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致谢类言语交际概念及性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30 共420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致谢类言语交际行为概念及性质

  3.1 致谢类言语交际的概念。

  3.1.1 言语交际。

  索绪尔(1916)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言语是个人的、是人们说的话的总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的过程及运用的结果,运用语言符号的过程称为"言语行为",运用的结果称为"话语".根据赵毅、钱为刚(2003),言语行为分为两种情况:一、不以交际为目的的言语行为,人们在思考问题、写日记的情况下,纯属个人行为,不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言语行为称为"个人言语行为".二、以交际为目的的言语行为,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活动,称为"言语交际".

  以言语的方式在至少是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际即为言语交际。

  关于言语交际的研究中,对言语交际的研究因子为以下 3 个,交际主体、交际语境、交际话语。对交际主体的分析集中在主体角色、关系、素质等方面。对交际语境的研究集中在语境构成、制约作用、如何利用语境。对交际话语的分析体现在话语的意义、话语表现、衔接及理解。此外还包括以上 3 因子在交际中的使用原则。

  对言语交际各个因子的有效研究,必须考虑言语交际的功能。关于言语交际的功能,刘焕辉(1997)从宏观上提出了"言语交际的社会功能""言语交际的智力功能""言语交际的语言功能".赵毅、钱为刚(2003)提出,传递信息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体功能有以下四种:认知功能、行为功能、人际功能和调剂功能。

  莱昂斯(1977)认为"交际"是有意向的(intentional)通过建立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information)。交际的核心是对信息的传递,在交际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建立的信息来表达人对世界的感知。

  尤金。奈达提出"为了弄清语言交际中各种因素对理解的影响,必须考虑言语交际的主要功能。"也就是必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某一话语形式要表达什么?发话人为什么要选用某种话语形式?他的意图和目的是什?

  交际是人所支配的一种行为,我们必须合理地回答人为什么要用语言"表达"这个问题?

  吕明臣(2005)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人类行为都有动机,说话作为言语行为也不例外。人的行为动机源自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有各种满足的方式,以是否通过语言作为中介作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后者就是用语言形式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

  满足人们需求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人可以用语言的形式来满足需求时,便产生了交际意图。交际意图是人开口说话的动因,没有交际意图,便没有说话的理由。

  由此,本文对言语交际的界定为:交际者用语言的形式满足交际需求、实现交际意图的过程。

  3.1.2 致谢类交际意图。

  交际意图以需求为前提,在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均有需求。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交际者说话不仅仅是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也存在着交际者开口说话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某种需求的情况,本文研究的致谢类言语交际属于此种情况。

  如果仅以自身需求为交际的前提,有些致谢类言语交际就不会发生。

  Searle(1988)的研究,感谢通过设计一个施惠行为,受惠方对对该举动表示谢意和认可。毕继万(1997)感谢语是对他人的帮助的承认,是促进人际关系的礼貌举动。曲卫国(2001)对任何受惠行为,汉英文化都要求受惠一方做出一定的表示,以表达对该举动的认可和谢意。根据以上研究,因为致谢是受惠方对施惠方的施惠行为的一种言语回应,也就是说在致谢言语表达前,受惠者的需求已经得到了部分或全部的满足,如果是部分需求得到满足,为了进一步满足需求,会有进一步交际行为发生,也就是说会"开口说话";当受惠者的全部需求得到满足时,如果仅以自身需求得到满足作为言语交际发生的唯一条件,就不存在致谢言语行为的发生。如当交际参与者 A 有在汤中加盐的需求时,B 为其加盐,满足其需求后,A 会有"谢谢"或"非常感谢"等话语形式产生。在这种条件下,A 的话语形式所满足的就是对方的需求。

  致谢类交际意图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对自身需求的满足;二是对对方需求的满足;三是对交际双方需求的满足。

  致谢类交际意图产生过程为:施惠者的施惠行为满足了受惠者的某种需求,受惠者由于某些原因产生"对施惠者的施惠行为满足受惠者的需求表示感谢"的需求,当这种需求可以通话话语形式满足时,便产生了致谢类交际意图。

  致谢类类交际意图是:对施惠者的施惠行为满足受惠者的需求表示感谢。交际意图的结构是:意向[意向内容],意向是常项,决定着交际意图的性质,具体而言,致谢类交际意图的意向是致谢。意向内容变项,决定了交际意图的内容,具体而言,致谢类交际意图的意向内容是是致谢的内容。

  张玥(2013)"请求类言语交际研究"探讨人们是如何用语言的形式满足"请求他人实施某事"的需求。系统地描述了请求者建立话语形式和请求类交际意图关联的过程,即请求类交际意图-实现条件-实现途径-话语形式-话语意义。

  论文从宏观上建立了"话语形式"和"交际意图"关联过程框架,为言语交际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探讨致谢类言语交际的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具体分析致谢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从微观的角度研究致谢类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意图对话语形式的选择。将研究深入到说话人话语形式的选择与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即交际意图的匹配关系。

  Morris(1938)提出符号学分为语用学、语义学、语法学三部分,语义学是语法学的前提,而语义学是从语用学抽象而来。通过对话语形式的具体详细分析,更深入理解语用因素对语言使用现状的基础性作用。

  3.1.3 致谢类言语交际。

  致谢类言语交际与其它言语交际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发生的前提,前提决定了致谢类言语交际的特点和性质,同时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础。

  致谢类言语行为研究的根本价值在于其强制性,其发生的前提是施惠者的施惠行为,受惠者必须对此予以回应,否则对话无法开启,更无法进行。所以致谢类言语行为其根本特征在于满足对方的需求,而非仅是说话者自己。评价致谢类言语行为成功与否,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对对方需求的满足,此为对话开启的前提;2.对说话者自身需求的满足,此为对话推进的动力;3.对交际双方需求的满足,此为对话取得成功的最高标准。

  3.2 致谢类言语交际行为的性质。

  致谢类言语交际的前提是施惠者的施惠行为,这也决定了施惠者角度具有期待性和索取性,受惠者角度具有强制性、可延迟性、代谢性等特征。

  从施惠者角度而言,致谢类言语交际具有期待性、索取性,从受惠者角度而言,致谢类言语交际具有强制性、可延迟性、代谢性、1.期待性。

  期待性是施惠者对自己施惠行为所得结果有所期待,期待受惠者对自己的施惠行为有所认可、感谢或回报。即便不期待有所回报,但还是期待受惠者表达感谢或者认可。

  小航顿时火冒三丈。他扔下手里正忙的事情亲自去接他们来送他们,一句感谢话没有倒也罢了,还说这个,要饭吃还嫌凉,当即硬邦邦回一句:"农村的牲口棚比这儿强,去住啊,谁拦着你们了!"(小说《新结婚时代》)小航心里的"一句感谢的话没有倒也罢了"就是证明其实按照原本的社会规范和游戏规则是应该有感谢的话的,出于亲戚、个人素质的原因,没说感谢的话,虽然可以理解,但是还是无法接受。

  真正的布施,要心生欢喜,要尊敬受施者,不可以有可惜的心,不望受施者感[谢]和报答,如能这样布施,自己可以得到幸福的果报,受施者也同时可以得到幸福的果报。(《星云大师讲演集》)所谓真正的布施是"不望受施者感谢和报答"是佛教中的某种教化人心的说法,这种教化恰恰证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施惠时是期望受施者感谢和报答的。

  2.索取性。

  索取性是期待性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施惠者向受惠者主动索要口头感谢或者实际的回报。

  李克农也开玩笑地说:"要不是这次疏忽,王莹怎么能知道和赓的真正面目而嫁给他呢?他们两位应该好好感谢我才是。一句话,说得大家都开怀笑了起来。

  "我帮着你作会长,帮着你得到梦莲,二对一,你怎么酬谢我吧?"田麻子干脆的说出来。

  喝着咖啡,吴琼开玩笑说,"一杯咖啡就想把我打发了呀,也太小气了吧。

  我让你出了那么大的名,你得好好感[谢]我才是呀!"以上三则语料说明施惠者是以某种形式,开玩笑或认真的态度向受惠者索取的。

  3.可拒绝性。

  施惠者对于自己的施惠行为因为某种原因,不接受受惠者的致谢。致谢是请求的前奏,不接受致谢也就拒绝了接下来的请求。或者说拒绝了此次的致谢是为了索取更多的致谢。或者施惠者对于受惠者无端的厌恶导致施惠者不愿意接受受惠者的致谢。

  陶副官开了口,"司令太太,他们要谢谢您。"司令太太没答碴儿,只拿燃着的纸捻儿在空中画了个圈儿--这就是要他们走,她不要人道谢。

  孙小姐道:"我一路上已经承赵先生照应--"辛楣不愿意听她感谢自己,忙说:"好,你试一试罢,希望你运气比我们好。"
  
  4.强制性。

  强制性是指受惠者无论情愿与否,致谢类言语是必须表达的,或者人际关系不能维系,或者要承担其他方面的后果,否则游戏不能进行。

  从严格意上来说,对方并没有明显错误,他还是尽量显得有风度,礼貌地道:

  "谢谢了。"强制性是请求类言语行为区别于其他言语行为的根本性特征,违反了强制性,则对话游戏不能进行,话语的作用首先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其次是满足对方的需求,更高层面就是满足双方的需求。如果致谢类对话游戏结束,首先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对话直接失败;其次,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更不用提双方需求的满足,对话失败。评价交际成功与否,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2.对方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3.双方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致谢类言语交际行为与其它言语行为如请求类言语行为的区别在于,致谢类首先满足对方即施惠者的心理需求,其次是受惠者即说话者本人的某种其它需求,如请求或拒绝。因为致谢类言语行为的前提是有施惠者的施惠行为,而请求类言语行为的前提是说话者自身有需求。

  5.可延迟性。

  可延迟性也就是致谢类言语行为的时空可间断性和可续接性,指的是施惠者此时此地的施惠行为并没有即时的出现受惠者的致谢行为,而是在时空间隔的某时某地,受惠者才表达感谢。未及时致谢的原因可能是,受惠者未意识到、时间来不及、空间不允许或其他原因。

  粟唐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就是我离家出走的哪天晚上。"中年男子这才醒悟过来,他伸出手,与侯卫东握了握手,道:"我叫粟明俊,那天晚上多亏了你。"
  
  6.代谢性。

  代谢性和可转达性都是因致谢行为的时空性导致的,因时空差异而导致致谢可以转达、可以代谢,不过转达和代谢的条件是代谢者或转达者与施惠者和受惠者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充当二者的传声筒。

  "噢,我没啥事,听小小儿说你跟常书记来看咱爸了,就打电话向常书记道个谢。"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