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职教育以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特点,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中,学生社团以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有的重要作用。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队伍越来越壮大,类型越来越多,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各类社团的比例高达 60%左右(教高 8 号 2010),积极作用日益显现。教育部和团中央也非常重视学生社团工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 5 号 2005)对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工作,促进学生社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起步较晚,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很少,现有的关于学生社团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社团,而且也都是一般性的研究,缺乏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系统、整体的社团发展实践研究。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促进学生社团科学、规范、持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全面掌握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类型、特点、作用和存在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健全社团发展建设的相关机制,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建设水平,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理论研究,为其他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借鉴。
1.1.2 研究的意义
1.1.2.1 理论意义选择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作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对社团发展提出有效对策和实现路径,丰富了学生社团研究理论,对构建系统、全面、科学的学生社团发展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有助于在整体上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深度研究,及时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动态信息,并对其在成长壮大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注、研究和引导,对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科学、健康发展,完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总体格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有益于带动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研究。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社团类型、活动丰富多样,参与人数众多,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管理不规范、有些社团活动层次不高等。因此,研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起到以点带面、推此及彼的积极作用。(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能够准确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通过兴趣凝聚学生,通过活动吸引学生的优势,将有意义和有意思有效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2 理论依据
1.2.1 组织行为学理论
史蒂芬·P·罗宾斯(2001)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在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结构行为的规范和规律性,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组织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它的要素有: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也就是说,在一个群体组织中,存在被组织成员共同认可,普遍接受的群体规范或行为准则。而这种行为准则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对群体中的个体成员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对群体及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有控制和引导的能力,把个体的无序行为转化为群体的有序行为。通过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从学校、社团、会员等方面着手,有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会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创造性,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1.2.2 学生发展学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起源于20世纪 20年代的美国大学,阐释了大学生怎样通过个人努力,发展成为具备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的复杂过程。学生发展理论总结和升华了学生教育活动的经验,对学生事务性工作和学生个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理论的介入,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发展理论,也对高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领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具体行为的发展、伦理和道德的发展、认知和情感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学生发展理论为社团的管理和社团成员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为管理部门从各个方面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提供重要依据。
1.2.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理、思想道德、心理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全面发展和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学校教育目标,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需要。依照学生兴趣自愿组建的学生社团,以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述
从检索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国外的学生社团发展较早,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比较丰富,他们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理论研究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3.1.1 关于学生社团发展历史的研究最早的现代大学生社团的形成是在西方国家。英国的剑桥大学在 1815 年最早成立了剑桥大学联合会(Union Society),牛津大学也于 1826 年成立了牛津协会(UnionSociety)。这些社团具有很强的行会特征,以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为宗旨。在美国,18 世纪后半期的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学生文学社团(1iteraryocieties),但到 19 世纪后期才逐步得到美国高校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励。20 世纪以来,美国高校强调培养“完整学生” 的指导思想,大力支持学生课余活动(阿特巴赫 1972),作为学生课余活动主要载体的各类学生社团,则逐步发展为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社团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文学而开始转向研究社会问题。
1.3.1.2 关于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和特点的研究国外的学生社团一般都机构健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比如美国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法规制度。大学对学生创办社团和开展活动提出了非常详细的原则:包括社团活动必须服从学校整体规划,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各种规章制度一致,不得损害学校形象、侵犯他人的权益和公共利益,要做到管理规范,职责清楚,保证管理、账目公开等。二是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在美国,每个大学都会成立如学生工作办公室等专门的机构对学生事务和社团活动进行管理,有些大学管理机构不太一样,但职责都相同。同时各个高校也要求社团成立自己的学生活动办公室,并在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监督指导下,选出学生活动办公室的负责人。学生活动办公室接受学生工作办公室的领导,负责社团的日常事务,实施组织每一个学生活动。(阿尔温?托夫勒 1984)国外学生社团的管理一般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比较自由。学生加入或退出社团,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生在社团里,享有很大的权利,社团负责人和领导机构的产生也都需要经过社团成员选举产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内容、主题、形式、举办时间等都由社团成员讨论来决定。社团经费比较充足,来源有多个渠道,一般情况下,社团经费的大部分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拨款;其次,有社会和校友的资助、募捐和广告收入、有偿服务盈利所得和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也为社团提供了充裕的资金。
1.3.1.3 国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西方高校学生社团结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美国模式,学校既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依法严格管理社团,又实行民主制,强调学生自主管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活动形式和时间;二是英国模式,在英国只要法律允许,任何大学的学生都有权利成立社团,但学校的审批和管理很严格,社团的章程必须经过学生代表委员会仔细审核批准后,学生社团才能正常运行,并能获得校方一定的经费支持(阿米?古特曼 2006);三是德国模式,德国的学生社团突出对学生智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社团成立时,学校要经过严格审批程序,强调学生加入社团最主要的是要能深入理解社团的学术理念,并能充分融入社团活动灵活运用,达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
通过以上对国外高校学生社团分析和研究,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由于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社团的属性、功能定位我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我们有鉴别的吸收好的经验和做法。
1.3.2 国内研究概述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一定借鉴价值。但很多研究纵深度不够,理论性、系统性不足,层次较低,缺乏创新性,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3.2.1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与作用的研究很多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和作用做了详细阐述。郭建东(2008)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应从实现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体三个层面和谐发展的角度进行功能定位;戚音(2005)在论文中指出: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高职院校活跃校园文化、拓展综合素质、体现职业特色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李萌(2011)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能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的提升;欧阳祥娥(2008)在论文中认为:高职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载体;张弘和白金一(2010)在论文中指出,在网络技术环境下,把握互联网的规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努力建设学习型社团,才能最大效能的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1.3.2.2 关于学生社团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很多研究认为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郭永邦(2009)认为,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应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现培养专业技能、引导良好学风、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马波、徐子华(2008)在论文中认为:重视学生社团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深化高职素质教育;沈春英(2005)在论文中提出: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就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并从根本上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周澜(2009)在他的论文中指出,技能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应该充分调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大力扶持技能性社团围绕专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线,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建设。
1.3.2.3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张永民(2011)提出对社团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并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项目化管理要通过明确宗旨、加强指导、完善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措施来加强;郑治国(2008)在论文中以社团成员的视角,结合社团建设满意度测评表,从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针对性地找出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曹珍(2013)在论文中分析了“四化两型”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加强时势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社团更好发展;黄亚惠(2009)在论文中提出通过目标管理法的全新视角,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1.3.2.4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郑建新(2011)从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高职院校社团管理现状,并提出要发挥骨干作用、完善社团管理机制等四个对策;付中联(2005)在其研究论文中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黄芳和王宇(2009)在论文中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示范院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并从示范院校建设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从以上关于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社团建设起步早,发展时间长,社团建设的基础理论、法规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都比较完善,有关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非常丰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优秀经验。而国内对大学生社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对社团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研究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是一般性的泛泛研究,缺少深入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实证研究寥寥无几。学生社团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的实践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关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个性特征、发展规律、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管理机制、发展模式及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实际的对策等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加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在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查阅的基础上,选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团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团指导教师、社团联合会干部、社团负责人及一般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较为详细的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总结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梳理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社团自身、学生三个方面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探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学生社团的管理经验,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管理模式、学生素质等特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1.4.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分析大量有关学生社团的文献资料,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研究现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寻找该研究的突破点。
(2)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针对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数据调查研究。以明确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从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社团内部的管理两个角度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社团的作用,内外部管理状况、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3)个案访谈法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学生社团负责人、会员及社团指导教师分别进行访谈,从不同的角度拓展研究思路,深入了解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并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模式和办学优势资源,提出学生社团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目前,学界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视角,较为全面的进行研究探索,建立了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一定程度弥补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