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致谢类言语交际实现条件
5.1 研究综述。
致谢类言语行为发生的前提是施惠者 A 的某种行为满足了受惠者 B 的某种需求。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陈建民(1991)在"汉语的道谢用语"提出,汉语道谢用语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别人为自己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物质上提供了方便条件,帮助自己解决了很大困难;别人对自己作出轻而易举的帮助;对方的好意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陈建民较早的分析了道谢语的使用条件,但其分类不够全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做了感性层面的梳理,"道谢语"指的是"谢谢""感谢""多谢",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致谢类言语交际的发生条件。
储泽祥,刘琪(2014)汉语方言感谢语及其回应语的类别研究--兼论感谢语的"回应错配",根据感谢原因的不同,将可用于所有需要感谢的事情的感谢语称为通用感谢语;将主要用于受到了别人的恩惠,如向某人求某物而得到了、接收了礼物、接受了请客吃饭等情况的感谢语称为受惠感谢语;用于感谢别人为自己付出了劳动的感谢语称为劳烦感谢语;用于感谢自己得到了额外的或不应该得到的礼遇的感谢语称为礼遇感谢语;用于感谢在事情办成功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的感谢语称为成事感谢语。
并根据这五类感谢语出现的频率的进行排序,所得序列是:劳烦感谢语>通用感谢语>受惠感谢语>成事感谢语>礼遇感谢语。
但是其分类不够系统化,缺乏明确的标准,类别之间有交叉,如受惠感谢语和其他感谢语之间是包含关系。本文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每一类必须是独立的,且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
通过对语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施惠者的施惠行为是致谢类言语交际发生的前提,但并非唯一条件。受惠者对施惠行为的辨识与认可是直接导致致谢类言语交际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本文对致谢类言语交际发生的前提从施/受双方角度分别进行研究,以全面认识致谢类言语交际发生的条件。
5.2 施惠行为。
从施惠者的角度而言,以施惠行为是否为施惠者程序上的义务为标准,也就是说以施惠行为是否是的工作、职责为标准,将致谢类言语交际前提分为以下两类:施惠者义务上的施惠行为和施惠者非义务上的施惠行为。
1.施惠者义务上的施惠行为。
施惠者义务上的施惠行为是指该行为是施惠者必须要做的工作或程序上的服务。也就是说施惠者所提供的帮助、服务是职责范围内的。此时致谢为礼节性致谢。如,服务行业、政府公务等。售货员为顾客讲解产品属性、餐厅服务员为顾客提供服务、教师在课堂为学生解疑答惑等。
2.施惠者非义务上的施惠行为。
施惠者非义务上的施惠行为是指该行为不在施惠者义务范围内,不是施惠者必须完成的工作,施惠者可以提供施惠行为,也可以不提供施惠行为。此时致谢为非礼节性致谢如,捐赠、帮助、赞美、礼遇等。
5.3 施惠者。
对施惠者的提及,是指对施惠者的能力、态度、品行、人格的评价。一般为正面评价,对施惠者的赞美、关心等。致谢类言语交际背景下的关心、赞美等因素是为了拉近关系,增加彼此关系上的亲密程度,关心的具体内容不是重要的交际意图,所以关心内容并不具体,都是比较概括性的方面。
"累坏了吧,谢谢啊。",其中"累坏了吧"是对施惠者的评价和关心,"谢谢"是意图标识。
"你这一段时间很辛苦,我很感激。"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评价,受惠者对社会作者的施惠行为进行指责、批评,通过采取似乎是无礼的方式,隐含地表达了对施惠者 A 的强烈关怀。在特定的场合下,根据双方特定的关系,责备式质问表达谢意。责备式一般发生在长辈和晚辈之间,因为" 舍不得"施惠方施惠而动怒的含义,更能拉近彼此关系。并且双方关系越亲密、社会差距越小,使用频率就越高。
你看你这孩子,净乱花钱,买东西干啥。
"你看"是发语词,"你这孩子"是施惠者,"净乱花钱,买东西干啥"是对施惠者施惠行为的批评。
施惠者的能力是指施惠者做出施惠行为的能力,施惠者是否有能力实施施惠行为进而让受惠者受惠,是致谢类言语交际的实现条件。
"那天那件事,只有你才能帮我解决,别人是不行的。"对施惠者的施惠能力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你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帮我办成这件事儿,我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对施惠者"办成这件事儿"的能力表示了肯定和认可。
有些致谢类言语交际的发生条件还包括施惠者的态度。一种情况是,在施惠者有施惠能力的情况下,依然有积极的施惠态。另外一种情况是,施惠者虽然在施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其施惠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受惠者的需求。
"这次的事儿,你能过来帮我,真是让我非常感动。""你能过来帮我"说的并不是施惠者的施惠能力,而是你在施惠者有能力的前提下的积极的施惠态度。
"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事儿都得感谢你。""不管结果怎样"可能是施惠者并不具备一定让受惠者在这件事受惠的能力,但是施惠者积极的施惠态度让受惠者很感动。
5.4 受惠者需求的满足。
施惠行为满足受惠者 B 的某种需求,即受惠者 B 完全识别施惠者 A 的施惠行为。从受惠者 B 的角度而言,根据受惠者受惠的不同层面,可以将致谢类言语交际的发生前提分为以下三类:物质层面受惠行为、行为层面受惠行为和精神层面受惠行为。
5.4.1 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
物质层面受惠行为,是指施惠者 A 的施惠行为使受惠者 B 的受惠结果是得到了物质形式,满足了受惠者 B 物质层面的某种需求。如得到钱财,收到礼物。
接过存折,毛豆豆很开心,嘴上不会忘了感谢:"爸!妈!你们对我太好了!
其实,你们用就是了。"毛豆豆表示感谢的原因就是父母给了她存折,满足了她在物质层面的需求。
5.4.2 行为层面需求的满足行为层面受惠行为,是指施惠者 A 的施惠行为使受惠者 B 的受惠结果是某件事情得到处理,满足了受惠者 B 在事物处理即行为上的某种需求。受惠者不是得到了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在行动上实现了愿望的达成,如得到帮助。
钱亮亮莫名其妙:"谢我?谢我干什么?""要不是你在王市长面前维护我,我这一关还真不好过呢。""侯卫东,这种工程款必须要高科长签字,他在隔壁,我先去问问他。"侯卫东诚恳地道:"朱会计,谢谢你了。"以上两则语料不论是"在王市长面前维护我"还是"我先去问问他",都是施惠者在行为层面使受惠者受惠,满足了受惠者的需求。
5.4.3 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
精神层面受惠行为,指施惠者 A 的施惠行为使受惠者 B 的受惠结果是得到了精神层面的关注,满足了受惠者 B 精神层面的某种需求。受人重视和尊重,是每个人的精神需要,如,收到祝福、收到邀请、受到礼遇、感情触动。
《红楼梦》第四十回,凤姐儿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也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对凤姐儿行为的识别与众人不同,凤姐的行为在别人来看,并非施惠,而是"打扮成老妖精",自然会"拔下来甩到他脸上".而刘姥姥将凤姐儿行为识别为施惠行为,是让她"修了什么福",所以才"这样体面起来".
杨书记打量了侯卫东好一会,才道:"粟镇,我有一个要求,等到上青林公路修好,就让侯疯子来驻我们村,我们争取在 95 年把红河桥修起来。"听了杨书记的话,侯卫东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道:"多谢杨书记看得起。"杨书记的话表达了对侯卫东的重视和认可,让侯卫东产生了心理上的满足感,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他能得到一番感谢的原因是他对这个出生的孩子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这种祝愿满足了婴儿家人对孩子的期盼,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致谢话语形式的欠情程度、礼貌程度与施惠者对受惠者的需求的满足程度相关。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受惠者当时的某类需求的强度,也就是说,物质层面的受惠行为的致谢话语形式、行为层面的受惠行为的致谢话语形式、精神层面的受惠行为的致谢话语形式之间不存在欠情程度和礼貌程度级差或对比序列,话语的欠情程度、礼貌程度与施惠者满足受惠者的需求类型无关,而与施惠者对受惠者的需求满足程度有关。
5.5 出现上述条件但并未致谢的情况分析。
根据语料收集,结合实际的言语交际情况,会有这样一些情况发生,即施惠者的施惠行为发生后,受惠者没有启动致谢类言语交际。
在小说《新结婚时代》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建国爹对顾家给大儿子安排的住处首先就不满意,住的是简易工棚,上下铺,窗户很小,有的还没有玻璃,糊着报纸,被风吹得直呼扇,到处暴土扬尘,于是道:"就住这儿?俺们农村牲口棚都比这儿强!" 小航顿时火冒三丈。他扔下手里正忙的事情亲自去接他们来送他们,一句感谢话没有倒也罢了,还说这个,要饭吃还嫌凉,当即硬邦邦回一句:"农村的牲口棚比这儿强,去住啊,谁拦着你们了!"建国爹白瞪眼说不出话,他那话本来是说给建国媳妇听的,忘了顾小航这茬儿。被顾小航这么一顶,火气一下子没了,对眼下局面一下子看清楚了。建国媳妇是有责任给建成安排,她弟弟没这个责任,看他那样儿,还真能给你说撂就撂。
"她兄弟,"建国爹挤出点儿笑对小航道,"俺不是那个意思,俺的意思是,能不能给安排个好一点儿的地场儿?" 小航毫不含糊:"不能。这在工地算条件不错的,还有睡大通铺的,二十多人三班倒着睡,一班睡的时候,另外两班干活儿!"何建成忙道:"爹,咱出来打工是为挣钱,不是图吃图喝图舒服。"率先夹着行李进了工棚。建国爹没法,只好也跟了进去。
当建国爹听说小航是经理时,对儿媳妇说道:"啥经理也是经理!你跟你兄弟说说,给你哥找个写写算算的差事。他好赖也是高中毕业……"又生气,"你哥来早都跟你们电话里说了,就是让你们有个预备,你们就这样预备的?这是人住的地方吗?"这话被从工棚里出来的包工头听到了,插话道:"大爷,这您就不知道了。现在北京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都满大街呢,住地下室、做北漂,一个样,有的连饭都吃不上还不抵民工。"但是接下来,包工头说出的话让他紧绷着的脸一下子松了下来。包工头说:"按说,按你儿子的那个条件,从来没出来干过,也没啥技术,都得先从力工干起。力工是啥?就是出力的工人。挖沟卸货肩扛手提,哪里需要上哪儿,是建筑队最底层、最苦、最没技术的工种。"说到这儿他看小航一眼,"但是,我们顾经理说了,何建成是他亲戚,让我一定给他安排好。顾经理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没二话,干瓦工!不会,学!谁一生下来就会?……大爷,知道瓦工不?"建国爹点头,瓦工他还能不知道?家里盖房,就花钱请的瓦工哩,得不少工钱哩。包工头说:"瓦工活儿轻快不说,还能学技术。
学会了,再走哪儿都不怕了!现在北京,最缺的就是建筑工人。为啥?零八年奥运会啊,得抓紧时间搞建设啊!" 建国爹这就要向顾小航表示感谢,未开口先挤出一脸笑。顾小航不想看他谄媚的样儿更不想他说出肉麻的话,抢在他前头说:
"我还有事我先走了。"首先对语料中任务关系进行解释,建国、建成是亲兄弟,建国爹是建国、建成的父亲,小航是建国媳妇的亲弟弟。建国爹要求建国媳妇给建成在北京解决工作问题,小航托关系为建成找到了一份工地的工作。
5.5.1 是否满足受惠者的需求。
在语料中,建国爹两次表示不满,第一次认为住的地儿不如牲口棚,认为小航给儿子建成安排的工作环境太艰苦,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在得知小航是经理后,第二次表达不满,认为以小航的势力和儿子的能力可以给建成找一份写写算算的工作,而不是这份瓦工的工作。在受惠者建国爹看来,儿媳一家对建成的安排根本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没有满足他的需求,所以虽然在小航费心费力安排一份工作后,也就是施惠行为发生后,因为没有满足受惠者的需求,受惠者没有开启致谢类言语交际。
5.5.2 受惠者需要完全识别施惠者的施惠行为。
根据曲卫国(2003)"汉英感谢言语行为的对比语用分析",仅受惠程度不能导致感谢语的使用。施惠行为能否唤起"欠情"的感受以及欠情的程度都对汉语感谢语的使用有影响。也就是说,受惠者 B 对施惠行为的心理认可和评价在致谢类言语交际中起到关键作用。受惠者 B 是否认为施惠者的行为是"施惠行为"很关键,出于文化习俗、社会规约等因素,受惠者 B 有时认为施惠者 A 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
建国爹在两次表达不满后又两次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感谢,第一次是因为看清了局面,知道了小航没有这个责任,意识到小航给建成找工作完全不在义务范围内,是对建成的施惠,所以才说"我不是这个意思",进而提出"只是想给建成找个好一点的地方".第二次从工头嘴里了解到真实情况的北京找工作的难度,又了解到小航的施惠行为,所以才挤出一脸谄媚。建国爹两次的表现说明受惠者需要完全识别出施惠者的施惠行为,否则致谢类言语交际不可能发生。
5.5.3 社会规约。
施惠者 A 的施惠行为满足了受惠者 B 的需求,且受惠者能够识别施惠者的施惠行为。但社会文化规约对此类行为不进行致谢类言语交际,有时在社会规约不启动致谢类言语交际而受惠者启动了致谢类言语交际时,施惠者会认为这是对两者关系的一种疏远。
汉语的礼貌原则是以关系为基础的。在上述语料中,建国爹之所以发出"农村的牲口棚比这儿强"的抱怨给儿媳妇听,是因为他认为"建国媳妇是有责任给建成安排",那是见过媳妇应尽的义务,所以根本不需要致谢。在建国爹的社会规约里,儿媳妇帮助自家其他孩子安排工作是天经地义的。在传统中国社会,经常会出现"至亲不谢"的情况,在传统中国的礼貌原则中,首选亲近准则,也就是说在交际中交际对象与交际者关系越近,其语言使用的礼貌标志性用语越不明显,所给对方的面子就越大。Brown 和 Levinson 提出无补偿行为(withoutredressive action),所以在交际中,受惠者会将施惠者的施惠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行为。
5.5.4 受惠者 B 的个人因素。
语料中最直接的受惠者建成,整个个过程都没有对弟媳和小航表达感谢,这与个人因素有关。
面对陌生的环境会有不适应的情况,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感谢。
如贾士贞点点头,深情地看看唐雨林,想说几句感激的话,可是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受惠者采用非言语形式,如通过眼神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谢。贾雨林突然拍拍他的肩膀小声说:"去看看仝处长,不管将来到哪个处工作,老领导嘛。"贾士贞深情地看了看唐雨林,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组织部长)在交际中通过对施惠方某种程度的支持表达感谢。如何建成忙道:"爹,咱出来打工是为挣钱,不是图吃图喝图舒服。"率先夹着行李进了工棚。就是通过对父亲挑剔的不支持来变相的表达感谢。但是在建成和小航之间有一个传达者建成爹,故而不算失礼。
姓名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体现个性差异和身份特征的重要标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外交往程度的日益加深,人们对姓名的重视的程度正在日益提高。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西文化交流的领域正在进一步的拓展。越来越...
作为最为常用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之一,语法判断已经成为众多以普通语法为理论框架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的数据来源,研究者根据语法判断的各种数据,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本文重点对语法判断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探究,从而促进语法判断方法有效运用,...
熟女一词源于日本,泛指40岁以上的女性,也用来指30岁以上的色情服务者,年龄上本无严格界定。自该词传入中国后,语义内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广义上包含30出头的少妇,概念接近中文的中年女性、中年女子,又侧重突出年龄、阅历所赋予她们的成熟。该词一...
在二语习得中,生理、认知、情感等几个因素影响着个体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在众多因素中,年龄是人们常考虑到的一个生理因素。关于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比其它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因为这段时期大脑的分化期还未结束,具有较强的可...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界长期谈论的热点话题。如有观点认为思维离不开语言。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语言能力,而动物没有;人能够运用语言进行高级思维,而动物不能。究竟在人类社会中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这个问题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
引言目前,学界前辈已经从音韵、词汇、语法等多个角度对禅宗语言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角度上还存在单一化倾向。周裕锴先生最早指出这一弊端:尽管禅宗思想和禅宗语言都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热点,并都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而二者却基本处于相互隔绝、不...
摘要本文研究基于对致谢类言语交际过程的经验阐释,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如何用语言的形式满足各交际参与者的需求。致谢类言语交际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致谢者选择特定的话语形式实现表达感谢的过程。致谢类言语交际的核心是致谢者如何选择话语形式...
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男性新词语包含的语义信息涉及到了男性群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当今社会中男性群体的职场生活、大众审美标准的转变对男性形象气质的影响等。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使得男性群体随之产生了一些变化,通过对男性新词语传递的语义信息...
Thomas.J.在其1983年发表的文章中首先阐释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并提出,当听话人所解码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的话语意图意义不同时,语用失误就出现了,她指出,在语言交际中遣词造句方面的不标准或错误最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然而如果是语言处理违背了语用原...
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智慧财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永久载体,语言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认知和表述自我的历史。因此,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运行机制,对于我们窥探人类伟大的发明历史具有着重要意义。大千世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