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投资促进部门结构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7-08 共706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改进探究
  【第一章】投资促进部门结构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行政组织结构优化相关理论阐释
  【3.1】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基本概况
  【3.2  3.3】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4.1  4.2】提升战略高度,优化部门组织结构
  【4.3  4.4】构建完善体系,促进组织结构优化
  【结论/参考文献】投资促进部门行政组织调整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在初期往往实行的是传统的、分散的组织结构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管理理念的进步,以及新时期、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化改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投资促进部门的组织结构优化成为当下地方政府在组织结构建设和完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在不同的岗位(招商管理和民营经济管理)工作中受到启发,通过整理、收集的资料表明金山区目前招商质量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的组织结构不够优化,为此,笔者结合金山区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优化金山区的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金山区的投资促进部门主要是以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为主体,分别对实地、实业型企业和注册型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服务管理工作。近期《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中组发[2013]18 号)、《关于本市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做好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工作的通知》(金委组[2013]199号)等有关文件的出台,限期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进行清理,引发众多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干部的脱钩问题,无论是对工业园区实地型招商还是经济小区注册型招商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由于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组织结构原因,是分别对口不同的部门和领导,在如今形势下,不利于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面对内外部日益严峻的招商环境,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面临求转型、促发展的局面,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作为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管理的公共部门,是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体两翼",如何汇聚合力、形成联动,实现转型发展?这就要求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对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的组织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为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的组织结构优化寻求一条更优、更好、更适合的出路,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本文以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着手,剖析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现状,并客观、全面的分析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从整体规划考虑,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突破现有管理模式的不足,通过设计和探索符合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的策略,为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做好组织结构优化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实现资源配置更优、工作效率更高、切实提升招商引资的实效,促进金山招商引资工作更上一台阶。

  1.1.2 选题意义。

  招商引资是现今地方政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金山区以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两个投资促进部门为载体进行招商引资,在金山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了金山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关键。而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地方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成果。

  只有优化投资促进部门的组织结构,才能降低和减少行政资源的浪费与耗损,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发挥投资促进部门招商引资的职能。本文在深入了解和分析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全面的剖析了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并在公共管理相关组织结构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金山投资促进部门实际情况,提出战略规划指导部门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分别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提升战略高度规划和整合部门职能;构建完善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权责;推行法治建设,保障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四个方面,设计和探索符合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的策略,为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做好组织结构优化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实现资源配置更优、工作效率更高、切实提升招商引资的实效,促进金山招商引资工作更上一台阶。更为市级投资促进部门的组织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国外对组织结构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早的,自 20 世纪初泰勒(FrederickTaylor)提出在组织中专门设置计划部门起,关于组织结构的研究就再没中断过。

  其中主要以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中期和 90 年代中期为界所呈现的组织结构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分别表现了不同时期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初的组织结构理论。

  权变学派的组织结构理论又被称作结构权变理论,是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该理论用管理者对各种影响组织结构变化的权变因素的主观选择来解释组织结构变化的原因,它认为管理者是组织结构变革的主导力量,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二)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的组织结构理论。

  70 年代中期以来,组织结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四个与结构权变理论分庭抗礼的新范式。它们分别是:制度组织理论、总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经济学,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主要趋势:

  第一,在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发展组织结构理论。泰耶尔(Thayer)的非层级结构模型,黑格(Hage)的组织控制理论继续对组织结构的权责结构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第二,在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开辟的理论传统上进一步发展组织结构理论。斯梅尔斯克(Smircich)的组织符号主义,费恩(Fine)的组织文化理论,费古逊(Ferguson)的男女平等主义组织理论,沙通(Sutton)和拉发里(Rafaeli)的情感主义组织理论进一步地从情感和人性复杂性的角度分析非正式组织结构的运作过程和功能。

  第三,结构权变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构权变理论在受到各种新的组织理论的冲击,逐渐失去其支配地位。尽管如此,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它仍然为许多研究者所推崇,并有很大的发展。权变要素的研究范围扩大任务相互依赖和产品生命周期被作为权变要素加以研究,对信息处理模型和网络组织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四,社会学继续为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工具。70 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三个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理论,它们是汉南(Hannan)和弗瑞曼(Freeman)的总体生态理论,迈耶尔(Meyer)和罗刀(Rowan)以及祖克尔(Zucker)的制度理论,帕弗尔(Pfeffer)和沙兰西克(Salancik)的资源依赖理论。这三个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有一个共同观点,即认为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优化。因此,这三个理论范式属于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的类别。

  第五,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巴尼(Barney)和大内(Ouchi)在 1986 年出版的《组织经济学:理解和研究组织的一种新的范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组织经济学的概念,用来说明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贡献。

  经济学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理论:一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代理理论;二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交易费用理论;三是波特(Porter)在 1985 年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中,代理理论对组织结构的研究影响最大,詹森曾宣称要以代理理论为基础进行"一场在组织科学中的革命".

  (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组织结构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结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提出的观点总结如下: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彼得·德鲁克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基于知识经济下的组织优化问题。他说:"20 年后的典型组织,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组织中,工作将由跨部门的专家小组来完成,协调与控制将更多地依赖雇员的自律意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于信息技术。在我的脑海里,未来的典型组织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8)是学习型组织结构理论的代表作。他认为,要使组织能适应不断优化的未来环境,就要求组织的成员和组织本身要不断的学习,成为学习型的组织。

  并提出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体学习的五项修炼的融合,把组织缔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哈佛商学院的罗莎贝恩·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认为未来的组织优化应当以人为本,他认为未来组织的优化将由六个重要的转变组成,而每个转变都包括着重要的人文因素。这六个转变分别是:在人员配备原则上,实现臃肿到精简的转变;在组织结构形式上,实现垂直到水平的转变;在劳动力的使用上,实现一统化到多样性的转变,即在工作中使用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在权力的源泉上,实现以职务或职位为基础向专家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转变;在员工的忠诚感上,实现对组织的忠诚转向对价值流小组的忠诚;在组织成员的职业财产方面,实现组织财富向名誉财富的转变,即个人的成功和对组织的适应不是依靠自己在制度化的组织中的经验和关系网,而是依靠可移动的技能及信誉。

  国外对组织结构理论的研究表明在组织结构的优化中,管理者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组织环境、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以人为本等因素所取代,从而组织结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综合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我认为关于未来的组织结构优化具体的形式将主要表现为"战略联盟、虚拟组织,大脑型组织,顾客导向型的水平组织".而这些各不相同的组织结构形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组织目标为导向的水平型组织。国外关于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的实际方案设计和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系统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对组织结构的研究不过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当时学术界没有根据国情对组织结构的匹配模式进行研究,大多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引用而很少有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

  (一) 组织结构概念研究。

  黎羽认为:"组织结构,是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而罗珉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

  陈振明认为,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组织的过程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且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组织效率也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二)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

  陈笑雪认为,社会政治特征、技术发展特征、市场竞争特征与优化动力密切相关。

  李刚认为,组织优化的内部推动力包括组织结构、人员与管理特征、团队工作模式等因素。而秦兰认为组织优化的阻力主要分为三类,即组织因素、群体因素、个体因素。

  石佑启从法治的角度,提出为适应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需求,应完善现有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建构有效的责任与监督机制,为行政组织结构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

  (三)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研究。

  何伟认为,扁平化能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是分权管理日渐成为一种趋势;二是组织需要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贾剑锋认为,扁平化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决策重心的不断下移,让组织决策尽可能产生于信息发生的地方,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滞后。

  林志扬指出,扁平化趋势的产生是组织结构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一种反应。它是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流程再造后建立横向型组织结构后形成的一种有利于内部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弹性和柔性的结构形式。

  (四)国内政府组织结构研究。

  王個利认为,在当前我国政府组织结构的行政改革中,要充分注意到整体性政府与大部门体制这两种模式的关系,特别应该注重整体性文化和价值的塑造。

  褚松燕认为,我国行政服务机构的改革实践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串联模式转向并联模式。通过这种物理学的比拟,形象说明了整体性政府的构建过程。

  李军鹏认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辛传海认为,实行大部门体制能有效抑制部门利益的膨胀、切实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矛盾、加强官员问责制的实施。

  相关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政府机构膨胀,权责不明,效率低下等方面。俞华、苏新宁、胥家鸣(2004)认为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办事缺乏制度保障,行政流程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陈振明(2004)和罗珉(2008)认为,战略的变化通常要求公共组织结构相应发生变化,优化组织结构、重新设计能够促进最终的目的的顺利达成。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2010)认为要从战略管理角度优化组织结构,要做到合适的战略选择,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组织发展阶段及战略规划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组织结构与其战略相匹配。同时,对于某一项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不能够安排在一个单位内完成,那么通常需要设立一个临时的战略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加强相关单位间的战略信息沟通和联系,保障组织战略的顺利实施。

  虽然国内关于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得益国外学者研究的成果,国内专家的研究更符合中国的情况。针对我国现行阶段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将信息技术、战略选择引入了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研究法、实证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关注国内外行政组织结构优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查找文献图书目录、报刊资料、论文索引等方式,对当前己有的有关或相关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论文、新闻报道、文摘等资料进行收集、梳理,最后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的基本研究状况,形成关于研究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的一般印象。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找出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同时,从多角度,多途径搜集资料,拓宽研究的视野,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力求能得到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的学术成果。

  (2)比较分析法:本文通过比较分析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目前的组织结构情况与新时期新形势对组织结构优化提出的要求间的差异,以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为例,通过对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目前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需要加强沟通和联动发展,原来的各自为阵已经不合时宜,构建"大招商"的完善体系,从战略高度整合相关部门,实现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的组织结构优化。

  (3)实证分析法:符合实际、符合发展规律的组织结构优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前提是研究的过程要符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这样得出的相关结论才能更加准确,对行政部门组织结构的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象为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相关的研究结论结合了金山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对于金山区投次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4)归纳分析法:本文的篇幅较长,研究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典型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大部门制度改革等相关理论分析;有关国外和国内对行政组织结构的研究;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分析;对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涉及多方面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论文的整体研究进行归纳分析。笔者在论文的结尾部分对本篇论文的整体内容进行了归纳,以求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5)调查问卷法:本文从金山区各镇、工业区招商人员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 10 题的调查问卷一份,采取不记名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 60 份,回收 59 份,有效问卷 59 份,回收率 98%.调查对象为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在职在岗的招商人员。每份调查问卷包含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信息。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初步得出金山区招商队伍的配置不合理。在课题实施前,精心设计了问卷和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同时,通过个别访谈、座谈等形式,得到最真实有效的信息,积累原始数据和可信材料。

  (6)系统分析法。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系统的观念,组织结构问题也是如此。运用系统分析法不仅能够从整体上对组织结构的认识有所把握,而且有利于对在激烈竞争、日新月异的新环境下的组织结构发展趋势及其相应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一方面,系统分析法通过对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以观察和分析,找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各个不同构成要素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研究当前各种组织结构相关理论,找出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提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在新环境下优化建议和策略。

  1.4 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

  将电子政务引入部门组织结构优化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组织结构优化的实现。

  同时,本文研究的金山区投资促进部门组织结构优化问题,对市级投资促进部门、有关区县投资促进部门的职能整合和部门组织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