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编排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3 共294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文明古国,沉淀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给文化遗产带来一定的冲击,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近几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愈来愈重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可以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但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文化遗产的传播,而媒体在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性党报,是党和国家的喉舌,2010年 1 月 8 日创办的《文化遗产》专刊,是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诞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而媒体对文化遗产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个案研究,能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其他媒体在传播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以 2010 年至 2014 年这五年来的《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章的数量、配图、栏目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注重栏目策划、深度挖掘主题,图文设计多元化、可读性和观赏性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运用议程设置、保护文化遗产的特色,总结其配图重复、编辑不够严谨,出版时间不稳定、时效性有待提高,负面报道太少的不足,为今后《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媒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价值。最后,笔者从《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传播经验得到了正确运用议程设置、传播文化遗产知识,注重深度报道、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注重版面设计、彰显栏目特色的三点启示,同时,提出了媒体间相互融合、加强文化遗产知识传播,培养专业人才、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两点建议。

  本文的统计数据是以事实为基础,但部分研究内容和分析受自身经验水平限制,不能进行全面的认识,使该研究带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直观性。对此,笔者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思考和完善,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经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专着: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 鲍展斌。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 苑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M].学林出版社,2008.
  [6]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美]威尔伯·施拉姆等着。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杜骏飞等。深度报道原理[M].新华出版社,2001.
  [9]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0]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着。徐培喜等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 [美]沃尔特·李普曼着。阎克文等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学位论文:
  
  [1] 武娜。《光明日报》书评版(2005-2009)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 唐静。党报头版头条研究--以《光明日报》为分析文本[D].黑龙江大学,2011.
  [3] 赵丽。《光明日报》理论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4] 邵诚诚。《光明日报》教育新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5] 孙博。《光明日报》经济新闻报道变革研究(2009-2011)[D].黑龙江大学,2013.
  [6] 吕善锟。《光明日报》深度报道研究--以"观察与探索"为例[D].山东大学,2013.
  [7] 袁远航。《光明日报》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D].湘潭大学,2013.
  [8] 高星远。《光明日报》体育报道研宄[D].北京体育大学,2013.
  [9] 李梦瑜。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及有效性研究--以群体为例[D].厦门大学,2014.
  [10] 刘慧。文化遗产传播体系构建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为例[D].厦门大学,2014.
  [11] 楼圆玲。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D].浙江大学,2010.
  [12] 张璇。大众传媒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以《钱江晚报》关于"西湖文化景观"的报道为例[D].山东大学,2013.
  [13] 刘岩。浅析媒体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浙江报媒参与大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D].广西大学,2013.
  
  期刊:
  
  [1] 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7(3)。
  [2] 金露。游走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文化遗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2)。
  [3] 皮传荣。读图时代:重庆报业的观察与思考忉[J].新闻界,2005(1)。
  [4] 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2)。
  [5] 刘壮等。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新闻爱好者,2007(12)。
  [6] 魏玉美等。刍议党报舆论引导的方法--以《光明日报·观察与探索》栏目为例[J]. 学术交流,2010(9)。
  [7] 穆昭阳。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 谭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基于"拉斯韦尔 5W 模型"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9(3)。
  [9] 赵新艳。新媒介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媒介角色与传播特点[J].新闻传播,2011(8)。
  [10] 谢金华。新闻视野与文化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的思考[J].传媒评论,2014(2)。
  [11] 崔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法律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6)。
  [12] 盘淼。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立法体系[J].法制与社会,2014(2)。
  [13]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5)。
  [14] 苑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
  [15] 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艺研究,2006(5)。
  [16] 王文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3)。
  [17]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18]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
  [19] 段丙文。以报业传媒为研究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中国报业,2011(8)。
  [20] 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5(3)。
  [21] 彭岚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2006(11)。
  [22] 杨丽霞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4)。
  [23] 刘琼。中国文化遗产传播曲线变化:由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J].艺术评论,2012(8)。
  [24] 吴辉。办好报纸周刊的理论与实践[J].出版科学,2013(2)。
  [25] 赵亚斐。报纸专刊策划应把握的五个要素[J].科技信息,2008(6)。
  [26] 郭庆红。特色解读互动传播审美眼光--谈报纸专刊的实践与创新[J].科技窗,2009(5)。
  [27] 胡光。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特点与功能[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3)。
  [28] 敖秀鹃。如何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窘态[J].学园,2015(2)。
  [29] 霍文忠。用创意的力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旅游管理研究,2015(1)。
  [30]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光明日报》评论版的特征研究[J].现代传播,2014(12)。
  [31] 李丽。《光明日报》的学术研究价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7)。
  
  报纸网络类:
  
  [1]《光明日报》[N]
  [2] 光明网[OL]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