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

社会工作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影响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3-03 共266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中学校园暴力的效果探究
第一章 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中社会工作的应用研究绪论
第二章 第三章 关于欺凌行为的分析
4.1 - 4.3 案例1被欺凌者的个案辅导
4.4 案例2欺凌者的个案过程
总结/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影响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总结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与参与实地调查,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全面地把握了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欺凌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欺凌行为对中学生的危害;在以上结论与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技巧,为案主提供了及时的个案服务,完成了服务过程预定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以后的相关实务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2 研究反思
  
  对于被欺凌者来说,访谈过程中需要他们谈及自己受欺凌的具体过程,通常回忆过去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事情是十分痛苦的,所以这在会谈中会引起他们的不适,在心理上容易造成对访谈对象的二次伤害。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把握适当的度,更加熟练的运用工作技巧,更多地站在案主的角度考虑,以达到伤害最小化、帮助最大化的目的。
  
  研究中,我们往往流于“想当然”的逻辑推理空想中,经常会忽略了现实中服务对象这个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以致于服务效果并不明显。对于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而言,固执、任性、暴躁的性格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加之服务对象现在处在青春期初期,性格、行为的变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这就需要社工在服务过程中要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要有足够的耐心,发现案主身上的闪光点,促成形成案主完成行为改变的心理动力,这样才有助于计划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受制于研究者知识水平和研究地域的限制,此研究的代表性不足,不具有普遍性。此研究是选取特定区域的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充分考虑每个案主的独特性、特殊需求,指定的适合个人的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其次是研究者本身研究经验不足,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性的,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运用个案工作进行介入研究,在研究的全面性上有一定的缺陷。加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十分丰富,笔者并不能完全融会贯通,所以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完善的地方。


  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媒体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校园欺凌问题,吸引了更多社会大众的注意力,保护广大学生不受气凌,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共识。社会工作不仅为解决校园欺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而且也给学校在教育方式与思路上给与了有益的启示,社会工作将会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广大社会工作同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致谢
  
  毕业论文的收尾也意味着我在长春工业大学的两年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过往,能在这样的校园之中与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这短暂而又宝贵的两年,实在是荣幸至极。这两年时间里我在学习和思想上都受益匪浅,我始终相信这与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们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的,但也是富有挑战性的。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出谋划策是我完成动力的源泉。在此刻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高燕、赵晓明两位老师。
  
  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的确定、内容的修改他们都费劲心血,没有两位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受限于自身水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老师给予指正,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 Hirano.K. Personal communication.Department of Education.Bunkyo University.Japan.
  
  [2] Whitney&Smith.P.K.A survey of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bullying in junior/middle and second schools.Educational Research,1993(35)。
  
  [3] Smith.P.K.Bullying in school: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Aggressive
  
  Behavior.2000(26)。
  
  [4] 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 Blackwell,1993.
  
  [5] Smith PK,Sharp S.School bullying:in sights and perspective.London:Rout ledge,1994.
  
  [6] [英]布莱恩科尔比。刘东,李翠和严成芬译。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7-214
  
  [8] 费梅萍。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41-40
  
  [9]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9-72
  
  [10]黄成荣。香港学童欺凌行为与全校总动员手法[J].预防青少年犯罪究,2012(7):86-96
  
  [11]黄成荣。以复和调解方法处理校园欺凌校园危机资料册(上)[M].香港:校园危机支援计划,1999:14-24
  
  [12]黄海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青少年攻击行为矫正的探索[M].《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36-52
  
  [13]陈世平,乐国安,国外关于学校情境中欺负行为的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 3 期。
  
  [14]陈世平,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0 年。
  
  [15]赵荣军,邓波平,刘学义,关于中小学校欺负现象研究的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0 年第 3 期。
  
  [16]杜红梅,冯维,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年第 2 期。
  
  [17]陈世平,乐国平,中小学校园欺负行为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 年第 3 期。
  
  [18]韩凤仪,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09 年第 238 期。
  
  [19]张海燕,校园欺负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年第 12 期
  
  [20]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 年第 9 期。
  
  [21]纪林芹,张文娟,张文新,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22]林瑞青。青少年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3):58-62
  
  [23]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1-154
  
  [24]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89-157
  
  [25]孙元,丁彩红。个案工作在预防中学生言语欺凌行为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社 工方法 2009(2):34-37
  
  [26]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2
  
  [27]孙临美。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及对策[J].校园心理,2009(3):153-156
  
  [28]高相凯,浅析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 年第 4期。
  
  [29]张文娟,裴丽颖,宫秀丽,学校欺负干预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30]张玲玲 张文娟,李小玲,同伴支持:学校欺负干预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5 年 1 期
  
  [31]冯维,黄金凤。青少年欺负行为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8(2)
  
  [32]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 6 月版。
  
  [33]张文新: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