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将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庞大,蕴含在其中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复杂和难以调和。作为当代社会的服务提供者、案主支持者、行动倡导者、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社会工作者应坚实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引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服务,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全面教育、缓解生活和心理压力,重拾童真梦想和笑容。
4.2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转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如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以及家庭的和睦,成为现代社会的当务之急。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使得社会工作在我国得以快速传播,并慢慢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方向发展,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的系统,可分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直接社会工作方法两大层次。其中,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等,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者间接地对社会工作对象进行服务。社会工作间接方法的介入,主要是采用社会工作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根据国家法律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给予保护。
4.2.1 打破城乡限制,健全法律法规。
社会工作者应通过实地调研、街头走访等形式,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献给政策制定者,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父母离开孩子,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性的原因,而现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重了留守在家儿童的数量以及他们自身生活和心理的严重性。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向政策制定者"献言献策",力争尽快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留守儿童的限制和束缚,应通过修改户籍、借读、学费、择校费及升学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给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公平、公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政策制定者多制定向农村留守儿童倾斜的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全面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发生侵害留守儿童权益时,无法正当予以维护和保护,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在现行的社会体制下,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显得迫切和重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干净、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打击学校附近不法行为,规范社会人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依法取缔影响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产业和营利机构,例如网吧、游戏厅、舞厅等。通过法律规范的完善,让社会上的人们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和要求,更好地为他们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呼吁各大媒体为农村留守儿童维权。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可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更加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更符合社会规格,怎么做是违反基本准则,加强了他们的是非观念,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2 完善学校功能,整合优势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协助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规定,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予以合适、合理的照顾和支持。帮助学校开设特定的课程,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同需求,并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促使学校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强化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学校应该设立专业心理咨询师,开设社会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舒缓心理压力、合理宣泄、倾诉思亲情绪等,有利于留守儿童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处世技巧、升华个人情操。然而,学校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遭遇诸多困难和阻力,如社会体系的不合理、家庭教育的缺失,甚至学生个人的懈怠和放弃也是不利于学校功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如果得不到社会、社区、家庭及个人的支持和配合,各方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反而相互推诿、相互拆台,彼此阻碍,这就难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摆脱困境,重获信心。因此,要协调和推动社会、社区、家庭及其他资源,让学生、家庭以及学校受惠,并促进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3 重塑家庭职能,培养亲子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家长重塑模糊或缺失的家庭职能,加强他们与子女的沟通和合作,以改善部分留守儿童敏感、胆小,甚至孤僻的性格特征。帮助家长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过给予子女支持和关怀,改变他们"重物质,轻教育"的不合理教育方式.建议家长即使再忙也要常回家陪陪孩子,让他们明白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和隔代教养的缺陷、不利。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教导子女安全和生活方面的常识,并以身作则,给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榜样效应。多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在发现问题时,运用合适的方法,及时进行解决和沟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父母的缺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基本的亲情;隔代抚养,让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亲子疏离,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难以磨灭的阴影和孤独。加强亲子间的互动和联系,培养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显得至关重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多回家看看,为自己的子女填补心灵上的空虚和心理上的抚慰,要比在外多挣一百元,意义要深远长久许多。社会政策也可以向外出务工者相应地倾斜,给予他们回家探视的权利和义务,给予他们回家探亲的假期和优惠;社区各服务单位也应尽可能地为亲子关系的培养提供资源和支持,他们的团结才是社区的幸福;家庭与家庭之间也要建立良好的协作和互助关系,为满足彼此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4.2.4 加强心理干预,促进人格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的保护和疼爱,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心理问题,例如郁闷、孤独、自卑、自暴自弃、自怜、自闭、躁狂,甚至会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
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时,社会工作者应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干预,尽可能地缓解和处理积压在他们心里的不良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例如同理心、接纳、不批判,与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农村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倾述压抑的情绪,只要说出来,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如遇到问题特别严重者,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求助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和治疗,以达到恢复农村留守儿童正常生活的功能和权利。
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时期,是人格培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人格的培育和形成,除了家庭之外,还需要社会、社区、学校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亲人、朋友等,他们的行为和态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会在他们的人格形成中留下印记。
学校社会工作者更加注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建立和完善,为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体质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农村留守儿童发现和挖掘个人潜能、丰富人生阅历,积极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2.5 社会工作介入,挖掘案主潜力。
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则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三种。
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与其工作对象进行直接接触,从而产生社会工作服务效果。
其中,个案社会工作是最重要的专业方法,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工作关系,运用特定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个人或家庭调动其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解决生存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个体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比较欠缺,可以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这三大工作方法着手解决他们的问题.
4.2.5.1 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面对某镇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呈现出的各种问题,社会工作者以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工作时,应充分利用同感、接纳、倾听、鼓励等专业技巧,以获得服务对象的充分信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让他们可以充分信任地向工作者倾述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和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虽然同为农村留守儿童,但他们本身又具有个别性,社会工作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制定独特的工作计划。
社会工作者只有在平常生活中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的能力和意识,才能最终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共同合作,让留守儿童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进而在不断地学习和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应变能力,改善身处的周围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某镇开展"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让留守儿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倾述自己的故事,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力图改变现状。
4.2.5.2 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开展小组工作,协调各方资源,互帮互助。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小组目标,促进社区与社会发展.
社会工作者要整合某镇现有资源,通过开展诸如"天使的翅膀"、"朝阳"等为主题的小组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农村社区的强烈归属感。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获取处事经验,以便有效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与社会融合。此外,还可以开展亲子互动、快乐学习、把耳朵借给我、行为规范等小组活动,切实保证农村留守儿童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发掘自身潜力、丰富科学知识、开创清新格局。
4.2.5.3 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
与农村留守儿童息息相关的是其身处的环境,所以一定要加强社区功能,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设。在农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村庄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彼此都很熟悉。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利资源,积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推动村民互帮互助,减轻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所承受的压力。另外,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有效利用"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组织"等相关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和缓解心理压力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多方联系某镇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鼓励他们多回报家乡,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就业机会,保障更多儿童不再"留守".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应积极整合社区内、外的公共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代表社区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和联系,将社区内留守儿童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以适度、合理的方式让上级部门知晓和理解,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资源帮助。社会工作者还要努力推动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使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行动中来。同时,联系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戚、小伙伴、邻居和志愿者,多方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
结束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发展,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团结,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又关键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新兴...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女性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女性自身存在着重大差异。当加入职业、阶层、收入、年龄、特定场域(如工厂、餐馆、零售店或美容机构)等变量后,女性呈现出了多元的生存状态、生存需求和生存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工厂女工相比,当前的外...
要明确企业社会工作的职业任务, 按照企业要求和专业规范, 按需设岗、因岗定责, 明确和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务和相应的任职条件。...
题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社工的本土化发展探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现状: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特点1、制度对象的传统性2、制度内涵的异质性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
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得到了控制,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之下我国又出现新一群体独生子女,社会也因他们而引起很多问题。这一群体的成长状况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未来、家庭和谐还有社会的稳定。因此从社会工作的角...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一)重工作指标轻工作实际与经验不足在实行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过程中,将精力过分的投入在服务工作指标的完成上,而忽视了服务工作的根本,即为农民工群体服务,满足农民工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实际需求。本...
一、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之前,农民工流动大都具有候鸟性、短暂性的特征,即他们多以分散地单身外出的形式进入城市,以赚钱打工为目的,其内心的身份归属还是为农村。随着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特别是国家在1992年提出的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
第三章小组筹备阶段的重要性分析一、小组与小组筹备阶段。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以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为基础,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增加个人信心、激发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海伦诺森(HelenNorthern)认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小...
文章介绍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阻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针对存在的阻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整合多元力量, 拓展支持体系;社会工作主动渗透;量化工作成效, 提高专业认同...
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起步较西方国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社会工作机构推动了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职能改革,成为了政府服务公众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