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15 年 1 月 10 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一文,评论了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历程,经过历史的沉淀,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与城市化进程使文化遗产的遗留空间越来越少,当前迫切需要"将保护文化遗产提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历史的印记。因此,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只有让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1 选题缘起。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文明古国,沉淀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现代文明也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愈加强烈。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媒体的传播。
《光明日报》是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立足于知识界的全国性主流媒体,是精品文化的荟萃地,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能引导广大读者的社会价值取向,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2010 年 1 月 8 日,《光明日报》创办了《文化遗产》
专刊,文体多样,风格迥异,依然守望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010 年 6 月 13日,在第三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中,《光明日报》被授予"文化遗产保护最佳媒体宣传奖"荣誉称号,这充分肯定了《光明日报》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所做的贡献。
但是,学术界还没有《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研究,即使国内外有许多关于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可对于文化遗产专题新闻的系统分析却寥寥无几。笔者希望通过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研究使《光明日报》的专刊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更希望通过系统的分析以及研究其特色与经验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0.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论文和着作比较多,国内对《光明日报》
进行研究的成果也不少,但是,学术界还没有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进行研究的成果。
0.2.1 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系统的表述出现于 1972 年 10 月 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其中界定了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在 2003 年 10 月 17 日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它主要是指各民族或群体通过历史沉淀而成的具有其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手工制作、艺术表演、口头传唱、生产经验等,它一般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
目前,国外研究文化遗产的着作主要有加拿大鲍勃·麦克彻(Bob McKercher)的《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讲述了旅游和文化遗产管理者要取得文化旅游的成功所必备的素质,文化遗产管理者不仅需要理解旅游,还应该把文化遗产适当的包装成旅游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尊重和保护好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得以长期的发展下去,处理好旅游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互共赢。此外,德国席梅尔的《世界文化遗产》(The World Heritage)提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大部分世界遗产的概况,以独特的方式,通过文字和图片的表述,详尽地展示了 120 个最美丽和最重要的世界遗产等。
国内研究文化遗产的着作主要有单霁翔的《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论述了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与文化遗产相互共赢,特别是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其发展中要保护好古街区,对古街区的修复要尊重其历史,实现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王文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详细地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以及对其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难题,结合保护现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从发达国家保护非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借鉴经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科学性的建议,它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中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启示;此外,鲍展斌的《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一书,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角度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遗产价值观,从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上的意见,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提出了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的构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很有帮助。
此外,国内研究文化遗产的论文主要分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三大类。
博士论文主要有何华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以女书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深度剖析,它以女书的传播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特征出发,分析其人文、地理、科技等传播环境,并结合伦理学对传播中的问题,探讨其传播效果,最后还结合我国的传播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可行性意见;朱丽娜的《基于社会文化可持续性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刻的剖析,特别是城市中存留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城市规划与保护文化遗产相结合,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留了城市的记忆,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中,关注历史文化城市中的居民感受,使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给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遗存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吴磊的《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研究》,系统的论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内容、特点等,深度剖析了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考虑民众的利益,并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硕士论文主要有楼圆玲的《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张璇的《大众传媒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以<钱江晚报>关于"西湖文化景观"的报道为例》、刘岩的《浅析媒体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浙江报媒参与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李梦瑜的《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及有效性研究--以群体为例》等文章,以个案为例,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进行研究,给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从而使媒体更好的对文化遗产知识进行传播,对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张敏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王丽芳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可行性分析》、勾玉华的《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研究》、赵蔚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方允璋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价值、保护机制、可行性保护措施等都有系统的研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论文主要有贺云翱的《文化遗产学初论》,它从各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概念界定出发,提出了构建"文化遗产学"的设想,并初步对文化遗产研究进行了分类,界定各自的概念和特点,为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开创先河;田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进行思考,并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提出了有现实性的建议;段丙文的《以报业传媒为研究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对报纸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宋俊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陈述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张博的《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章,在深刻阐释文化遗产内涵的同时,为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了力量,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0.2.2《光明日报》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光明日报》的研究着作主要有梁枢主编的《国学访谈--光明日报国学专刊精选》、邓凯主编的《追寻高远--光明日报人物版佳作》、王保纯主编的《盛世兴学--光明日报光明讲坛辑录》、包霄林主编的《激扬文字--光明日报·光明时评辑录》等,它们分别对《光明日报》的《国学》、《人物》、《光明讲坛》、《光明时评》这四个版面的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和出版,为后人研究《光明日报》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学术界对《光明日报》的研究论文数量也不少,按照其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专刊研究、专题新闻研究、办报思想和版面变革研究等。
专刊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武娜的《<光明日报>书评版(2005-2009)研究》、赵丽的《<光明日报>理论版研究》、唐静的《党报头版头条研究--以<光明日报>为分析文本》、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光明日报>评论版的特征研究》等文章,分别对《光明日报》的书评版、理论版、头版、评论版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容特色,总结问题和不足,给《光明日报》的专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也为后人研究《光明日报》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朱伟光和魏玉美的《刍议党报舆论引导的方法--以<光明日报·观察与探索>栏目为例》、吕善锟的《<光明日报>深度报道研究--以"观察与探索"为例》、袁远航的《<光明日报>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邵诚诚的《<光明日报>教育新闻研究》、孙博的《<光明日报>经济新闻报道变革研究》等文章,对《光明日报》的专题新闻进行研究,总结优势,剖析不足,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翁泽红的《<光明日报>的历史演变》、李言的《从<光明日报>办报思想的转变看其文化报道的创新》、高琳的《从<光明日报>办报思想的转变看其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冯锡刚的《从<光明日报>三个报头看时代变迁》、毕德鹏的《光明日报版面变革研究--以<光明日报>为文本分析》等文章,从办报思想和版面变革等方面对《光明日报》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专门研究《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的着作和论文,笔者以 2010 年至 2014 年的《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为个案,对其文章内容进行分类和总结,分析其特色,总结其不足,借鉴前人的经验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使《光明日报》的专刊研究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希望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0.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第一种方法是文献研究法:笔者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等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硕士、博士等所有权威性的数据库进行搜索,从搜索到的条目中经过分析筛选得到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并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
笔者还通过图书馆借阅和网上购买了一部分相关书籍,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的第二种方法是内容分析法:笔者根据研究主题需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光明日报电子版的"往期回顾"搜索引擎,从 2010 年 1 月 8 日(创刊)开始搜索,由于是每周一期《文化遗产》专刊(有时是两周甚至三周才有一期),所以手工翻阅并不复杂。
通过对 2010 年 1 月 8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这近 5 年时间内《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文章数量、配图情况、栏目设置等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内容进行归类,总结特色,分析不足。
“刘亦菲被扑倒”事件在新闻媒体报道后,诸如刘亦菲裙底走光、抹胸脱落等成为了娱乐新闻的主要关注点。在众多相关新闻报道中,缺乏对女性的理解和关爱,缺乏新闻应有的人文关怀,一味地追求眼球经济、挖掘明星隐私,以满足受众的窥私欲,获得较高关注度,从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有关金融、货币、股市、期货、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等各方面越来越吸着引受众的目光。当前,都市类媒体的财经新闻报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报道形式单调刻板、报道的细...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出版质量。事实证明,只要编辑出版部门配备足够的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认真执行责任校对制度,出版物的质量就有保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于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应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也更加重视。本文主要围绕网络舆论中的一类特殊主体律师的微博言论如何管理这一中心问题探寻网络舆论的管理之道,从案件传播中律师微博的内容...
4.2食品安全事件微博舆情演变特点分析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掌握着话语权,人人都有一个向世界发出声音的话筒,网络言论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带来了自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微博舆情新的特点。4.2.1官方和民间两个食...
第三章传播渠道融合过程中问题通过对同轴捆缆模式、平台模式、终端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三种传播渠道融合模式的缺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出现这些缺点的原因有四种,分别为:资金问题,数字技术发展的制约,跨媒体人才的匮乏,跨行业跨区域的...
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案例分析---以《广州日报》状告《今日头条》为例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新媒体技术随着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的应用使得其传播方式更为高效和便捷性。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受到...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粉丝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订阅和转发参与到与明星和偶像有关的活动中,对娱乐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粉丝经济规模也急剧扩大。本文通过对粉丝和粉丝经济相关概念的梳理,深入...
摘要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有无数的点赞在产生和传递,但现有对微信应用程序的研究文献中,很少以点赞作为主要探讨对象。本研究将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点赞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心理历程。透过这一行为的探讨,本研究得以了解社群应用中...
第5章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作为近两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微信公众平台目前仍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推送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全面提高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