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完善技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1167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五章 完善技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对策

  5.1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原则与目标

  5.1.1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原则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深度融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碰撞与冲突,如何处理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入问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要从以下几个原则把握:

  5.1.1.1 主动原则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现象,校企文化融入,技工院校不能等靠要,而是要发挥积极主动融入企业文化的作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合理选择与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处洋溢在学校中,使之成为学校师生行动的指南,指导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以此满足企业需求,促进学校发展,本着“合作双赢、优势互补”的理念,积极主动开展活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5.1.1.2 系统原则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入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到学校和企业双方,是一个系统,需要社会、学校、企业积极配合。校企文化的融入,需要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同时做好职能分配。校企双方成立学校企业高度合作的战略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文化融入的制度,明确双发权利和义务,成立校企文化融入职能部门,研究校企文化融入的重点、难点,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推动实施、检查,细化考核细则,使之处于良性的发展范围,把校企文化融入到学校企业发展的大局中来。

  5.1.1.3 选择原则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入,不是融入任何企业文化,也不是照搬哪家企业文化,而是要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选择优秀企业文化,选择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元素,主动重构,使之深度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来,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借鉴、吸收彼此文化的积极合理元素进行融入,技工院校融入企业文化,应当能够使学生在学校里,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需求,主动改变,缩短自身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5.1.1.4 开放原则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必须保持开放精神,打开校门办职业教育,着眼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着眼于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社会要求、环保要求等,以开放的心态和精神办学,不能固步自封。紧跟市场需求,以市场驱动促进专业建设,以创新驱动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学校的稳步健康发展。

  5.1.2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目标

  5.1.2.1 就业导向

  技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明确了技工院校必须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谋求到一份职业,能够就业,这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缩小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技校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能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5.1.2.2 以学生为中心

  校企文化融入,在学校层面,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技工院校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说培养人才是技工院校的主业,而校企文化的融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所以校企文化的融入,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因素,都应当成为校企文化融入的内容。

  5.1.2.3 全员践行

  校企文化融入,在学校层面需要全员践行,不能讲校企文化融入是就业部门的事情,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是专业建设的事情,而应当树立校企文化的融入与互动是全体师生员工的事情,是学校所有人的事情,要把校企文化融入的成果,校企相容的校园文化在全校践行,不践行校企相容的校园文化,校企合作始终只能处在浅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5.2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融入保障措施和实施途径

  5.2.1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保障措施

  5.2.1.1 组织保障

  成立校企文化融入组织机构(彭才根和郭永生 2010),专门负责校企文化融入的机制建设,研究校企文化融入的目的、内容和意义,制定校企文化融入的工作计划,研究校企文化融入的考评方法,做到专人负责研究校企文化融入内容,主动走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吸收和借鉴企业文化的合理要素,确保校企文化融入落到实处。

  5.2.1.2 宣传保障

  校企文化融入是做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文化保障。为此,要做好宣传保障:

  第一,技工院校校长要高度重视,率先在职工大会上宣贯校企文化融入的重要意义,高层领导重视对于促进校企文化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建立校企文化融入宣传制度,做到校企文化融入制度化、经常化,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第三,利用学校多种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活动,譬如板报、橱窗、电子屏、校报等宣传校企文化融入的重要意义,第四,开展校企文化融入专题研讨会,演讲比赛等专题活动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校企文化融入的良好氛围。

  5.2.1.3 资金保障

  校企文化融入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为此,技工院校建立校企联盟,制定校企联盟章程,校企双方约定校企联盟基金管理。在选择与哪些企业成立校企联盟方面,技工院校可以选择哪些与学校发展具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建立校企联盟,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合作。校企联盟基金,一方面可以用于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方面用于开展校企文化融入工作,当然也可以用在建设图书馆、投入实训设备方面。

  总之,技工院校要想办法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力量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展合作,同时,也为企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提供一个平台。

  5.2.1.4 互动保障

  校企文化融入是一个互动过程,技工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供给,提供企业所需技能人才的技能培训,有条件的技工院校还可以开展技术合作,技能交流论坛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技工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选择哪些与自身专业相适应的大型企业合作,主动出击,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可以达到进一步明确校企文化融入的目的和意义。当然学校要从企业参与课程建设、订单班、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5.2.2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融入途径

  5.2.2.1 物质文化融入为基础

  (1)“校中企、企中校”技工院校布局,学校中有企业,企业中有学校,这是校企文化融入最佳的职业教育布局,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亲眼目睹企业实体,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获得真实的企业经历,更能深刻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设置在学校,可以利用学校人力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双赢。这种布局是技工院校实现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最好布局。因为很多技工院校属于企业办学或行业办学,具备建设“校中企、企中校”布局的条件,隶属企业管理的技工学校,大多是国有企业集团,具有很高的行业地位,这就为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合作的基础,也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对接企业要求提供便利条件。譬如西安技师学院“企中校、校中企”的办学格局,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2)校园环境建设凸显企业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形象地指明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意义。技工院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让优秀的企业文化张扬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根据专业建设大类,不同的专业可以将相应的企业文化进入到相应的专业教学场地,譬如汽车专业可以将企业工业发展史,布置在汽车系的厅廊中,让学生徜徉在汽车文明的世界里,感受汽车文明,激发学习汽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计算机专业、电器维修专业、焊接专业等等,都可以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张贴在墙壁上。校企合作订单班,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更有必要将合作企业的文化,凸显在实训室,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明确自身差距,积极改进不断提升,食堂里可以将饮食文化大力宣传。总之,技工院校的校园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让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实训基地建设考虑企业需求。技工实训院校的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多指企业实体,本文主要讲的是技工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使用企业和行业正在使用的主流仪器和设备,创造接近于企业实际的实训环境,实训基地既是技能实训基地,也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结合、工学一体。

  5.2.2.2 精神文化融入为核心

  (1)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曾繁相 2013),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精神,集中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社会、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选择、借鉴、吸收企业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解构与重构,使之适应学校的实际和要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全体教职工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规范。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从融入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传统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愿景、经营理念相融合,重点融入诚实、守信、创新、敬业、服务、责任、质量、安全等企业精神(李良 2011),把学生培养成优秀品质与职业技能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开展:

  首先,学校办学精神融入企业化市场化的思想,以市场驱动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使学校的专业设置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解决培养人才与市场脱节问题。

  其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将企业文化中关于诚实、守信、敬业、服务等企业精神开发成学生职业素养课程,通过模拟、实践等性质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开展主题社团活动、主体班会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要求。

  再次,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师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师生的竞争意识,深化校企合作深度,以顶岗实习、产品生产等真实的企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达到企业精神文化融入技校校园文化的目的。

  譬如西安技师学院根据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凝练了富有技校特色的“校企相融”的学校文化,形成了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愿景、使命、价值观、精神,并将其广泛宣传,大力贯彻,收到了良好效果。

  (2)建立面向企业职工培训的文化输出。企业附属技工院校有很大一部分是所属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这为把学校文化输出至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西安技师学院为西电集团实现产业战略转移服务,提供新员工入职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培训、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培训。具体作法:第一,创建高压电器系,专门面向西电集团培养高压电器装配与制造,变压器装配与制造,电力新能源等领域开发专业,培养适合西电集团公司的高素质人才。第二,根据西电集团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大力开展技能人员的培训,每年为西电集团公司培训员工达 3000 多人次。第三,建立精益管理体验式培训中心,面向西电集团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开展精益管理培训。四,根据西电集团公司建设学习型企业的需求,建立在线网络学习平台,为西电员工搭建终身学习平台。

  5.2.2.3 制度文化融入为保障

  (1)成立学校与战略合作型企业集团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技工院校积极主动,筛选与自身专业相适应的大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推进学校校企文化融入。比如,西安技师学院成立了“中国西电集团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西电电气股份公司总经理为主任,成员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西开公司、西变公司等十个子企业的主要领导组成,负责组织、协调西电集团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为学院发展和培养企业实用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2)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的技师、高级技师和专家教授等组成,指导各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工作。

  (3)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更多强调“刚性”管理,学校管理相比之下,显得比较“柔性”,在校企文化融入过程,是学校对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合理要素吸收和借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富有企业特点的管理制度。

  比如西安技师学院根据企业实训生产管理制度,制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暂行规定》、《校内产教结合制度》、《“6S”管理制度》、《目视看板管理制度》等制度,规范企业生产实习管理,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制度,引入流程管理制度,引入风险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技工院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而转化为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的规范,以市场的视角,促进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的发展。

  (4)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技工院校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技术的升级、设备的更新等变化,不断提高自身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力,因此技工院校应该建立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企办技工院校在这方面有着较为便利的条件,可以安排教师到集团公司的其他企业下企业实践、下企业研修、为开展教书育人、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奠定基础。也可和战略合作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协议,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进企业研究制度,教师下企业应当在法律要求下,实行每两年不少于 2 个月的下企业实践时间。此举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奠定人才基础。企办技工院校在人事管理方面比其他技工院校有着更为灵活的用人权,可以引进“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提高技工院校的吸引力。

  5.2.2.4 行为文化融入为抓手

  (1)企业专家“引进来”。技工院校创造条件,引进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引进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引进企业专家参与技术攻关,引进企业专家参与实训教学,引进企业专家开展技术比武,引进企业专家进行技能交流,企业专家以其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以及对企业发展需求的深刻理解、对技能人才的殷切希望,近些年活跃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要选择哪些热心职业教育事业的企业专家,将其引入学校,为学校发展增加“企业”元素,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深度融合对接企业需求,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以创新驱动的理念,引进企业专家,使他们参与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并长期坚持下去。

  (2)专业教师“走出去”。技工院校要创造条件,坚持教师下企业实践,首先,学校要制定教师下企业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技术改造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技能,适应社会、企业需要。其次,技工院校和校企合作战略合作企业建立常态化的“职工”交流学习机制,学校可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企业可以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双方互派“职工”交流学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再次,学校和战略合作型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双方互派核心成员交流学习,增进合作,学校选派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到企业任车间主任助理,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选派车间主任、人力资源经理、技术能手到学校参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

  (3)企业行为规范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对企业行为规范文化的认识既有片面性又缺乏深刻性,因此企业行为规范应当贯穿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构建上,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要求,将企业文化要求,体现在课程当中;在教学模式上,要推行“咨询、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评价上,要考虑加入企业评价的因素,通过用工企业评价、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企业方面的评价融入在教学评价中,在实训教学中,要创造一种贴切于企业真实的生产或服务环境,要使用相当于企业的生产设备,在一种接近于企业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利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培养,在实训场地管理上,推行“6S”管理要求和目视看板管理,打造一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实训现场。在实训教学的管理方面,严格按照企业两班倒的时间安排进行教学,严格考勤纪律,严格特种作业纪律,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等。在班级管理中尝试用企业化的班级管理方法,减少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感。

  5.2.2.5 课程文化融入是载体

  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需要课程来实现,技工院校在课程建设中要融入企业文化,以此现实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课程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课程文化建设原则

  A.体现开放性。由于技工院校专业课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学生毕业后所任职单位的职业文化,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文化有很大的开放性。一是专业课程文化内容,要包含职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二是专业课程文化建设过程,要尽量依靠学校校园文化的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职业文化。

  B.体现职业性。一是要依据实际职业岗位的客观需要,专业设置要有职业适应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有职业针对性。二是职业选定性,为增强技工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前对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他们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素养。

  (2)课程文化具体建设思路

  A.校企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成立由课程专家、双师型教师、企业专家等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负责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立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的制度和规范。从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机制上保障企业文化要素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来。

  B.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来讲,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上,要充分调研企业需求,将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充分考虑,将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入到课程的素质目标中,具体融入企业精神团结协作、质量至上、顾客至上、规范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等企业核心精神文化要素。在课程内容上,凸显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把蕴含在工作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这是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定位,要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确保课程专家、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确保岗位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科学合理,深入对接企业岗位群工作实际,将企业文化当中的物质文化要素融入到实训设施设备和基础建设上,用企业实际生产的设备、工具,建设学校实训车间,用企业对生产典型产品的环境要求,去建设学校实训实习环境,创造一个接近于企业实际的学校实训车间,让学生在学校实训车间就能体验、能使用相当于企业的设备、工具,就能在接近企业生产车间的学校实训车间训练技能;在课程实施上,体现工作情境与学习情境的同一性,推行“咨询、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价”完整的六部教学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可将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要素和行为文化要素融入其中,将企业现场管理、看板管理、精益管理等行为层面的管理要求融入到课程实施中,通过“6S”现场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通过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的训练,通过穿戴工作服帽、不迟到早退等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融入企业文化的行为文化要求,同时将企业制度文化中“刚性”的一面融入在课程实施中,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和学生就实训教学问题,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方法达成共识(李小双 2010),班长就是车间主任,小组长就是企业的班组长,对于生产产品(实习课题)比较好的小组,在看板管理上标明,反之,对于对于生产产品(实习课题)比较差的小组,也在看板管理上标明,对于迟到早退现象、不穿戴工作服帽、不按规章制度操作设别,一律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考核,通过这种模式缩短学生与企业要求的距离。在课程评价上,按照企业制度文化的要求,对学生学业效果进行考核,对学校办学效益进行评价。具体来讲,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具有发言权,到底符不符合企业要求,根据校企合作培养协议进行考核,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将企业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课程评价和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5.3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模式和评价方式

  5.3.1 校园文化与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模式

  5.3.1.1 天然融入式

  所谓“天然融入式”是指技工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以学校的意志为转移,企业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融入模式大多集中在企办技工院校。由于学校性质是企业办学,所以企业文化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学校各个角落。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天然融入式的运行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企办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处处彰显企业文化的特点,闪耀着企业文化的光芒,师生长期处在校企相融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对于企业的要求了解较深,对于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理解深刻,开展校企合作较为便利,校企合作开展的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缺点在于,企办技工院校的上级主管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的任何行政命令和要求,技工院校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由于技工院校不同于企业,组织性质的不同,如果企办技工院校对于集团公司的任何行政命令不和学校的实际相结合,盲目地执行,长此以往,技工院校将彻底被“企业化”,丧失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因此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融入虽然是“天然融入”的,但是技工院校还必须将企业文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以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为判断准则,科学合理融入企业文化,不能任由企业文化流入校园,导致学校完全“企业化”。

  5.3.1.2 政策引导式

  所谓“政策引导式”是指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以此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010 年 5 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从政策上要求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融入企业文化,特别是 2014 年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给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对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适当减少税收的政策,给长期困扰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难、没有深度等不良症状一剂良药,技工院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进行产教融合,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北美的 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 TAFE 和英国的 BTE 现代四大职教模式(邓泽民和张扬群 2011),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途径与方法。对于技工院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参考价值。

  5.3.1.3 主动构建式

  所谓“主动建构式”,是指技工院校积极主动,根据国家政策,学校实际,积极主动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发展校办产业,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融入,一方面选择哪些与学校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引入学校,即引企入校,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进行,以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1)发展校办产业,融入企业文化

  西安技师学院在校内创办企业实体,做为学院的生产实训中心开展产教结合教学等,形成了“企中建校、校中办企” 的办学格局,构建了“生产任务进教室”、“学生进车间”、“过渡性生产车间”等模式。

  学生进车间模式 :是根据专业实践内容与产教实训中心的生产安排,有计划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定期到生产车间进行生产教学活动,产教实训中心负责安排现场指导教师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开展的专业工种及实训内容有高压电器专业的高压电器装配、模具专业的机械装配、焊接专业的焊接生产等。

  校办产业是学校根据自身资源创办的实体经济单位,校办产业的经营者源于学校教师,经营管理者对于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有着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学校与校办产业血浓于水的情谊,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做到企业生产产品进入相关专业实训课题,在企业文化的融入方面,学校和企业都积极主动,是较好的校企文化融入模式。

  生产任务进教室模式:该模式下教学进度按课程标准中规定进行,将机械加工零部件或维修服务等生产性工作任务穿插于相关专业工种的实训教学阶段,实现产教相融、工学结合。

  对于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工学结合,采取将适应课程大纲规定的技能训练目标的机械加工项目(由各系室专业教研室选择确定)穿插到常规教学训练中的方式开展。如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钳加工、电加工、焊接、高电装配等。对于一些维修、服务类专业工种(如电维、数维、机修、汽修、计算机、艺术师范等)的工学结合,通过承接技术服务项目穿插到教学常规训练中的方式开展。如由电气维修专业负责全院所有电气控制设备的保养、电气类故障的维修及供配电安装的业务,数控维修专业负责全院所有数控机床维修与保养业务,计算机专业负责全院计算机及相关数码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业务及一些信息系统平台的数据维护工作,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承接全院机电设备的机械部件的维修与保养业务等。

  生产任务进教室模式,实现了学生即员工、教师即师傅、教室即车间的“三合一”功能,身份的转化不知不觉,企业文化的要求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日常的实习实训教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校企文化融入模式,是主动建构式的最大优势,能够提升师生的职业能力。

  (2)引企入校,融入企业文化

  生产性过渡车间模式:西安技师学院采用“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的形式,根据专业布局,在校内通过引入能够承担校内生产实训教学任务的企业——西安豪成机械电器厂,建成“机械加工产教实训中心”,实行工学相融的一体化管理,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还承担生产教学任务。

  设立产教教研室,按生产要求建设过渡性生产车间,对实训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即分组到过渡性生产车间轮训的方式完成生产训练环节的教学任务。常规课题训练与生产训练同步进行,互不干涉,各自完成相关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与考核。产教教研室通过有计划(预投生产计划)承接生产实训中心生产任务来确保产教训练教学的正常进行。

  在产教阶段实现教学即生产,生产即教学,达到产教一体化。生产性过渡车间模式,是一种按照产品专业化的空间组织形式建设的车间生产教学模式,在这里,能够实现机加类产品的车、铣、钻、磨、数车铣、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的机加产品生产服务,学生按照轮训的方式进行训练。师资上既有一体化教师,由于企业的师傅亲身指导,在车间建设上,校企双方根据各自需求,实现深度合作,在教学管理上,按照企业的管理进行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质量、规范、竞争等职业素养,也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企业文化的融入,这种融入是一种切合学校和企业双方需求的文化融合,能够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5.3.2 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融入的评价方式

  为使技工院校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为使校企文化能够深入融入,更加灵活地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能使技工院校能办出特色,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评价,校企文化融入就难以保证。

  借鉴 ISO9000 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全程跟踪、动态循环的评价体系。基于 ISO9000族标准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建立目标明确、过程控制、评价科学、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评价监控体系,保证校企文化融入始终处于过程控制状态,形成校企文化融入持续改进机制。其操作和实施要点包括:

  5.3.2.1 以目标管理原则构建校企文化融入考核体系

  基于 ISO9000 族标准的评价体系,首先必须确定以“顾客”(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为关注焦点的管理方针及目标。校企文化融入监控目标是一个系统,由校企融入工作的总目标,各职能部门的分目标,每位教职员工、每位学生的特定目标组成,并据此明确校企文化融入环节各相关部门和教职工的职责、权限,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接口,形成科学的校企文化融入考核体系。

  5.3.2.2 建立“三方审核型”过程监测与控制系统

  借鉴 ISO9000 族标准要求,通过审核和检查的手段,对校企文化融入进行有效控制。以学校为主导、多元主体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对校企文化融入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全过程实行三方检测和审核。第一方审核是学校内部审核,简称内审,可以和学校的质量内审结合起来,也可以借鉴质量审核的理念对校企文化融入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内部自己审核自己,然后根据审核结论,制定纠正和改进措施。第二方审核是邀请“顾客”(用工企业、学生家长等)审核技工院校校企文化融入工作,即从“顾客”的眼光审视校企文化融入工作。第三方审核是社会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查评审校企文化融入工作,确定校企文化融入这项系统工程是否符合能够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育,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校的持续改进。

  5.3.2.3 建立必要的反馈与改进体系

  反馈和改进是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估,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实施者,实施者针对已经进行的工作所做的改进工作计划,是提升和进步,是持续改进,技工院校校企文化融入工作,必须建立必要的反馈和改进体系,注重收集分析校企文化融入信息,科学检查和诊断,并评价持续改进,促进校企文化融入及其运行过程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改进,建立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具竞争能力的运行机制。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企业文化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校园文化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