、督导、组员以及指导老师等。小组活动是动态的过程,小组目标的达成是通过工作者与组员、组员与组员间的互动来完成的,因此小组的工作人员的选择至关重要,他们的专业程度和配合的默契度将直接关乎到小组的最终效果。

  案例 3-6-1:CH 同学小时候学过一点关于硬笔书法知识,于是她想成立一个"硬笔书法兴趣小组",一方面可以让字迹清秀的同学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切磋技艺来促进情感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笔墨的挥洒来陶冶性情,减轻压力。该小组很顺利就招募到了合适的组员,但却由于工作者的拖延症和腼腆的性格,她始终无法协调小组活动与组员空闲时间的平衡,而且为 10 位组员准备充足的硬笔书法所需的工具和纸张以及字帖等材料的资金也没有来源,更让 CH 没想到的是,由于她的小组迟迟没有开展,原来安排好的志愿者也因参与其他小组而没有空闲的时间来辅助 CH,在种种资源链接失败的情况下,该小组不得不中断。

  以上案例表明,在小组的筹备阶段工作者不仅要制定完美的计划,还要尽可能的把计划中涉及到的各类资源争取到位,否则小组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在社会工作专业赋予工作者的诸多角色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而筹措资源是其非常重要的责任之一,整合资源的技巧和能力也是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工作者只有链接到了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小组才可以顺利的开展。

  总之,小组筹备期是小组开始前非常重要的阶段,准确的问题定位、明确的目标规划、完善的小组设计以及工作者的强有力的领导能力等等都会关系到小组能否组成,并且会贯穿小组活动的整个周期,影响小组目标与效果的达成。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