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走向科学新闻传播学
在对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之下,不难发现二者在学科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交叉点的,当代如何更好的发展科学传播或新闻传播都是十分迫切的问题,我们既需要科学传播能像新闻传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也希望新闻传播能够在这媒体发达的当下能够像科学传播一样对于传播内容做到科学甄选,所以利用二者的优势走向科学新闻传播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4.1 科学传播的转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科学传播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好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不仅能够令科学传播持续发展,还能够更好的促进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的科技实力的提升,科学传播的三种转向恰好符合媒体发展需求。
4.1.1 科学传播的大众化转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对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渴求,在科学传播的传播方法和传播本旨上都要加快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向前发展,加之科学分科的出现,科学不在是有经验而产生的工程技术,其发展到已经是专业领域外的科学家对其都十分晦涩难懂的程度,也因此科学不在是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消费的学科,这也愈发的激化了科学和公众之间的矛盾,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变得难以逾越。
而科学传播的出现,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种文化为科学知识在社会中传播以及在普通公众之间互动提供方便,科学传播倡导的是文化之间的交融,在其提出的各类传播方式之中以把哲学、历史、人文社科的文化融入到普通的传播之中,这样的传播方式毋庸置疑的促进了人类各类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公众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传播对于理想化的状态是是人类能够获得正确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能够正确的决定科学所进行发展的方向,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所以把科学和人文相剥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科学传播需要大众化的转向。
科学与文化之间相互制约是一个不能够避免的问题,在西方世界所指向的是科学与人文大众的分裂,英国的 PC·斯诺对此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着名演说。对于科学传播的研究我们为什么要从“科学革命”谈起呢?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取得得巨大的进展,不仅仅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格局也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工业革命以前,文化格局以文学、哲学、神学为主,科学并不是被公众所认可的学科,但是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的力量震惊了世人,科学开始以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角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而斯诺对于文化和科学两个群体到比较熟知,而两者之间的隔阂也是一直困扰着斯诺对二者的研究,所以演说的目的就是呼吁这两个圈子的人们对此关注。
我国由于封建社会结束的比较晚,因此科学在国内传播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小,最初科学在传播过程之中被公众普遍的认为是错误的,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违背;科学在我国传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政治上的影响了远超过其在科学文化上的[37],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五四青年运动我国青年学生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然而这一运动并没能是科学在国内迅速的传播,只是起到了启蒙作用;直到 1920 年左右,我国两大学派对科学与玄学之间的论战,才极大地引起了公众对于科学发展的关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主要是集中在是科学还是玄学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虽然这场论战并没有取得直接的结果,但是这一论战也突出表明了我国对于科学的传播开始出现重视的倾向。
在五四运动之后,科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国人也对于科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这些了解还是非常浅薄的,对于科学的实质精神还是非常的模糊,蔡元培先生说过:“虽然我们无疑地认识到科学探索的价值,认识到他对中国物质、文化进步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是,科学精神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深,科学精神在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体现,这还是有问题的”.清华大学科学传播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认为我国的科学发展状况相对于国外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首先科学是近期才在我国的到充分发展,所以一直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次,科学一直被许多国人认为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冲突的,科玄论战的矛盾依然存在阻碍着其快速发展;再次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利用到的科学技术不仅为国人实现的经济的飞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列环境问题等,科学的弊端影响着其发展速度。
一些科普学家认为公众对于科学文化的接受程度与其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知识即可与作为文化层面的信息,也可以是充当具体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我们所接触到的科学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更多的是科学与文化之间的交融所对人心灵的触碰。在大众传播的话语体系之中传播学家还给出了另一种结论即首先科学知识是由科学家进行传播到普通的社会公众之间,并且与人文文化相结合,渗透到文学、哲学等等一些列学科之中,其次在人类生产的角度来看,人类生存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撑,所以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38].
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交流加快,国家之间对于科学和文化的要求也是决定其在国际上的地位,然而科学和文化并不是能够轻易融合的,科学和文化之间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如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区别一样,一个关照人生心灵,一个解决生存条件。然而二者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要想国家地位得到问过发展,每一个国家都要认真的对科学和文化进行统筹发展。
我国的思想界针对这一问题也是十分的重视,在最早的时候钱穆先生就希望曾像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样,实现与西方的融合,为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文化的价值。
4.1.2 科学传播的多样化转向
科学传播的多样化转向在当前社会,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在传播学领域也是十分热门的。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要去的广泛的影响力必然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来予以配合,多样化转向正是传播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所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科学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模式,对于新科学传播模式的思考取决于科学传播工作者对于社会多元的文化形态和多元环境的理性认识,在科学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必然是与多元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形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那些科学传播的过程只要是不违背科学传播培养公众科学精神的目标是和存在文化差异的科学信息技术的理解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下使科学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达到最佳的状态一直是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比较关注的焦点。一些学者认为,现代科学即西方科学与我国本土的知识体系在构成上代表着不同的理念,其主要区别在于知识产生在不同的背景,所以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实际操作等等,现代科学与各个国家之间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主要归咎于彼此差异明显造成的互不认可,这将影响着我过科学传播事业的向前进步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现代科学能否对世界各国不同的知识文化体系进行包容,这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充分的关注到西方逻辑体系之外的心理、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上对于科学的认识。
任何国家的本土知识都是产生于一些特别的群体之中的,是这个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不断的积累起来的经验,这种经验在通过长期运动从而达到群体对于相应方法的认知,这样才逐渐的产生了对事物的共同的理解和认识,本土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经验产生而是通过一些列复杂的实验、模型等演化而成,从而通过相应的传播进行在公众之间的普及[39].尽管本土的知识滋生在相应的土地上,对于相应的环境都是有着特殊的适应性,所以想要在实验室中创造这种本土价值是不现实的,观念认识如果在实验室中产生,其本身就带有独特的特性。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在这悠久历史中酝酿出来了非常丰富的本土知识,科学知识的产生就是由人类对于生活中的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从而服务生产生活。中医药学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比较早的对疾病治疗的系统知识,这就是对生活之中各类经验的不断总结的产物。由于地缘性的原因这种治疗方法也是最初不被西方人所接受的,但是在不断的事例面前,它也逐步从被拒绝到接受。但是,对于我国传统的本土知识也是需要系统的科学知识解释作为其不断被接受的后盾,在这个基础上使得我国传统的本土知识有着较为系统的转变,但是对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或原理对传统文化的解释研究工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科学传播的多样化转变是势在必行的转变。
4.1.3 科学传播的新闻化转向
在某种程度上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民主还没能够到达一定高的发展程度,对于每个公民增加的是公民的人身自主权利,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用外在的社会力量进行统治的统治者不在具有集中的控制权力。宗教、哲学等一些列传统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对其进行取代,社会开始注重科学教育,并为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来优化社会结构,对于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价值观念的肯定以及对于世俗欲望追求的肯定都使得这些渐渐的取代了公众对于理性科学精神的追求。在这种环境所培养的文化价值观念必然能够极大的激发公众对于科学文化产生的热情,因此我国传统的本地价值观念被逐渐的挤压,而一度被人们所崇尚的精英文化也收到了同样的岌岌可危结果。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公民个人的生活空间也不断扩大,各个民族法律法规随之日益健全,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都不在具有对任何事物绝对的控制权力,公众的任何行为都是以国家的相应法律法规作为行动准则,具有法律所保障的行为自由。然而在现代科学活动中,媒体的发展使其自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一直是科学传播所研究的课题。
在公众理解科学这一科学传播发展的阶段已经令研究者发现到媒体在传播体系之中的地位,但是对其的充分利用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行动。一些有公众理解科学背景的科学传播工作者也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所以说媒体在实质上就是有特定的问题或是由特殊的工作群体所关注的工作领域,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即使得到了公众的重视,但他们仍然被排除在科学传播领域之外,良好的科学素养出现在新闻工作者身上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在新闻传播之中更为深入的解决科学问题,帮助公众去更好的理解科学的原理内涵,因此无论媒体还是公众,都需要对于科学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推动科学传播的新闻化转向顺利进行。
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到现阶段,对于公众和科学之间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媒体对于平衡二者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对于科学传播模式的研究还只是仅仅停留在科学相对于公众的关系研究,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没能够将其融入其中,这必然造成研究要素的缺失。科学传播之所以重视媒体在其发展中的作用,是因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讯息都可以凭借电脑、移动客户端迅速传播到受众的手中,这些虽然为科学传播提供了传播平台的便利性,同时也为科学传播自身的发展增加了复杂的环节,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40].“一对一的邮件,群发邮件、网站,在线信息和新闻服务等,使科学传播变得更为复杂,甚至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得到一些科学知识,不知道是怎么得到的,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如同行评议、科学杂志等必须要重新考虑自己的位置。
4.2 时代呼唤科学新闻传播学
”科学新闻传播学的出现不单单是利用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二者功能上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二者在学科上的交叉点进行一种全新的融合创造。对于新媒体时代对于传媒领域的要求就是要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信息的渴求,科学新闻传播学的出现显然是顺应了这一要求,然而它的发展和提高仍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和新闻工作者不断的努力。
4.2.1 科学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可以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也可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还可以是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分支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常常涉及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特点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突出表现了信息时代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极大的满足了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科学传播同样也是发挥着对于信息的处理与传播的功能,只不过其传播内容仅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在传播手段、传播特点上与新闻传播都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新闻传播较之科学传播在传播力与影响力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有着健全的行业体系和运作规则。新时期发展科学传播,不能仅仅从科学传播单个理念入手,要抓住新闻传播与科学传播的交叉点,利用新闻传播优势来完善科学传播的不足。
4.2.2 科学新闻传播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科学传播与新闻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共通之处,取其二者之长处,补其二者之不足是发展的的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的渴求不亚于新闻事件,那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把新闻传播与科学传播分而治之,二者在众多领域的共同之处必然促使其走向融合,科学新闻传播顺应了传播学科分之发展的潮流,时代在唿唤科学新闻传播的出现。
科学新闻传播就是指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科学信息、科学政策通过新媒体时代各类传播渠道以浅显的、易于公众理解的方式及时、便捷的向公众告知,用以倡导科学的传播方法,增强公众对于信息的参与互动性,培养公众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科学新闻传播并不是粗暴把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二者交叉点和各自的优势发展出来的,新闻传播有着我们知道的及时、便捷和有着完整的传播体系的优势,而科学传播是对于受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旨在培养受众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理解事物的科学精神,所以科学新闻传播就是利用二者的优势之所在,在新媒体讯息爆炸的时代能都理性的分析和处理各类信息,不至于被伪科学和虚假信息所欺骗。科学新闻传播讲求的是双向互动性,增加了受众对于新闻或者科学知识、科学决策的参与程度,不在是以往面对强势的媒体扮演着讯息接受者的角色,这是新闻传播或者科学传播任何一方不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说科学新闻传播是时代的呼唤。
4.2.3 建立科学新闻传播学是科学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科学新闻传播的理论的提出对于推动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培养公民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都是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理论并不代表实践,要想认真的去落实科学新闻传播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共同的去努力。
科学新闻传播的基本元素就是科学和新闻的工作者,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伪科学和虚假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的出现更是扭转了传播的格局,传播不再是媒体方占有对信息的绝对控制地位,相反每一名普通的公众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主导力量,所以每一个科学和新闻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都是无比艰巨。科学新闻传播的工作者不仅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还要找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来引导社会公众培养正确的辨别能力。
科学新闻传播的工作者在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首先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的理性的看待和分析事物,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能够在对新闻传播的事实或科学知识上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受众,并且能够及时的接受受众对于所传播信息的反馈能力,以平等的姿态对科学知识、科学政策进行传播。
在业务能力方面,科学新闻传播的工作者要保持对于新闻事件的多开发、多思考、多引导的传播模式,在所传播的公共事件上具有开发延伸的能力,想受众之所想;多思考,面对新闻事件能够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客观的态度,同时思考以怎样的传播方式来扩大科学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多引导,在科学新闻传播之中以浅显、通俗的方式引导广大公众对于科学新闻事件的认知能力,培养公众关注并且参与科学新闻传播的热情。这是科学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所应具备的必要的能力。
科学新闻传播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备的传播机制,更离不开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新闻传播工作者。科学新闻传播能够培养公众思考科学的能力,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建立科学新闻传播学是科学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4.3 科学新闻传播引导大众科学精神
科学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普通的社会公众培养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也是其之所以成为学科出现的依据。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信息的渴求要求科学新闻传播能够在功能上及时满足必然能够促使公众培养理性的思考能力,这对于建立社会公众的科学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4.3.1 科学新闻传播的任务是以新闻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
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功能。科学传播的核心是培养普通公众的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12].是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
4.3.2 科学新闻传播的核心是培养大众科学精神
科学新闻传播借助新媒体时代发达的传播媒介以及结合新闻传播与科学传播在传播方式之后各自的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全方位性等特征向普通的社会公众不仅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传播新闻事实,更是以平等的视角去关注公众想关注的科学信息、科学技术和科学决策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互。一方面能够令公众随时随地的关注科学新闻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公众对于科学信息的兴趣,从而提高科学新闻传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科学精神实在这些行之有效的传播之中给予公众培养起来的对待科学新闻的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能力,科学新闻传播能够以平等、便捷、有效的传播方式与方法令公众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新闻事件中,表达观点进行信息交互。所以说科学新闻传播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应着力发展传播科学。
4.4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在对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大众化、多样化、新闻化转向的分析,根据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学科交叉点大胆的提出科学新闻传播学这样一门融合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学科,并且给其做出了学科定义和具体学科内容的阐述;科学新闻传播学的出现能够培养公众理性的分析事物的科学精神,并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号召了新闻工作者和科学传播工作者为此进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