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必备条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432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必备条件

  在对目前就业压力情况及推行延迟退休必要性充分认识和对造成两者冲突根源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本章对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冲突的必备条件做了深入探讨,并试图从社保制度、经济制度着手分析,要解决两者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保障基本法,让人人都能享受养老保障;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根据三大产业的特点发挥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还要建立创新型社会,才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就业量,才能为推行延迟退休作好准备。

  第一节 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中国建国以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社会保障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制度发展到目前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需求我们要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则是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只有确保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我国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铺平道路,才能更好的确保就业,才具备了推行延迟退休这项政策的条件,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难与延迟退休两者之间的矛盾。

  一、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可让更多的人享受养老保障。

  社会保障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公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保障也是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公平的面向每个社会民众,公平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普惠性。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认为:"发展不是帮助少数人致富??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转型,要能够改善穷人的生活,使得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并且能够享受良好的医疗和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极大激发了社会创造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人口红利的消失,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关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我国深入改革的顺利实现,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可保证人人都有养老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根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劣既是我国的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国现阶段突出的"二元经济",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迫切性,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法确立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法制法,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当它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时,才可以实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进程已大大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驶向深水区,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法的建立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的发展才会更高效。因此,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法的建立是保证人人有养老保障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高效运作的保障。

  三、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对养老质量的保障。

  应对老龄化的趋势,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要先行。因为老龄化的到来,我们必须要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只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消除这部分人对未来养老的担忧。首先,尽快制定出解决社保双规制的方案,让民众相信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减少公众对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偏见。即将延迟退休的人群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考虑日后他们养老服务的需求,应该给予他们养老服务开支纳入医保体系结算的政策,以便减轻他们及其子女的经济负担。其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缴费情况相挂钩的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最后,要在基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运营,同时也要通过划拨国有资产、中央财政预算拨款、扩大彩票发行等几方面来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四、建设发展型就业保障制度,可保证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展型就业保障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型社会福利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有益创新。让社会保障促进、激发个人的创造性,实现个人价值。这既减轻了社会保障的压力,让社会保障更好地服务于需要服务的人,也有效减少了社会就业压力,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建设发展型就业保障制度,一方面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建立的失业人员保障制度。另一方面也以就业为重心,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就业难现象可以做出有效的改变,建立多层次的就业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第二节 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大产业的调整不仅会影响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同时还促进劳动力总量的增大。各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产业内部也会发生结构变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推动就业总量增长,所以合理的产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一、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可从源头上增加就业量。

  随着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向城市转移,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第一产业的就业量逐渐减少,在日后将会更加严峻,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也将重新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动力消化,减轻城市负担,因此挖掘第一产业的就业潜力,在源头上解决我们就业的问题。一方面,第一产业的科技化、集约化生产,譬如:产业机械化、科技化的普及面还不够,还需要更多有技术的"新农民"去推广、实施。

  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还未确定,可通过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可以延伸我国农业的生产链条,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当地的消化,减少向城镇的转移。这一模式的开展,实施将会再次激励第一产业的发展。

  二、保持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可以拓展就业空间。

  推动产业升级,保持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首先,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创新能力,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由于环保投资相对分散,使得真正运用到第二产业中的环保投资比例不到 30%,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环保投资占投资总额和 GDP 比例一般在 10%和 7%以上。"所以,我国环保产业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容纳就业的潜力也十分强大。其次,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可以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兼备的行业,把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等作为近期内发展的重点。

  三、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可全面增加就业。

  第三产业一直被认为是吸收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2013 年第三产业 GDP 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图 3)。但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相比,所占比例还是偏小,行业结构欠合理,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并不高,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因此,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能力。一是发展面向生产企业的外包服务业,现代产业调整速度快,以此为目标的外包服务既有利企业的发展,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外包服务业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力度,扶持更多小微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目前我国社会服务业水平还比较低,提升空间大,个性化服务已经是我国服务业的新要求。养老服务就是国家未来急需的服务产业,社区家庭服务等产业空间更大,随着国家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投入,鼓励政策的落地实施将给该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优惠政策的扶持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之一,服务业自身的规范、创新才是重要的。这就需要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个性化发展,丰富高校与服务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制管理培养。

  第三节 要有创新型的社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必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的瓶颈的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不断增加,社会步入老龄化,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和欧洲还不一样,人家是富起来了,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了,然后才老龄化,而我们是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还来不及健全,就先老龄化了。世界各个国家的经验表明,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注定是走不通!要提升我国就业量,解决老龄化,减少延迟退休所引起的矛盾等问题,就必须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一、创新型社会有助于延迟退休。

  据人社部统计,2012 年我国有 500 多万离退休科技人员,其中年龄在 70 岁以下的约占 70%,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余热的约占 70%左右,即有超过 200 万可再就业的离退休高级科技人员.研究表明:从现在开始到 2020 年,我国如果没有科技进步贡献力大幅度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将难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充分的借鉴各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我国当下正处于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的创新不只是财力上的投入,没有一定数量的人才基础是无法实现的。虽然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众多,但是由于刚刚走出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只有理论知识,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训才可以帮助推动科技创新。而很多退休的专家恰恰是在他们积累最丰富的时期离开了岗位,这是我国科技人才的重大流失及浪费。我们需要把这样一批国家亟需的科技人才再次带入工作岗位,即能实现科技创新,又能为我国当下即将实施的延迟退休提供推进的空间和可行性的理论前提。利用实现创新型社会这个契机,合理有序的开展我国的延迟退休。

  二、创新型社会可以提升社会就业量。

  我国到 2020 年新增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然而现时我国处于从低端制造向中端制造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我国大学生的能力与制造大国的要求有很远的距离。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相应的员工,大学生进入企业还要从头开始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求职若渴,嗷嗷待聘,导致部分行业的起薪下调,甚至远低于技术工人的月薪。 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个时候也是推进创新型社会建立的最佳时期, 国家对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的巨大经费将会使科研所和一些国企\私企吸收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进入研发部门工作。这样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又推进了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创新型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很高,科技创新必将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高等人才需求量的提高,既可以解决部分我国出现的就业难问题,又将推动社会创新的实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