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特色及问题研究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自 2010 年 1 月 8 日创刊起,一直以关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为使命,从开始致力于舆论引导、学术交流和普及推广,到改版后努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搭建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它始终推动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从 2010 年和 2011 年的黑白版到 2012 年之后的彩色版,《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一步一步成长到今天,有其鲜明的特色,也有其少量的不足。
2.1 特色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文明古国,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延绵不绝的历史和几千年的保护传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关注文化遗产为核心,承担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是其最大的特色。
2.1.1 注重栏目策划,深度挖掘主题。
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传承,蕴藏着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但其也融合了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积累,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的共同财富,它的兴衰关系到民族团结的切身利益。所以关注文化遗产,引导社会舆论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视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近五年来先后共设置了四十多个栏目,主要有"观点"栏目、"名录"栏目、"主题"栏目、"声音"栏目、"视界"栏目、"关注"栏目、"人物"栏目等,其文章风格各异。比如"访谈"栏目是写人物访谈;"名录"栏目是介绍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栏目是呼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发声,引导舆论;"人物"栏目是讲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的故事;"主题"栏目和"关注"栏目等则是对文化遗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情思"栏目、"心香"栏目、"沉吟"栏目、"春咏"栏目其实就是诗歌;"开卷"栏目和"话本"栏目则更像是书评等等。
虽然其文章风格迥异,但始终围绕文化遗产的主题在做文章,《光明日报》
文化遗产版以周刊的形式对文化遗产持续关注,向读者呈现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现场活动,以及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的各阶层人物,同时,它注重国家有关文化遗产政策和会议活动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发挥党报的优势。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细分类、深挖掘,让读者认识、感受文化遗产的精髓,从而更好的去保护和传承。
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细分为古建筑、遗址、窟寺、壁画、石刻、古书籍、历史手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细分为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礼仪、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文化遗产版通常会对某一项文化遗产探究细节,深度挖掘主题,使读者对文化遗产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如 2010 年 6 月 25 日的《周口店遗址:揭开人类童年之谜》,从十九世纪末期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到周口店遗址的发掘,从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到支撑达尔文进化理论,作者都对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叙说由于战乱原因,北京人化石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此文仿佛让当年发掘历史情景再现,让读者深度了解遗址的同时,也为宝贵文物的失踪感到惋惜。
2014 年 6 月 22 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在此之前,《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为了首次的跨国申请,连续三期对丝绸之路进行介绍,分别是 2013 年 8 月 24 日的《丝路遗珍在甘肃之历史篇:深邃的目光》、2013 年 8月 31 日的《丝路遗珍在甘肃之艺术篇:迷人的微笑》和 2013 年 9 月 14 日的《丝路遗珍在甘肃之保护篇:执着的坚守》,分别从历史、艺术、保护的角度对丝绸之路甘肃段进行介绍,让读者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里,《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还会用一个或者两个版面报道专题,突出政策或活动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重视,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如2011 年 1 月 19 日,为宣传由文化部从 1 月 20 日至 25 日在北京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光明日报》
文化遗产版用一个版面做专题,对活动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2011 年 3 月 14 日,《光明日报》用两个版面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的专题,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重要意义;2012 年 2 月 2 日,文化遗产版用一个版面发表一篇文章,高度评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完成;2013 年 7 月 8 日,文化遗产版报道了为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10 周年的专题;2014 年11 月 15 日报道的《丝绸之路》文物展览专题为读者介绍各类珍贵文物,结合辉煌历史的回溯,使读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强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1.2 图文设计多元化,可读性和观赏性强。
图文设计是版面设计的关键点。文字和图片是报纸版面中最基本的元素,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能使二者相映成辉,可读性和观赏性增强,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通过大量的配图,使其图文关系的设计成为一大特色。
2.1.2.1 文配图。
文配图主要是指在文字的旁边配上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一般都是清晰、简洁的一手资料,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和说明,也是对文章另一种形式的点缀。文配图是一般的版面编辑中用得最多的图文设计形式。
文配图的特点:第一,可以活跃报纸的气氛。一般而言,报纸上的文章都是井然有序,其文字的叙述严谨、客观、准确,甚至官方化,在这种情况下,在文字周围配上合适的图片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跃报纸的整体气氛。第二,可以让阅读更轻松。对于读者而言,整版的文字报道会让阅读起来并不轻松,在文字周围配上与主题相关的图片,会让读者产生一定的审美体验,放松读者的心情,也可以通过图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三,使版面结构疏密有致。文配图的形式使报纸的版面结构有疏有密,更易区分其重点所在,让读者一目了然。
文配图是《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图文设计采用最多的方法。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0 年 3 月 19 日和 2011 年1 月 26 日的版面,从图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是文配图的设计,版式简洁明了,传播信息直观,图片进一步阐释了文章的内容,版面结构疏密有致,使读者一目了然。《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3 年 5 月 11 日改版之前大部分采用这种图文设计,是其最基本的配图方式。
2.1.2.2 图配文。
图配文主要是指在图片周围配上与图片的内容相符合的文字。在图配文中,文字一般都是对图片内容的进一步阐释和描述。它也是版面编辑中常用的图文设计形式。
图配文的特点:第一,吸引读者目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图片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图配文的形式突出图片的主体性,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目光。第二,通俗易懂。一般情况下,图片要比文字更加容易理解和消化,图配文的形式以图为主,以文字为辅,文字只是图片的解释和说明,使信息表达更加通俗易懂,传播效果更好。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图报"和"视界"栏目大部分采用图配文的设计,特别是"视界"的大量图片,给受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3 年 7 月 6 日和 2014 年9 月 27 日的版面,其版面右下角采用的是图配文设计,这种图配文的方法在改版后的"视界"栏目运用最多,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审美和趣味性,使晦涩的文化遗产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它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传达了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增强了传播效果。
2.1.2.3 文镶图。
文镶图主要是指在不破坏文字版面完整性的前提下,把符合文章主题的图片镶嵌在文字版块中。文镶图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保证报纸版面的完整性,它是一种复杂而精致的图文设计形式。
文镶图的特点:第一,使图文融为一体。图片通过精心设计后,自然和谐地镶嵌在文字版块中,使图文融为一体,版面精致美观,给读者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二,使版面灵活多变。图片和文字的完美结合,让版面结构更加生动、自然,在设计中也更加灵活多变。第三,节省版面空间。
在文镶图中,图片是根据文字版块的需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处理后镶嵌在文字中,与之完美结合,所以能更好的利用版面空间。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改版后的版面精致美观、灵活多变,其中也不乏使用文镶图的版面设计。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4 年 5 月 24 日和 2014年 11 月 25 日的版面,其版面中间采用的是文镶图设计,这使图片和文字融为一体、相映成辉,版面美观、生动、活泼,这种创新设计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和观赏性,让读者过目不忘。
2.1.2.4 图镶文。
图镶文主要是指把符合图片内容的文字镶嵌在图片版块中,但仍然保持图片的完整性。图镶文的设计需要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点缀,是一种富有趣味和创意的形式。
图镶文的特点:第一,构思巧妙。图镶文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构思要巧妙。它需要对图片和文章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文字完美的点缀在图片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二,富有创意。图镶文的设计新颖别致,需要一定的创意手法才能驾驭,把文字完美的镶嵌在图片中,使图片效果更好,文章别具一格。
第三,风格内敛。把文字镶嵌在图片中的制作手法并不复杂,但需要巧妙的设计才能保证图片的完整性,当图片和文字完美的结合,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而是给人带来内敛、精巧的视觉享受。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有些版面也运用了图镶文的设计,使版面看上去精美、巧妙,大大提高了美观度,这种巧妙的构思设计是文化遗产版的鲜明特色。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3 年 8 月 17 日和 2014年 2 月 8 日的版面。图 2.7 版面中上方配图采用了图镶文的设计,图 2.8 版面中间的配图也采用了此方法,图片和文字融为一体,构思精巧,手法新颖别致,版面别具一格,给读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传播效果。
2.1.2.5 图让文。
图让文主要是指为了保证文字版块的完整性,图片让出一部分空间给文字,虽然图片不再完整,但整个版面依然完整,突出文字的重要性。图让文的形式通常需要裁剪一部分图片,使版面更加和谐。
图让文的特点:第一,版面结构生动巧妙。图让文不同于文配图、图配文等普通的设计方法,它是为了营造文章气氛,巧妙、自然地使图片让出一部分空间给文字,在另一部分展现图片的价值,烘托文章主题,使版面结构更加生动巧妙。
第二,突出文字的主体性。图片让出了原来的中心位置给文字,保持文字的完整性,自然使文字处于视觉的中心,整个版面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突出了文字的主体性,使读者更容易被文字所吸引,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3 年 6 月 29 日和 2013年 12 月 14 日的版面,其为了文章的完整性,使有些图片不完整,这样不仅没有影响美观,反而突出了文字的重要性,使版面结构生动巧妙、错落有致,这种创新手法也是文化遗产版的特色。
2.1.3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人的保护,因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人才能传播和发展,无论是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还是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都需要通过的活动来得以实现其价值,人是手工艺的制作者,也是文化艺术的表演者,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承人是重中之重,关注他们的人物经历与传承故事,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一些晦涩的文化遗产知识。特别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它的手工制作过程或者艺术表演形式及其内涵,都是可以让我们慢慢去解读与体会的,报纸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从其历史、文化内涵、创造过程、艺术价值等方面娓娓道来。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从创刊起就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先后设置了"人物"、"记忆"、"传人"、"传习"、"传承"、"风采"等栏目,讲述一个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例如 2011 年 3 月 23 日的《给史诗传承留下一把金钥匙》一文,讲述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传承人桑珠的一生,他曾浪迹高原、游吟史诗,是世界上唯一出版完整说唱本的格萨尔传唱艺人,为藏族口头文化遗产格萨尔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虽然他已经离世,但他的说唱录音给史诗的传承留下了一把宝贵的金钥匙;2012 年 3月 31 日的《贾文忠的青铜器人生》一文,讲述的是青铜器专家贾文忠从修复上千件国家级文物到出版十余部专着的经历,他十七岁就开始独立修复国家级文物,四十岁之后才开始接受正统的大学教育,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他把文物修复的教育搬进了大学讲堂,并出版了十余部关于文物修复的着作,为我国文物修复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2012 年 7 月 21 日的《用线塑给陶泥以生命》
一文,讲述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艺传承人黄志伟的故事,他出生于陶艺世家,毕业于广州美院雕塑专业,他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开拓出"线塑"这种创新手法,使石湾公仔的艺术风格既传统又前卫,韵味十足,为石湾陶艺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 年 7 月 20 日的《戏曲的欧阳中石》
一文,讲述的是京剧"奚派"第二代传人欧阳中石孜孜不倦追求戏剧事业的故事,他不仅在戏曲表演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戏曲研究理论上也颇有成就,为京剧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显着的贡献;2014 年 6 月 14 日的《上海顾绣:三代"绣娘"的故事》讲述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的三代传人戴明教、朱庆华、张莉的故事,她们为顾绣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注,体现了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读者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能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道路上勇往前进。
2.1.4 运用议程设置,保护文化遗产。
议程设置理论主要是指媒介对问题或事情的强调程度与受众对该问题或事情的关注程度成正比,媒介通过设置议题来左右受众"想什么"和"怎么想",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光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党报,起着宣传党的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大众认知的媒介作用。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作为《光明日报》的专刊,以关注文化遗产为宗旨,向受众传达文化遗产有关的信息,在每一期都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进行报道,精心挑选议题,引导社会舆论,使受众的眼光集中在所关注的文化遗产或亟需解决的问题上,从而引发读者深思,甚至付诸行动,加入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议程设置的运用在《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很常见,例如《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从"遗产大国"向"遗产强国"迈进》、《过大年的时候,让锣鼓敲起来》等文章通过人物访谈的方式设置议题,使受众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重视起来,并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引导社会舆论;《周口店遗址:揭开人类童年之谜》、《紫檀雕刻:传统技艺的古树新枝》、《织锦活化石南京云锦技艺》、《中国篆刻艺术 中华文化精神》、《交响南音:古乐现代化的探索》、《海龙囤:废墟上复活的土司城堡》、《"侗族大歌":唱出幸福生活来》、《二人台坐腔:中华音乐总谱中的根音》等文章通过对某一项文化遗产的介绍,阐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用鲜明的标题对文化遗产进行定位,引起读者的足够重视,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使该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曲艺往哪走?》、《央视春晚是新民俗吗?》、《除夕,到底该不该放假?》、《奉化吹打路在何方》、《为何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谁动了我们的"遗产"》、《申遗,究竟为了什么?》等文章通过鲜明的标题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解读与思考,而在文章中其实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精心的设置议题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议题,引导社会舆论;《文化遗产遭遇建设性破坏堪忧》、《台州乱弹孤军能坚守多久》、《提线木偶亟待"活"起来》、《韩城"申遗"之忧》、《古村落,我拿什么留住你》、《濒危遗产暂定制度势在必行》等文章,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出发,对一些濒危的文化遗产表示担忧,引起读者关注和反思,同时,在文章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谋划策,让受众更好的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来。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在推动国内文化遗产申请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议题上也有鲜明的特色。如《圆明园遗址申遗的愿望与现实》、《我国曲艺申报人类"非遗"应受重视》、《寿县明清城墙申遗之路怎么走?》、《韩城"申遗"之忧》等文章都为其申遗之路指明道路。特别是在我国首次跨国申遗,与吉尔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一起申请"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这项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通过文化遗产专刊连续策划议题,对丝绸之路的代表性申遗点甘肃段的历史、艺术、保护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报道,彰显丝路遗珍的风采,使受众对这个申遗项目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整个项目的申遗进程。
《光明日报》设立《文化遗产》专刊,每一期都围绕文化遗产做文章,每一期都至少用一个版面来关注文化遗产,这就是其议程设置最大的特点,它在引起读者对文化遗产关注的同时,也为保护文化遗产事业指明方向。在一些重要的时间段,《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整个版面甚至会设置同一个议题,比如 2011年 1 月 19 日的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新春手艺展示活动,用一个版面详细介绍了这次活动,列举了百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人物,引起读者的重视,让受众关注这次活动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兴趣;《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在 2011 年 3 月 14 日、2011 年 6 月 8 日、2011 年 6 月 15 日都用整个版面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议题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给予高度评价,引导社会舆论,致力于让受众认知和认同,让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步入一个新台阶;2012 年 2 月 2 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用两个版面围绕"全国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的议题进行报道,高度评价了此次工作顺利完成的成果,赞扬了普查工作人员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精神,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人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留下记录,让读者关注并了解普查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认同其所取得的成就,引导社会舆论;2013 年 10 月 12 日的《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是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展开,通过追寻曹雪芹的足迹来向读者呈现《红楼梦》中蕴藏的深厚文化,让受众了解甚至认同"曹学、红学",从而使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和发展;2014 年 11 月 15 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用一个版面介绍了《丝绸之路》展上珍贵的文物,让读者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传递了文化遗产的价值,使受众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到自豪,从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在设置议题时,其标题也很有特色,比如《博物馆(记忆+创新)=社会变革》、《铜岭遗址,SOS!》、《乌丙安:非遗不是 GDP!》、《重罚违规拆古建:我来点个"赞"》等,都是用通俗易懂、富有趣味的语言来设置议题,增强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从而使主题思想更好的传播。
“刘亦菲被扑倒”事件在新闻媒体报道后,诸如刘亦菲裙底走光、抹胸脱落等成为了娱乐新闻的主要关注点。在众多相关新闻报道中,缺乏对女性的理解和关爱,缺乏新闻应有的人文关怀,一味地追求眼球经济、挖掘明星隐私,以满足受众的窥私欲,获得较高关注度,从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有关金融、货币、股市、期货、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等各方面越来越吸着引受众的目光。当前,都市类媒体的财经新闻报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报道形式单调刻板、报道的细...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出版质量。事实证明,只要编辑出版部门配备足够的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认真执行责任校对制度,出版物的质量就有保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于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应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也更加重视。本文主要围绕网络舆论中的一类特殊主体律师的微博言论如何管理这一中心问题探寻网络舆论的管理之道,从案件传播中律师微博的内容...
4.2食品安全事件微博舆情演变特点分析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掌握着话语权,人人都有一个向世界发出声音的话筒,网络言论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带来了自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微博舆情新的特点。4.2.1官方和民间两个食...
第三章传播渠道融合过程中问题通过对同轴捆缆模式、平台模式、终端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三种传播渠道融合模式的缺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出现这些缺点的原因有四种,分别为:资金问题,数字技术发展的制约,跨媒体人才的匮乏,跨行业跨区域的...
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案例分析---以《广州日报》状告《今日头条》为例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新媒体技术随着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的应用使得其传播方式更为高效和便捷性。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受到...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粉丝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订阅和转发参与到与明星和偶像有关的活动中,对娱乐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粉丝经济规模也急剧扩大。本文通过对粉丝和粉丝经济相关概念的梳理,深入...
摘要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有无数的点赞在产生和传递,但现有对微信应用程序的研究文献中,很少以点赞作为主要探讨对象。本研究将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点赞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心理历程。透过这一行为的探讨,本研究得以了解社群应用中...
第5章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作为近两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微信公众平台目前仍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推送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全面提高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