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主动社会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吴孝贤
发布于:2022-12-01 共21326字

摘 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自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党的十八大对伟大事业进行新的总体布局,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加强社会建设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对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主动社会管理是社会的各个主体在对社会事务,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积极依法履行职责,使社会进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阶段的状态与过程,它不仅反映主体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取得的良好效果,而且体现主体的超前意识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然而,现实中的社会管理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使得社会各个主体疲于应付,给国家、社会组织、公民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旨在通过对主动社会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造成被动社会管理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协调和社会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主动社会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主动 社会管理 对策 和谐

Active Social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Since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party put forward building a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18th party of great cause in the new overall layout,in the literature they put forwar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roblems forthe first time, which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a about socialmanagement. Active social management is each subject of the society, according totheir own ability and level in social affairs, actively perform their functions and dutiesaccording to law, putting the society into a state and process that is in good operation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is is not only reflects the main body achievinggood results of social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but also the advance awarenessand active state of mind subject. In reality, social management are often in a passivestate, which makes the social struggle to cope with various subject, which has broughthuge losses to the country,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This paper aims to takethe initiative to social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of the passive social management,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actively social management with more than fouraspects, such as: the party committee leading,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social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etc.

  Key words: Active; Social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Harmonious.

  1.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改革开放攻坚期、深水期的到来,我国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矛盾。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却处于公共危机频繁爆发的状态,因为老百姓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同时仇富心理和为富不仁的现象四处可见。

  我国正处于发展经济学家预言的状况频发阶段(人均收入处于 1000 美元-3000 美元之间),因为危机意识不够、敷衍了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应付等原因,社会管理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管理不到位,从而极大地损害了国家、集体利益、人民群众个体利益,使得社会秩序混乱。因此,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社会建设的主动社会管理,对于实现社会现代化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自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党的十八大对伟大事业进行新的总体布局,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加强社会建设问题。因此研究主动社会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重视科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使社会管理主体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走社会管理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二是重视责任主体的精神状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履行自身职责,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工作业绩来体现,突出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走社会管理的自我管理发展道路。三是从党委领导、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四个方面来分析现状,分别阐述主动社会管理缺失问题的解决对策,建立起良性的社会管理秩序,实现主动社会管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对“主动社会管理”这个关键词进行搜索,不管哪个网站都没有对此问题的研究,只看到一篇“主动社会管理及其意义”的论文,而对“社会管理”这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近 2000 篇论文,其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社会管理创新认识的研究。童星基于社会风险管理的视角发表了“社会管理创新八议”。(2012)[1]周红云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控向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治理转变。(2012)[2]周瑞金对社会管理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主要包括社会管理创新的不同模式、意义、面临的问题、体制创新、网络平台、努力方向、制度保障等。(2012)[3]刘俊杰提出“要从战略上把握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战略上把握社会管理的七大基本任务,重在落实。(2011)[4]刘中起等提及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的几种手段与方法。(2010)《领导决策信息》 2012 年第 42 期刊发的“迎接党的十八大之社会管理新篇章社会管理创新十大趋势”指出,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现象“三新交织”的基本特征,凸现出转型期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央做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全方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当前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制度创新呈现十大趋势。

  这些研究对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大多数是从理论层面阐述问题,从实践层面解决问题,尽管已经涉及社会管理的主体参与管理社会,但未就各个主体的精神状态进行深入研究。[5]

  二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实证分析研究。《东南学术》2005 年 4 期发表了“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组题为“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评析”论文,详细介绍了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历史发展、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具体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的若干经验,研究涉及分权化的管理取向、较强的社会自主管理能力,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领导决策信息》2011 年连续几期刊登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行”系列专题,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宁波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8+38+12”布局、石家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1+3+6”、 社会管理创新助南通进入“后大调解”时代等。《新重庆》也在 2011 年对重庆市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专题研究。

  “南通模式”是江苏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面旗帜,《江海纵横》杂志多次对此进行研究,2011 年 7 月 13 日,社会学家齐聚南通如东就南通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甚至提出培育理性化的社会心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南通市政界、学界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罗光华以广州市新一轮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为例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具有较高研究水平。

  这些典型创新模式实证研究,形成了一些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性认识,但是就社会管理主体的精神状态也往往是一笔带过,没有形成系列深入研究。[6]

  三是社会管理创新在行业、部门工作的具体体现研究。如李佃胜在《中国校外教育》2012 年第 10 期上发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的理性思考”;[7] 高守金在《品牌:理论月刊》2012 年第 9 期上发表“企业工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发挥”;[8] 张新霞等《理论观察》2012年第 1 期发表“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新渠道”;[9]江小忠在《中国妇运》2012 年第 10 期发表“立足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妇儿事业发展”;[10]沙柳波在《社会学家茶座》2012 年第 3 期发表“微博语境下的公民行动与民粹主义”,提出在网络背景下怎么进行社会管理创新;[11]王孝谦在《中国商人》2012 年第 8 期发表“发挥商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12]何蔚在《法制与社会》2012 年第 24 期发表“检察机关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探讨”;[13]科技部马燕合在《红旗文稿》2012 年第 18 期上发表“科技创新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 ;[14]广西社科院曹玉娟在《学术论坛》2012 年第 9 期发表“模式转型的追探:从诚信计生到社会管理创新——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人口计生及社会管理转型实践”,从公共服务的视野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计划生育问题等。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研究社会管理创新,既体现了自己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也反映了各自的思考深度,对于我们研究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甚至为我们研究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提供了直接的材料,但仍具局部性。[15]

  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研究。目前学界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基本上集中在这个方向上。范旭斌在《扬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发表“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指出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利益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等。[16]张海伟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上发表“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管理主体单一、管理模式单向、管理服务垄断化、管理评估一维化等问题,需要创新路径,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模式互动化、管理服务竞争化、管理评估多维化。[17]国家行政学院的龚伟斌教授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年第10期上发表“科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指出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这些原则和理念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谋划,加快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18]李飞在《理论学习》2012年第9期上发表“切实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量在基层,基础在群众。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参与,每个人都应该形成高度的参与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感。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急迫性,全社会更应致力于努力唤起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不断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保护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成果之多,视野方法独特,层次水平不一而足,都想架构一个完整的路径,都想科学解决路径问题,都想形成理性对策,但涉及责任主体的精神状态往往一带而过,没有从逻辑上、学理上进行深入系统研究。[19]

  上述研究对于社会管理创新,防范社会风险,加强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对于社会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来说,人们以怎样的状态投入社会管理,以什么样素质、能力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人们进行社会管理的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提及,但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虽已涉及,但不够系统。为此,课题组以社会管理责任主体的精神状态为研究对象。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要保持清晰头脑,牢牢把握主动权”。我国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可以主动转变,司法界可以提出能动司法,社会管理为什么不可以提出主动呢?我们也注意到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提出了积极的社会管理,但我们之间在社会管理的精神状态方面不谋而合,不过一个是提积极社会管理,一个是提主动社会管理,但我们的主动社会管理更加系统并且自成体系。

  1.3 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1.3.1 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和整理了社会管理的理论,并总结了在社会管理实践和主动社会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进主动社会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侧重社会主体的精神状态层面,从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一是文献研究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主动社会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在论文写作中,通过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如收集和分析各种文献、报刊、书籍等刊载的各种论文及信息,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通过思考主动社会管理内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为主动社会管理对策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二是对比研究法:主动社会管理和被动社会管理的对比,得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初步分析被动社会管理的弊端,进一步分析主动社会管理缺失的原因,从两者不同之处着手,找到了主动社会管理对策研究的切入点,从社会管理的主体及管理主体的精神状态方面得出研究成果。

  1.3.2 研究目标

  本文在分析主动社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主动社会管理不足的原因,旨在让实践中的社会管理的各个主体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强调一种履行自身职责的积极负责的态度,使社会进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阶段的状态。

社会管理

  2.当前主动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我国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当前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发展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主动性严重不足,而被动社会管理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

  2.1 社会管理主体单一

  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社会管理往往完全由政府来承担,即使有其他主体的参与,但其他主体,如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NGO)、社会成员等往往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或者单打独斗,散兵游勇,没有进行资源整合,使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形成合力,体现了管理主体的单一性。

  2.2 社会管理主体精神状态萎靡消极

  社会管理主体精神状态萎靡消极,社会管理的主体对待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工作不到位,责任心不强,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了事的工作做派,面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不是主动解决而是消极对待,不是早作准备而是临时应对,遇到问题或推诿扯皮,或疲于奔命,使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3 社会管理方式落后

  社会管理管理方式落后,社会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集权思想,独揽大权;或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以代替一切管理手段,以命令代替任务,以强制代替工作;或将社会管理简单地理解成为社会治安,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社会事业劈开,这样就把社会管理当成社会控制。或者,地方主义、部门本位主义作怪,看到别人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幸灾乐祸、麻木不仁,这样就难以推动面广量大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工程。

  2.4 畸形的政绩观

  畸形的政绩观,这种政绩观主张以经济建设为唯一目标,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意见,不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个人的升迁,大搞政绩工程,为此,以牺牲公平、环境、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以为经济发展了,其他各个方面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上去,甚至个别地方在 GDP 中掺入水分,表面上看 GDP 总量和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但实质上生活水平与质量却下降了。

  这种数字出政绩,政绩出数字的怪圈,以及欺上瞒下的政绩观,使当地及其老百姓深受其害。

  3.主动社会管理不足的原因分析

  导致主动社会管理不足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社会管理主体理念狭隘,重应急轻预防,被动应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事“互相踢皮球”,推诿责任。

  全社会蔓延弱势心态,处理问题被动消极。“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政绩高于人民利益。只重视自身的权利,忽视职责的履行。管理主体封闭,“国家(或政府)中心论”色彩强烈,强政府而弱社会;政府至上而下的集权现象严重。社会组织行政化严重,成为了准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受堵且效果不大。手段单一,重管制轻服务,重形式轻实质,重审批轻监督,重惩罚(行政强制)轻教化,重人治轻法治。理念狭隘,目标短视,重结果轻过程,重服从轻自律,重视任内政绩,轻视根本民利,重视消极处理、轻视主动治理。管理体制僵化,体制变革又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极力阻挠。

  3.1 主体封闭

  强烈的“国家(或政府)中心论”色彩,大而强政府、小而弱社会。国家或政府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人民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证,当家作主的地位得不到保障,正义得不到伸张。过分的强化政府和国家的权威,模糊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概念,人民主人翁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政府集权指中央政府集权,全权进行一切行政决策活动。政府集权现象表现在,政府在资源配置的横向制度安排上实行政府及其公共部门集权,纵向制度安排上实行中央政府集权。政府特别是在中央政府几乎成了全社会唯一的资源配置主体,承担着包括各种公共品在内的几乎所有物品的供给职责,私人部门和市场机制不涉足。

  社会组织的行政化,使得社会组织成为准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的行政化,是指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被置于政府体系之内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严格控制社会组织,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又严重依赖政府。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危害很大,不仅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公众参与渠道受堵且效果不大。事实上,我国公众从来都不缺乏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改革开放 35 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党和政府的培养和指导下,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俨然已成为了时代潮流。

  3.2 理念狭隘

  作为城市和国家管理者,眼界不够开阔,在管理社会和建设社会的过程中目标短视。所谓目标短视就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眼前(任内政绩)轻长远(根本民利),重视消极处理、轻视主动治理。大部分官员追求的是任内政绩,而忽视人民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在自己任期内,做好一两个所谓的民生大工程就高枕无忧了,这些巨大的市政工程往往充斥着腐败,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些面子工程作为自己官运亨通的跳板却深受政府官员喜欢。

  重视消极处理,轻视主动治理。重应急轻预防,被动应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类进入 21 世界以来,频遭天灾人祸的冲击,从“9·11”事件到SARS、到 H7N9 禽流感、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也门北部教派冲突事件、日本和埃及球迷冲突事件、欧亚地区严寒导致两百多人死亡……危机应对已成为全球问题。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它又是考察各国政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国家早已成立了危机应对机构,并且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了较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而我国还停留在重应急轻预防的阶段,总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才不惜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救援,而且时常借由媒体力量让社会各界关注受灾人员,从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让公众无暇顾及追究责任,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继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时隔五年四川雅安又爆发地震,很多在汶川地震中生还的人却在雅安地震中丧生了。我们在汶川地震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实?为什么我们会在同一地点绊倒两次?公众更需要收起自己缺乏辨认的同情心,思考究竟谁该为事情负责,怎样避免悲剧再次上演。是否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消极应对的态度,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受到重创。

  “互相踢皮球”推诿责任,没有人愿意为已经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不是从自身的缺点、弱点方面加以分析,而总是想方设想地推卸责任,归咎于他人、埋怨他人,挖掘客观原因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不安。遇到棘手的问题,就自动逃避自身的责任不去管辖,让很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弱势心态”指的是,无论自己是不是社会弱势群体,却为自己贴上弱者的标签,用悲观消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产生了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和心态。“弱势心态”正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可能会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官本位思想体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政绩高于人民利益,官员为了追求任内政绩,为了自己的升迁,以环境、公平和人民利益为代价,大搞政绩工程。

  重权轻责的现象,一直以来,官员重视的是权力,而责任意识则要淡薄得多,面对责任总是相互推诿。加上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设滞后,甚至长期以来事实上并不存在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行政责任追究制,政府部门及行政官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一直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制度保障和官员自身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重权轻责问题严重。这一问题还体现在,有关部门过于注重审批的过程,却忽视监管的过程,审批的过程固然严格复杂,但是没有监管也使得相关责任人在获得审批之后有效地逃避自身的责任。审批的过程是有关部门行使权力的过程,而监管实施的过程是履行责任义务的过程,重审批、轻监管也是重权轻则的体现,是狭隘的观念。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官还是民,都体现出重服从轻自律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垂直的从上到下的权力体系决定了服从是整个机构体系内部的主旋律,唯上级的命令是从,而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的思想统治使得民众的思想僵化,只知道服从统治,忽视自身的精神状态,不懂自律,不会辨别,也不知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自我意识的觉醒还不够。

  3.3 手段单一

  重管理轻服务。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展现出全新的精神面貌,他们开始敢于冒险、创造、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本是一个民族活力被重新激发的吉兆,因此政府理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去服务、帮助,而不是一味管制。这就迫切需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重管制轻服务的状况,打造真正的现代服务型政府,使更多的公民敢于去创造、去追梦。

  重形式轻实质,政府官员或部门通过做一系列表面工夫,而这些工作仅仅为了得到上级赞许,从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却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效果,没有造福社会和人民。

  重审批轻监督,注重审批的过程,却忽视监管的过程,殊不知,重审批轻监督会导致相关责任人在获得审批之后进行的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都能有效地逃避自身的责任,因此这种工作方式,后患无穷。

  重惩罚(行政强制)轻教化,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2009 年 8 月 24 日行政强制法草案第三次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后,行政强制的相关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教化是高级动物的人进行到人的形式的人的行为的进行形式。人类进行的全部行为,无论这种行为是在什么情况或以什么形式发生,其本身都对人产生了各自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当人的某一行为在现实中与自然的赋予产生背离的时候,人就会在人的行为中得到教训,当人的行为与自然的赋予有了协调的关系时,人就会在人的行为里得到启发,只要是人的行为作用于人的本身,就有人的教化进行。只有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改造,才能让同样的错误不再发生,一味地强制性的惩罚可能只会适得其反。

  重人治轻法治。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而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4 体制僵化

  社会管理体制僵化也是一大困境。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一元化的管理体制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如何建立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格局,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一些地方党政管理者甚至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名义把某些管理体制固定化、模式化,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体力量积极性的发挥。

  当前社会管理的困境还体现在管理手段陈旧。党委、政府习惯于以高压的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尤其是突发事件,不仅难以化解矛盾和问题,而且有可能使问题增生、矛盾激化。有的领导干部还停留在一些陈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中,这些观念和方法,极易引发更大的矛盾。

  社会管理中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在权力分配和社会权利分配过程中,已经先得到好处的人。既得利益者因为已经先得到好处,所以更会死握着自己拥有的权力不放。他们处在社会的高层,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备受推崇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必然会使得他们的既得利益遭到损害。

  他们不希望现状有任何改变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更不会理会所谓的公平。

  4.强化主动社会管理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的关键是推进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主动社会管理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4.1 党委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最广大人民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党需要与时俱进地提高执政能力,提高主动社会管理的能力,增强社会管理创新观念。

  党委需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取缔落后的人治的思想。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同时积极倡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党委在推进主动管理的过程中,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同类的问题或者相类似的问题是否有相类似的处理方式,对比分析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动社会管理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4.1.1 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应当以人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本位思想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的根源,解放全人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1.2 积极推进依法治国

  江泽民同志说:“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是严重错误的,人为的决策难免出现失误和偏差,依法治国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4.1.3 倡导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003 年 7 月 28 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社会管理的过程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重视根本民利,稳中求进。

  4.1.4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重视对人民的教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4.2 政府负责

  政府需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打造服务型的政府,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从预案入手做好社会预警机制的建设工作,设计出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危机处预案,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时时保持思想上的警惕,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做出最及时最正确的处理,将危机消灭在预警期。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重视根本民利,不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化体制改革,克服现有体制中的弊端,使各种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通过立法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始终处于一种负责任状态,杜绝任何行使权力的行为脱离法定责任机制的监控。

  4.2.1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要转变政府职能,归根到底就是要落脚到调整改革政府机构上,通过理顺组织体系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也就是要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哪些机构撤销,哪些机构合并或发展,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服从市场经济要求,来对机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调整、压缩、减少那些众多担负琐碎细致事务的庞大政府机构。一要减少一些典型的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部门;二要合并职能交叉的部门;三要对不一定要由政府机构来履行的职能转到社会的其它部门来承担;转变政府职能,站在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益的高度,按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既得利益进行调整。否则,机构改革就不会成功。

  保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缺位,必须对社会职能的扩张做出及时回应,加强对虚拟社会的服务与管理,创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和秩序,加强对新兴经济组织的服务与管理,规范和引导它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必须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公共安全形势做出及时回应,加强社会风险管理,保障公共安全。政府必须对公民利益诉求及时回应,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提供便捷且人性化的服务。

  注重由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为主。采用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的方式。打造服务型的政府,为经济把好关,服好务,保证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正确,不去干预微观的具体经济。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维护好市场秩序,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维护信用制度,鼓励诚信经营。

  总而言之,做到能不管的尽量少管,不该管的坚决退出,应该管的必须管好。

  4.2.2 建立预防预警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展开普及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教育,安排公众参加突发事件应急演习,在提高公民应对危机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

  提高各级政府官员对于危机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从制度上来约束和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

  从预案入手做好社会预警机制的建设工作,设计出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危机处预案,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时时保持思想上的警惕,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做出最及时最正确的处理,将危机消灭在预警期。

  建立发达的信息沟通机制为预警机制提供强健的起搏器,搭建信息平台,拓宽信息流通渠道,实现信息的沟通、分析和评估。首先加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其次政府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信息观,正确的判断舆论的对错。

  同时媒体管理问题在危机管理中同样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信息引导作用在日常阶段和预警阶段对于社会和政府的信息沟通作用,同时,对媒体进行引导,必要时对不实报道进行责任追究,杜绝不实报道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出媒体传递信息和引导公众的作用。[20]

  4.2.3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的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要注重根本民利,而不是只重视自己任内政绩,不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

  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经济发展,又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既看城市发展,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经济增长情况,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又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使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以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项目。比如,指标设计偏重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相对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指标;考核项目比较空泛,考核标准缺乏科学依据;等等。因此,应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结合起来,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应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代替其他指标;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坚决防止“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等现象。

  4.2.4 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体制改革在我国,指克服现有体制中的弊端,使各种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4.2.5 建立和完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问责机制说到底是一个谁来问责的问题,是一个向谁负责的问题.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当然是要对人民负责。所以问责机制的内驱力就要落实在群众的监督权上。常态化的政府问责,必须以健全的问责机制为基础,通过立法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始终处于一种负责任状态,杜绝任何行使权力的行为脱离法定责任机制的监控。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自身的问题,是不是自身的责任导致危机,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勇敢地负起责任来,不怕接受惩罚。在出现错误的时候首先是一种正面的积极乐观面对的心态,而不是消极逃避和推卸责任。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同时,让问责制度紧紧跟上,让那些漠视群众利益的人自食其果,让那些习惯于“盛气凌人”的官员感到压力,加强责任约束,才能将总书记“建设服务型政府”指示落到实处,才能造就一支群众满意的人民公仆队伍,进而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的打造,共同营造主动社会管理的良好局面。

  4.3 社会组织协调

  社会组织是沟通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和强梁,因此社会组织发展能够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联系,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社会组织是服务社会的有效组织形式,来自基层的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组织的灵活性、功能多样、对民众的了解,满足民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过程中,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和矛盾。

  4.3.1 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项正在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承担了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组织发展能够维护我国社会秩序,社会组织很多都是互助性、自律性的组织,可以将公民的个人利益整合到共同的组织目标中来,有效调节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帮助弱者,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组织发展能够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社会组织的建立是基于某些需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说某一类社会组织的建立就是为了建立某一类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唤醒民众对自身需求的诉求,提高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组织是沟通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和强梁,因此社会组织发展能够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联系,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社会组织是服务社会的有效组织形式,来自基层的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组织的灵活性、功能多样、对民众的了解,满足民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过程中,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

  4.3.2 积极扶持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政府组织的帮助和扶植,但不代表社会组织是政府组织的下属机关,需要听命于政府。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把社会组织当成合作共同治理社会的友好伙伴,协同发挥作用。转变政府观念,树立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理念,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新型伙伴关系,建设服务性的政府,让政府和社会组织一起,分析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建立与社会组织的新型伙伴关系。

  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制度保证,用强有力的手段来完善社会组织的发展,某一类社会组织的良好发展即代表着某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得到有力的支持。社会组织长期得不到制度保证,长期发育不良,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相信社会组织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激活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是对我国沿袭已久的“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体制进行了具有历史开创性意义的关键性变革。[21]

  社会组织对自身宗旨和章程进行宣传,加强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了解,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奠定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

  4.3.3 淡化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

  社会组织淡化行政化色彩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自身共同努力,当前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树立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合理划分民政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鸽子的指责,逐渐实现民政部门的单一管理体制。淡化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行政化约束,将行政监管转变为法治监管。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对捐赠人的随手优惠,统一、规范标准,扩大社会组织能接受捐赠的范围,逐渐奠定社会组织自治的经济基础。通过对社会公众关于自身章程的宣传,增加双向了解,提高资金运作的透明度以提高诚信度,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社会组织在接受捐赠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收,举办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补助公益活动的事业,积极采纳更多新颖的筹资途径。三,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选举产生理事会,对日常的财务和各项活动进行民主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推进组织内部的民主机制,使得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四,限制领导任职兼职,这对社会组织独立人事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应该更加严格地限制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中任职兼职。淡化行政化色彩,社会组织才能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使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22]

  4.3.4 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作用的发挥需要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选举产生理事会,对日常的各项活动进行民主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推进组织内部的民主机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捐赠者心理,通过灵活机动的方式来疏通资金渠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让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都处于被监管的状态之下,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重视员工的招募、发展和激励过程,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人尽其才,让最合适的人担任预先设置好的岗位。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提高组织人员的专业水平、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制定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强化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社会组织积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建立健全评估工作,规范组织的各项行为,保证资金的合理化使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使命,财务信息透明公开,结构治理科学合理。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向社会各界传播组织的信息和业务情况,形成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自身形象。积极联系群众,通过问卷调查、热线电话、信息交流会等形式,倾听民意,提高公信力,塑造组织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4.4 社会公众参与

  主动社会管理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社会公众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弱势心态”的调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社会管理去,有利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4.4.1 提高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离不开正确的教育策略和良好的环境机制。

  就教育策略而言,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实践三者的有效整合与互动才能逐渐形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溺爱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每个人都肩负着社会责任。家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一个有责任心的良好公民的榜样。学校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开设专门的课程讲解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且渗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实践是公民磨砺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实践,公民才能真正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自觉树立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环境机制而言,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可以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条件和法律保障;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弘扬正气,为公民营造一个是非分明、扶正驱邪的社会氛围;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是公民道德取向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必要条件。要有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有力的政策条件和法律保障,充分电动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公民在真实体验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公众观念上的引导,加强公众对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视,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为公民素质,让他们自觉追求。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是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道德环境,以诚信友爱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建设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取向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必要条件。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民将自身应当遵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用自觉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的自觉社会氛围,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

  4.4.2 调整“弱势心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真的弱势群体,而是拥有了一种弱势心态,这种心态危害很大。人们习惯了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而不用心去思考和辨认。

  其实,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一帆风顺的,我认为正是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超越自我。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及时调整心态,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养理性的视角。而所谓的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如若人们总是持着弱势心态看待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还是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很有可能将全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来说是警示的同时也是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就是在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能产生相应的价值。培育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需要社会管理主体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热烈交流的平台,构建一个人人愿意努力、人人拥有机会、人人心怀希望的社会,携手共进,一齐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23]

  4.4.3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推进公众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制度、规范重大公共事务听证会、座谈会、网上论坛等制度,同时对公众参与进行引导和规范,使之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抓紧进行有利于公众决策参与的立法,为公众参与提供配套的法律规范,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公众意见的反馈和责任追求制度,公布决策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拓展政务信息公开范围,严格落实主动公开制度、审核制度、依申请公开等制度,主动扩展信息公开的范围,关注公众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丰富信息公开的形式,通过政府报纸、网站、新闻发布会、公开栏、公共查询点等方式,使信息公开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提升代表参与的实效,完善代表选举制度和履职制度,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真正成为民意的代表。调整代表比例结构,减少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的比例,增加新兴阶级和弱势群体;在选举中真正地体现民意,杜绝贿选;强化带便与群众联系,定期走访群众,收集整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代表接受公众的测评和监督,对履职不满意的代表,公众可以进行投票表决将其罢免。

  健全普通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听证程序,坚持重大问题和矛盾集中的问题严格进行听证,规范听证会的程序,创新听证方法,将联合听证、集中听证和个别听证结合使用。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能力。

  落实党和政府开设的各种信访、接待、座谈会活动,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使得社会公众可以参与到相关的社会组织中来,将单独的个人利益整合成一个个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以社会组织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更能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凭借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可以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社会公众通过社会组织这一桥梁参与主动社会管理。

  完善媒体宣传监督机制,大力宣传推广公众参与的情况,对公众参与的事前通告、征集意见情况、决策过程、意见被采纳情况进行全程宣传报道。在栏目的设置过程中,增设政民互动节目,丰富其形式和内容,真正反映公众参与情况,用舆论带动公众参与的热情。同时,媒体要充分发挥引导公众理性参与,正面报道相关的新闻和活动,带动公众对质疑、监督的讨论,摆出正反方不同的意见,引导公众理性思考,而不是愚弄公众。

  结语

  本文是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主动社会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主动社会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单一,主体精神状态萎靡消极,社会管理方式落后,政绩观畸形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加强主动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本文在分析主动社会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得出主动社会管理不足的原因在于,主体封闭、理念封闭、手段单一、体制僵化。

  最后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最新提法,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协调和社会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加强主动社会管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管理创新八议[N].公共管理学报,2012(4).
  [2]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J].理论参考,2012.1.
  [3]周瑞金.社会管理创新实质在深化改革[J].南方日报,2012.7.
  [4]刘俊杰.要从战略上把握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N].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4).
  [5]刘中起等.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新方式的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6]”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组”.西方政府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评析[J].东南学术,2005(4).
  [7]李佃胜.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的理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第 10 期.
  [8]高守金.企业工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发挥[J].品牌:理论月刊,2012(9).
  [9]张新霞等.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新渠道[J].理论观察,2012(1).
  [10]江小忠.立足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妇儿事业发展[J].中国妇运,2012(10).
  [11]沙柳波.微博语境下的公民行动与民粹主义[J].社会学家茶座,2012(3).
  [12]王孝谦.发挥商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中国商人,2012(8).
  [13]何蔚.检察机关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24).
  [14]马燕合.科技创新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J].红旗文稿,2012(18).
  [15]曹玉娟.模式转型的追探:从诚信计生到社会管理创新--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人口计生及社会管理转型实践[J].学术论坛,2012(9).
  [16]范旭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N].扬州大学学报,2012(4).
  [17]张海伟.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N].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5).
  [18]龚伟斌.科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10).
  [19]李飞.切实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J].理论学习,2012(9).
  [20]于芳.政府危机管理预防机制的构建与完善[N].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8)(4).
  [21]周航和赵连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2011(6).
  [22]祝建兵和向良云.社会组织行政化及其治理[J].长白学刊,2011(3).
  [23]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人民日报[N].201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