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
5.1 明确学生社团的科学定位
5.1.1 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
近几年,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日新月异和 95 后大学生聚集方式的新变化,对于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而言,既要对学生社团的定义、定位、作用和重要性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理解,也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管理的复杂性,认真研究社团发展规律,把握特点和发展方向。
(1)全面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特征。学生社团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群众性组织,表现出自主性、松散性、广泛性等鲜明特征和独特的发展规律,而且作为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社团,类型、数量发展很快,参与人数多,积极性高,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综合素质以及纪律性等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较差一些,这些无形中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要对社团管理到位非常不容易。
(2)高度重视社会化倾向产生的影响。随着社团管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走出校园,进行社会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吸引社会资金,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社团快速发展。但是,企业通过活动赞助,无节制的商业植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项目资助的形式,隐形的思想意识渗透,都对社团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学校各级管理者高度警惕,也对社团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5.1.2 确立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高职院校党委、行政应转变观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把学生社团的发展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上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领导,在政策上做好有力扶持,在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逐步确立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教务部门把参加社团和开展社团活动纳入素质拓展计划中,实施学分制,和毕业证挂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推动社团蓬勃发展。
5.1.3 构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管理格局在具体管理中,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一是学院党政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结合高职学院发展改革的客观实际,制定学生社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二是团委应进一步明确管理、指导学生社团的重要职责,把管理和指导、服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社团健康规范的运行和发展;三是学校各相关部门应改变管理理念,积极主动参与社团的管理,加大对学生社团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各方面加强对社团发展建设的有力保障;四是社团联合会应积极发挥引导、协调、服务职能,充分保证社团的自主性、多样性、民主性和群众性,为社团开展高质量的活动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营造全院上下互动,各部门相互配合,各方形成合力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起党委坚强领导、学院行政大力支持、共青团具体指导、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的学生社团管理格局,最终形成科学的社团管理体系,为社团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5.2 健全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机制
5.2.1 建立长效的研究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迅猛发展,但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时间短,对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关注很少,对存在问题的理论研究也不够,很不系统,导致社团的发展建设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科学、规范、快速的发展,这就要把社团发展的理论研究放在工作首位(郑治国 2008)。
(1)成立研究机构。高职院校要在校级层面成立学生社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委,协调日常事务和运行。
(2)组建研究队伍。要成立专兼职结合的研究队伍,成员主要由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指导教师、团委干部等组成,也可吸收一部分学生社团骨干分子加入。
(3)划拨专项经费。学院可按照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拨付专项经费保证研究正常开展,也可设立学生社团研究发展基金,激励更多研究成果。
(4)明确研究内容。学生社团发展研究中心要把学生社团发展中出要深入研究学生社团发展规律,总结发展对策,为学生社团提供理论指导。在研究内容上,既要对高职院校社团的类型、功能、特点和发展规律,人员组成和特点,存在问题和原因,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还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 95 后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对社团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
(5)确定研究形式。在形式上,要设立学生社团研究创新项目,面向全院征集学生社团研究课题,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其次,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从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发展进行全面了解,整体把握,总结出进一步促进社团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经验,真正做到实践操作性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有效地指导社团的建设。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基础上,就形成了每年一次座谈会,一份调查问卷,一份调研报告,一篇研究论文,一个发展论坛的社团“五个一”研究体系。
团委牵头策划,社团联合会组织实施,社团成员、指导老师和管理干部广泛参与。通过座谈会听取社团负责人、会员和指导老师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社团发展状况。通过调查问卷和调研报告能够系统掌握更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社团的要求。通过撰写论文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社团的发展对策。举办论坛则可以使每个社团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5.2.2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很快,类型日益丰富,数量也不断增加,给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带来管理难度。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每一个社团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并实行竞争淘汰制,监督和制约社团健康、规范的发展,促使社团负责人以更加负责的态度,规范、公平、科学的管理社团。
5.2.2.1 评价原则
(1)系统评价原则。要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就要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建设状况进行系统评价,评价体系要涵盖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
(2)动态评价原则。学生社团的发展建设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设计评价体系时,要建立动态评价体系,设置分阶段评价指标,加强日常的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督促、推动工作的目的。
(3)量化评价原则。把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进行全面准确的分解和量化,既保证在评价社团时便于操作,也能够方便于结果的统计和对比分析。尤其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能够直观认识和客观评价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有助于推动工作。(沈燕青 2008)
5.2.2.2 评价方式为了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在评价体系中要把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两项指标作为社团评价的的主要内容,考核的方式以年度考核为主,把自评和主客体评价结合起来,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打分表、对比分析等,采取上级党团组织考核、社团之间互评以及在会员和在校学生中测评结合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活动情况,以点带面,促进社团全面发展。
5.2.2.3 操作要求
(1)坚持四个结合: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为避免考核过于形式化和指标化,要根据“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做到四个结合:一要坚持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二要坚持量化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三要坚持全面评估和重点考察相结合;四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并要兼顾体系的完整性、客观性和导向性。
(2)坚持分类设计的原则。要尊重社团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团分类设计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社团制定不同的考核量化指标,把共性的指标和个性指标结合起来,使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合理,操作性强。切不可套用简单的行政评议方式评定社团,也不可走过场,一刀切,扼制了社团发展活力,挫伤社团干部工作积极性。
(3)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包括对社团本身、指导老师、社团干部和社团会员等几个方面的评价,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能完整的评价社团的发展状况,而且要做到指标单列,标准明确,综合评价(左泽文 2005)。通过考核,增强社团发展的动力,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社团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和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加关心和指导社团发展。同时应将社团的评价体系和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相结合,做到原则统一,操作办法统一,使考核评价政策实现其功能,真正达到激励社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团健康规范发展的目的。
(4)把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结合起来,建立“奖优罚劣,末位淘汰”制度。对于社团干部不积极,社团指导老师不认真,社团活动不开展,管理混乱,发展缓慢,会员意见比较大,评定不合格的社团,要形成预警、限期整改、合并或取缔的完整评价体系,实时跟踪,动态管理。对于管理规范,活动发展好,影响大,评定优异的社团,要根据考核等级,实施“星级社团评定制”,并一定要对社团本身、指导老师、社团干部和社团会员分别给予不同形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才能达到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团健康发展、打造社团品牌和精品活动的考核激励目的。
5.2.3 建立实效的激励机制建立了科学完备的社团评价机制后,对考核结果的处理,若没有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进行奖惩,评价机制也就失去了意义。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依托,在对社团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激励,会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5.2.3.1 激励机制的原则
(1)目标关联原则。社团的组织目标和会员的需要是激励目标设置的前提,在激励机制中要得到充分体现。
(2)物质激励和神激励结合原则。要把有形的物质激励手段和无形精神激励手段结合起来,以无形激励手段为主。
(3)奖优罚劣原则。激励制度要奖罚分明,必须做到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对优秀社团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对不合格社团则要淘汰或取缔,起到先进典型的引导、带动作用。
(4)公平合理原则。指激励制度的设计和相关措施要适度而公平。
(5)直观和公开原则。指激励的目的和方法要明确、直观和公开。
5.2.3.2 激励对象
(1)社团:实施星级社团评定制度,设定一星至五星社团评定标准,进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明确社团的发展建设目标,增强社团的危机感,并按照星级确定奖励标准。
(2)社团干部和会员:制定优秀社团干部和优秀会员评选办法,按照比例评出结果,实施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3)指导教师:通过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评选制度,实施多个层次的激励。
5.2.3.3 处理好三个关系
(1)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要在评价机制的基础上,结合考核评价结果,制定科学系统的激励制度。激励机制应该是评价机制的配套制度,两者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评价激励机制。对评出来的星级社团、优秀社团干部和优秀指导老师,要通过合理适当的激励措施才能真正发挥评价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措施既要体现公平合理,也要拉开层次,奖罚分明。在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激励制度规范操作,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激励措施要适当.
(2)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激励措施要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按需设计,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定期给予奖金激励、学分激励、表彰激励等(王晖 2007),才能强化激励效果,收到实效。对社团成员要采取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结合的方式,评选优秀会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并和素质学分挂钩,以提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社团骨干和负责人,则要进行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和工作激励,通过通报表扬、颁发证书、利用校园媒介公开宣传和提拔晋升职务,甚至推荐入党等方式,达到激发工作动力的目的;而对于优秀社团指导老师,要计算工作量、颁发荣誉证书,并纳入职称、职务、评奖等体系中,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3)将学生社团的激励机制与学校的评优机制相结合。学生社团的激励机制要和学校的有关评优机制相统一,符合学校总体要求。在具体操作时,和奖学金评选、贫困资助的认定、推优入党等工作相结合,把奖励措施提升到学校层面,提高激励效果,从而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推动工作上层次,提升工作成就感。
5.3 完善社团发展工作保障
5.3.1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大多高职院校目前主要是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具体管理的社团管理模式,要保证对社团的有效管理,就应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
5.3.1.1 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领导职责首先,要将学生社团管理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通盘考虑,全面规划,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保证社团发展所需的资金、场地等条件。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具体的管理办法,通过考核激励措施,监督制约,加强管理。再次,加强理论研究,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专题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走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5.3.1.2 团委要加强对社团的工作指导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做好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团委应指定专人负责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保证管理到位,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做好社团的服务和管理。其次,社团的成立、考核,社团活动的开展等管理流程,都要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再次是按照有关制度,严格监督社团的运行,认真审核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社团的正确发展方向。第四,通过及时协调和沟通,保证学校各部门包括教务、财务、科研和后勤部门对社团工作的支持。
5.3.1.3 社团联合会应该发挥好管理职能作为社团的直接管理机构,社团联合会应充分发挥好管理、服务、协调职能。社联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内外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对社团日常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严格规定,增强规范性。通过会议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社团的发展动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收集,对社团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为社团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5.3.2 提供完善的物质保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基础条件落后,资金短缺,和社团的迅猛发展发展不相适应,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学生社团高层次、高水平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资金来源,提供必须的物质保障,是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任务。
5.3.2.1 保证必要的活动经费对于社团而言,既要积极主动争取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立能力和生存手段,寻求发展途径,逐步形成以学校投入为基础,收取会费和吸纳社会捐赠、赞助等形式为补充的经费保障格局(陈正芹 2006)。同时为了保证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团委和社团联合会应制定相关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活动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规范经费申请使用的程序,开展活动前,对资金预算严加审批,活动后要对资金使用情况严格审核。在经费的具体管理上,实施“三化”管理模式。
(1)项目化管理。学校每年要根据相关政策,按照一定比例,拨付专项经费保证社团的正常发展。但在经费的具体管理上,要进行统筹规划,宏观协调,严格审核,各社团要按照项目制进行活动申报,社团联合会对活动项目和经费预算审批后才能开展。
(2)社会化引导。团委要积极引导社团不断创新观念,多方筹措,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鼓励学生社团通过自身影响力和宣传平台等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金作为发展经费。
(3)重点化支持。由于学生社团数量多,学校能提供的经费有限,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应该统筹规划,制定“社团扶持计划”,分层实施,逐步推进,根据各个社团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经费支持。
5.3.2.2 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社团发展,一方面积极为社团提供必备的活动场所、设备等物质保障和工作条件,或者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合理调配,积极为学生社团提供支持。比如针对学术科技型社团,就可以结合专业,提供现有的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供社团使用;体育健身类社团也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体育场馆和器材开展活动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制定社团扶持计划,分批、逐步给所有在册的社团提供支持,或对于某一个社团先提供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具和设备,然后再分步骤给予相应的的支持。
5.3.3 加大社团干部队伍培养
社团干部和骨干力量是社团组织的核心,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影响着社团成员和社团工作。因此,加大对社团干部队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会大大促进社团工作和活动上层次,上水平。
5.3.3.1 建立严格的选拔、考核机制一方面,任命和选拔社团负责人,要从工作表现、思想品德、群众基础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社团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杂家,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对外部变化和挑战的感知力,同时社团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表达能力和个人影响力,能够良好地处理社团间、社团成员间的关系(赵飞燕 2006)。作为社团干部应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健全对社团干部的考核制度,根据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社团干部社团干部的业绩与能力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估考核。
5.3.3.2 建立社团骨干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要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保证收到实效。采取短期班和专题班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结合的方式,对社团干部进行政治理论、业务能力和工作项目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还可以和“青马工程”结合起来,举办社团骨干培训班,通过理论教学、社会观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系统学习,综合评价,着力培养一支品德优良、作风正派、政治素养高、办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业务素质过硬的社团干部队伍。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凝聚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5.3.3.3 增加社团干部之间的交流学校团委要拓宽工作视野,通过论坛、交流会等形式搭建各种平台,创造社团交流学习的机会,推动社团内部和社团之间的交流,并与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联系,加强与外校优秀社团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社团干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3.4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素质高、专业技术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是社团高水平、高层次、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5.3.4.1 完善指导教师激励制学校要提供政策保障,按照“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制定教师参与社团指导的制度和要求,落实相关激励措施,把职称、工作量、评优等教师关心的指标纳入激励措施里,充分调动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3.4.2 严格指导教师准入制团委建立指导教师选拔聘用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要从思想觉悟、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在选聘时面向全院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公开选拔,认真筛选,严格把关,使每个社团都能配备优秀的老师。
5.3.4.3 制定指导教师培养计划通过系统规划,院团委要积极采取措施,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的方式,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社团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让指导教师及时了解社团发展特征和学生思想动态。同时鼓励指导教师结合其他业务学习,加强专业技术水平的学习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和指导效果。
5.3.5 搭建社团交流学习平台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社团工作层次和水平,提升社团干部自身工作能力及社团活动品牌特色,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学习先进做法和成熟经验。因此,学校团委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社团与各方的交流学习平台。
5.3.5.1 强化校内交流效果校内交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团内部的交流,主要包括社团成员、社团干部、指导老师之间各个层面、各种方式的交流。二是社团的外部交流,主要包括社团、社联、团委、其他学生组织等之间的交流。通过座谈会、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和发展论坛等形式,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使交流学习制度化,常规化。
5.3.5.2 拓展校外交流空间校外交流则可分为校际之间的社团交流和社团与社会组织或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一方面实现各类社团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社团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创造了有效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实现共同提高。
5.4 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5.4.1 完善社团内部管理制度
在制度建设中,要立足实际,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注意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借鉴国内外优秀社团先进的经验,并结合社团自身发展状况和特点,建立科学规范、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5.4.1.1 制定学生社团代表大会制度根据相关规定,只要是学校在相关部门正式注册的社团,都是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正式会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社联要建立社团代表大会制,并规范运行,定期召开学生社团代表大会,对事关社团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商议和决策,实现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给所有会员提供了民主参与社团管理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自主参与意识。
5.4.1.2 完善社团审批、考核制度学生社团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社团发展不理想,甚至解散的情况。这就要求社团联合会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团审批制度和考核制度,对新成立的社团按照审批制度的规定,严格把关。一方面,认真审核章程、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对社团是否能成立作出评估。另一方面还要审核社团是否确定能力强的负责人和专业的指导老师、稳定的挂靠单位等。并设立试用期,对社团日常管理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合格后才准予正式成立,这样就一定程度的杜绝了社团发展出现三分钟热度,有始无终现象。同时配套制定社团考核制度和年度注册制度,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对于管理混乱、发展不理想的社团,采取预警、整改、取缔等措施,推迟或不予注册。
5.4.1.3 严格财务监督制度社团要制定详细的财务制度,保证活动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运行良好。财务制度要对经费的来原渠道、使用范围、使用标准、申请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有些社团存在违规使用经费的现象和有些干部私吞经费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社团要设专人对活动经费进行管理,做到账目清楚,使用规范,管理精细。社联要对社团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年度审核,保证财务状况运行良好。
5.4.1.4 完善会员管理制度要把社团会员的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作为重点首先要完善。社团应该结合宗旨和类型特点,设定明确的条件和标准,比如对专业、特长、身体条件、学习成绩等,提出明确要求,并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吸引真正有能力、有兴趣参加社团,保证会员的素质符合社团宗旨,为社团健康发展,提高活动层次打下基础。其次,要完善会员日常管理条例和行为准则,对会员的职责、任务、纪律、行为规范等提出要求,加强约束,并做好日常管理和考核,规范会员的组织纪律性,及时处理,公开通报,多次无故不参加社团活动的,视为自动退团。
5.4.2 构建特色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是社团特色的反映,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有利于实现社团宗旨和活动目标(陈幼林 2008)。目前,各个社团都比较注重发展会员人数,争取活动经费,扩大活动规模,也经常把社团凝聚力不够,会员流失严重归结为活动经费和场所不够等外在物质条件上,往往忽视或没有意识到社团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也不注重社团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因此,要想不断提高社团凝聚力,提升社团形象,减少会员流失,还应注重社团特色文化建设。
5.4.2.1 把握正确方向引导社团文化学生社团的各级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都应认识到社团文化的重要性,要加强对社团活动目标、宗旨、内容的正向引导,通过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先进方向。社团自身要通过设计特色的社团标志,提炼社团理念和精神,建立科学规范、与时俱进、可操作性强章程和制度等,展现社团的组织文化与核心理念。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同时,也要寓教于乐,发挥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用积极向上的的社团精神和先进文化培育社团文化,不断地增强社团的长久的生命力。
5.4.2.2 加强社团内涵建设凝练社团文化要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就一定要加强社团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寓教于乐的隐性教育功能,使会员参与社团活动后,能收获很强的自我成就感和个人价值实现后的满足感(李玉杰 2005)。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凝聚点,增强活动感召力和吸引力,促使社团成员通过思想交流、观点碰撞、情感沟通,激发情感共鸣,满足各自的心理诉求,增强社团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因此,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中要结合政治理论型、学术科技型、志愿服务型等各类社团的特点和优势,挖掘内涵,形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特点的优秀精神文化,并打造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品牌文化。
5.4.2.3 围绕独特的校园文化构建社团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都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类型,经过认真策划和精心培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了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社团负责人构建特色的社团文化,就要立足社团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紧紧依托学校发展背景,围绕独特的校园文化,并结合时代精神、时尚文化、95 后大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等因素,认真总结提炼,策划和设计出体现社团特色和内涵的形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社团文化。
5.4.2.4 利用特色活动培育社团文化稳固、优秀的社团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通过健康向上、高层次、高品位的社团活动培育积淀。不同类型的社团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培育和打造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独特社团文化,让社团成员思想得到启迪、精神受到感染、知识有所收获、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理论学习型社团要结合时事热点,通过交流研讨、读书分享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学术科技类社团要依托专业优势,借助教研室和专业教师的力量,结合技能大赛、科技创新项目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专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专业技能。
5.4.3 实施社团品牌战略
当前,高职院校社团在数量上发展较快,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在质量上却不尽人意,社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团活动存在层次相对较低,特色不鲜明,影响力较小等问题,最终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会员流失严重,社团运行不佳。同时学生社团是学生的自发组织,会员流动性大,具有松散性的特点,学生最初选择加入社团,是因为兴趣爱好的驱动,如果在社团内学不到东西,没有收获,就会很快失去兴趣,退出这个社团。这就需要在社团发展建设中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社团和社团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打造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凝聚力强的品牌社团,可以有效发挥其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5.4.3.1 树立品牌意识要打造品牌社团和社团品牌,就要树立社团品牌意识,并积极采取措施,重点扶持影响力大,有发展前景的学生社团;社团自身既要在提高社团管理水平和活动层次上下功夫,逐步培育和创建品牌,也要集中力量进行顶层策划和设计,要结合社团专业学科特点,深入剖析社团的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社团内涵,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和功能,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5.4.3.2 培育品牌活动品牌社团要有社团品牌,也就是要打造高水平的品牌活动来支撑品牌社团,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学生社团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挖掘活动内涵、提升活动层次、扩大影响范围,培育打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品牌活动。通过开展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等活动,把社团的特色活动转化成自身的品牌,形成“一团一品”。同时,一个品牌的创建需要漫长的培育过程,社团活动要按届次长期连续开展,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5.4.3.3 实现品牌效应通过社团品牌的培育和树立,可以凸显社团的发展特色和定位,是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一个活动在初具规模和影响力后,也要懂得包装宣传和品牌的营销,对已有的活动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要做好品牌维护,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社团和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而形成可借鉴的建设经验、发展模式和品牌带动机制,从整体上推动学生社团水平的提高与快速发展。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