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的舆论传播方式探析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6-05-24 共272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公共政策与舆论传播的关系探究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舆论传播方式探析绪论 
【第二章】舆论传播与公共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3.1  3.2】宜黄女拆迁事件与临川区“5·26”爆炸案 
【3.3 - 3.5】抚州临川二中“9·14”杀师案 
【第四章】改善我国公共政策舆论传播的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公共政策的舆论引导形式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古以来,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所以新闻界又被公众称之为“舆论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撬动舆论传播新格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对公共政策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35 次):截至 201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6.49 亿人,全年新增网民 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7.9%,较 2013 年底提高 2.1%;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5.57 亿人,比 2013 年增加 5672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到 2014 年的 85.8%.加之网络的“信息自由化”特点,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公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视频网站等载体与大众提供和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自媒体兴起后就迅速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调查显示,有 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 6.7%,比较喜欢的占 37.1%.

  在舆论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尤其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恰好为民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提供了个“发声”的平台,公众议题从过去由把关人管控变成了受众主动选择。“杭州飙车案”“郭美美事件”“药家鑫案件”“微笑门表哥杨达才事件”等网络热议话题中,网民的意见表达甚至在影响着事件的走向。

  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的折射,网上生态是现实生态的写照。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网络平台积极引导公民参政议政、评论政治、反映民意、建言献策。显而易见,新的舆论传播方式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文以案例为主,探讨研究如何运用规范使用舆论传播方式,优化公共政策。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深入研究舆论传播方式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关系,提炼公共政策中舆论传播方式运用得当的经验,避免舆论传播方式运用不当产生的负面效应。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舆论传播的研究,外国的学者研究广涉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

  第一,从传统媒体的角度进行舆论传播的研究。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舆论学》[1]对“公共舆论”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①和“刻板成见”②。书中强调,“舆论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制造者,而且也在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③“议程设置假说”④概念第正式被提出后,人们开始重视媒体在构建舆论时设置议题的重要性。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3]在《沉默的螺旋》论证的“沉默的螺旋”指出“大众传播是塑造’意见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些舆论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探讨社会舆论产生的本质,也向我们揭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形成、发展、作用等关键问题。

  第二,从网络媒体的角度进行舆论传播的研究。曼纽尔·卡斯特尔[4]在《网络社会的崛起(第 1 卷)》中指出:现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网络媒体正在打破传统媒体的桎梏,人们不再是社会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自由接收和选择方式与内容。凯斯·桑斯坦[5]在《网络共和国》中指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维护人们的言论自由,传播人们的观点,也可以破坏和摧毁社会价值。

  第三,从舆论传播对公共政策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米歇尔·海姆[6]在《舆论传播与公共决策》中阐述了舆论传播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公共决策过程中妥当的使用舆论传播,可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的公信力。乔万尼·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提及,在网络社会中,共同的兴趣或共同的关注可以将原本是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为群体,这个群体的声音又可以通过网络让政府和政治家听到。“全球民主正因着网络的出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学者,我国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社会舆论形成和发展的形态,我国社会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规律。

  第一,从社会舆论本质的角度进行研究。

  刘建明[8]在《舆论传播》指出:“舆论是公众对事物的综合看法”.⑥舆论不是个人意见,但来源于个人意见的汇集;舆论不是宣传,但可以由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是人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规范的信息环境。

  第二,从舆论传播的模式进行研究。

  陈力丹[9]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总结了社会舆论的两大模式和两大规律。我国的社会舆论两大模式是舆论的平稳期和舆论的爆发期;我国舆论传播的两大规律是增减律和波动率。

  第三,从公共政策与舆论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尹东华[10]在《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提到网络舆论可以影响政府决策,因为公民的网络参与包含了两个过程,即舆论生成和政治影响。谢和均、石小民[11]在《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管理的思考》中指出,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非制度内主体的真实民意,这些信息有助于决策者克服“有限理性”,科学决策。不过郭昭如[12]

  在他的毕业论文《网络舆情地公共政策的影响》也指出了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不仅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因素:“网络舆论会影响政府部门对事件和问题的客观、理性地判断,对公共决策造成不利影响。”⑦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是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运用传播学和公共政策等多学科知识,重点关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公共政策舆论传播的生成和传播特点,总结我国公共政策舆情疏导的经验与教训。本文的实证案例以抚州市为主,建立和完善公共政舆论的搜集、分析,把握和研究舆论传播的状况及其动向,充分发挥主流传媒和网络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探索开展设计公共政策舆论传播的应对与引导研究,加强应对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影响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三种研究方法,加深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舆论传播理论、公共政策过程的着作、研究成果和论文,对相关理论和概念、特征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案例研究法。选取“宜黄女拆迁自焚事件”、“临川区'5·26’爆炸案件”、“临川区关爱留守儿童网络宣传活动”、“抚州临川二中‘9·14’凶杀案”等案例进行研究。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公共政策过程与舆论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三,比较分析法。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既选取了公共政策过程中成功运用舆论传播方式将负面影响转向正面影响的案例,也有公共政策过程中舆论传播方式运用不当的失败案例。通过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公共政策舆论传播方式的对策。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