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现状分析
3.1.1 留守、非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现状比较==以非留守儿童为对照,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近一年来所经历的生活事件。【1】
由表 3-1 可知,留守儿童所经历的生活事件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在丧失及其他因子上差异显着;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间的差异极其显着。
3.1.2 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分别以性别、是否独生及年级为自变量,进行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差异分析,结果如下:
a.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差异分析由表 3-2 可知,留守儿童男生与女生在生活事件总分上无显着差异,但在受惩罚、其他两个因子上,留守男生得分显着高于留守女生。【2】
b.独生与非独生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差异分析以独生与否为自变量,进行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独生、非独生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上无显着差异。
c.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差异分析【3】
由表 3-3 可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其他及生活事件总分上存在显着差异。事后检验表明,人际关系因子上,八、九年级留守儿童的得分显着高于七年级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因子上,九年级留守儿童得分显着高于七、八年级留守儿童;在其他因子及生活事件总分上,八、九年级留守儿童的得分显着高于七年级留守儿童。
3.1.3 不同留守状况的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差异分析
以父母外出情况为自变量,进行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如下:【4】
由表 3-4 可知,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及生活事件总分上得分显着低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3.2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
3.2.1 留守、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比较==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状况。【5】
由表 3-5 可知,留守、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除在家庭支持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其他维度及心理弹性总体状况均不存在显着差异。
3.2.2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a.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差异分析【6】
由表 3-6 可知,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两因子上存现显着的性别差异;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弹性状况不存现性别差异。
b.独生、非独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状况的差异分析【7】
由表 3-7 可知,独生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两维度上显着低于非独生留守儿童的得分,二者在其他维度及心理弹性总体状况上无显着差异。
c.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差异分析由表 3-8 可知,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积极认知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事后检验显示,七年级留守儿童的积极认知得分显着低于九年级留守儿童。【8】
3.2.3 不同留守状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差异分析
a.不同父母外出情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差异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单亲外出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二者在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着差异。
b.不同亲子联系频率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差异分析【9】
由表 3-9 可知,不同亲子联系频率的留守儿童在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及心理弹性总体状况上存在显着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在目标专注因子上,三天内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得分显着高于一个月及以上才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协助因子上,三天内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得分显着高于其他三种情况的留守儿童,而一个月及以上才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得分显着低于其他三种情况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总分上,三天内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的得分显着高于其他三种情况的留守儿童。c.不同亲子团聚频率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差异分析【10】
由表 3-10 可知,不同亲子团聚频率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协助因子与心理弹性总体状况上存在显着差异。事后检验表明,三个月内与父母团聚一次的留守儿童,其人际协助、心理弹性得分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情况的留守儿童。
3.3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3.3.1 留守、非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留守、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 3-11 可知,生活满意度方面,留守、非留守儿童在家庭、学业、自由、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情感体验方面,二者在负性情感上差异显着,在正性情感体验上无显着差异;二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差异显着。【11】
3.3.2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a.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性别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总体的主观幸福感无性别差异。
b.独生、非独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对独生、非独生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独生、非独生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主观幸福感无显着差异。
c.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比较由表 3-12 可知,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总体的主观幸福感均无显着的年级差异;但留守儿童在家庭、学业及环境满意度上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显示,家庭满意度方面,七年级留守儿童得分显着高于九年级留守儿童;学业满意度方面,九年级留守儿童得分显着低于七、八年级留守儿童;环境满意度方面,环境满意度方面,九年级留守儿童得分显着低于七、八年级留守儿童。
3.3.3 不同留守状况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a.不同父母外出情况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由表 3-13 可知,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学业、自由、环境及总体生活满意度上得分显着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b.不同亲子联系频率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由表 3-14 可知,不同亲子联系频率的留守儿童,其生活满意度、负性情感及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着差异;生活满意度方面,不同亲子联系频率的留守儿童,其家庭、自由满意度存在显着差异。
事后检验表明,三天内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其家庭、自由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得分显着高于两周或一个月及以上才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更少的负性情感。
c.不同亲子团聚频率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由表 3-15 可知,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其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及环境满意度状况也不同;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着差异。事后检验表明,一年及以上与父母团聚一次的留守儿童,其友谊、家庭、学业满意度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显着低于另外两种与父母团聚频率较高的留守儿童;自由满意度方面,三个月内与父母团聚一次的留守儿童,其自由满意度得分显着高于其他两种情况的留守儿童;环境满意度及总体生活满意度方面,三个月内与父母团聚一次的留守儿童得分显着高于一年及以上与父母团聚一次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频率不同,其正、负性情感无显着差异。
3.4 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3.4.1 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分析
a.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对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由表 3-16 可知,生活事件中的受惩罚、其他因子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及心理弹性总体状况呈显着负相关;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因子与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三个维度及心理弹性总体状况呈显着负相关;健康适应因子及生活事件总体状况,与除积极认知外的其他四个维度及心理弹性总体状况呈显着负相关。
b.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以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各因子为自变量,心理弹性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由 3-17 可知,生活事件各因子中,其他因子及健康适应因子能够显着地负向预测心理弹性,两因子可以解释心理弹性 10.7%的变异量。
3.4.2 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a.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对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由表 3-18 可知,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各维度、负性情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均显着相关,生活事件及除其他因子外的各因子,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着。b.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以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各因子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由表 3-19 可知,生活事件的其他因子、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其他因子、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其他因子对留守儿童正性情感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但只能解释其 0.7%的变异量,说明其预测作用非常小;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及其他因子对留守儿童的负性情感具有显着预测作用。
3.4.3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a.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 3-20 可知,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正性情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显着负相关。b.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以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维度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 3-21 可知,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家庭支持、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四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目标专注、家庭支持对正性情感具有显着地正性预测作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人际协助、积极认知及家庭支持对负性情感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3.4.4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以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所谓中介变量,是指当考虑自变量 X 对因变量 Y 的影响时,若 X 通过影响变量 M 来影响 Y,则称 M 为中介变量。中介变量通常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自变量水平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显着变化,即自变量 X 和因变量 Y 的相关系数或回归系数 c 显着;第二,中介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显着变化,即变量 M 和因变量 Y 的相关系数或回归系数 b 显着;第三,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中介变量的显着变化,即自变量 X 和变量 M 的相关系数或回归系数 a 显着;第四,当中介变量 M 引入回归方程后,自变量 X 与因变量 Y 的相关系数或回归系数显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就可以证明自变量是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产生影响。
由表 3-16、3-18、3-20 的结果可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三者两两相关,可以尝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中介变量示意图如下:本研究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以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心理弹性为中介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如下: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有大致三种模型适配度指标:①绝地适配统计量,包括卡方值( x2)、卡方自由度比( x2/df)、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良性适配度指数(GFI)、调整后良性适配度指数(AGFI)等;②增值适配度统计量,包括规准适配指数(NFI)、相对适配指数(RFI)、增值适配指数(IFI)、非规准适配指数(TLI)、比较适配指数(CFI);③简约适配统计量,包括简约调整后的规准适配指数(PNFI)、简约适配度指数(PGFI)等[100].在本模型中, x2/df 小于 5.0(较宽松指标),RMSEA 小于 0.08,GFI、AGFI 大于 0.90,NFI 接近 0.90,IFI、CFI 大于 0.90,PGFI 大于 0.50,说明该模型适配合理。
通过修正,该模型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两种方式,直接影响(c'=-0.21)和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a=-0.41),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b=0.84),由图 3-1可知,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为 c =-0. 41?0.84+(-0.21),其结果为 0.554,方向为负向作用;其中中介效应 ab 为 0.344,方向为负向,因此,中介效应占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总效应的 62.1%(0.344/0.554×100%)。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