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我国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新模式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6 共156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摘 要

  21 世纪是“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前者强调的是职业跨越性和流动性,后者强调的是终身性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出和发展无疑成为满足时代需求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意味,是复杂形势下的战略性选择。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地位和特点,发展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在当前形势下更为重要。

  研究使用测量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探讨了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水平现状及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现状,介绍、评价了国外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化培养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新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高职生各项职业核心技能的发展不均衡且彼此间均差异显着,其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沟通、团队协作、自我提高与自我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问题解决技能。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总分在性别、生源地、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诸多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间接说明职业核心技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2)通过调查研究所呈现的培养现状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反映了潜在的趋势并蕴含着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主要表现为相关政府部门在此方面缺乏有效统筹与合作,使职业核心技能的认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在其他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是教师和学生所期待的一种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是学生和教师普遍认可的提升职业核心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评价、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科研等方面均有所作为,但在各方面的实施深度和力度仍有不足。

  (3)信息化是国外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重要趋势和有效策略之一,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具有可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4)研究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宏观层面的多元主体联动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了中观层面的旨在充分体现灵活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双平台互动,全方位、分层次培养”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新模式。它以信息化虚拟平台与学校现实平台的互动为支撑,以自主选择为运作机制,以开发实践活动为重点任务,以渗透式学习为潜在动力,以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转变为基石。

  关键词:职业核心技能,高职生,教育现状,培养模式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述评
  1.3.3 国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 2 章 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水平现状
  
  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工具
  2.2.2 施测对象
  2.2.3 统计工具
  2.3 研究结果
  2.3.1 高职生各项职业核心技能间的水平差异
  2.3.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高职生职业核心技能水平的差异
  2.4 讨论
  
  第 3 章 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
  
  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思路
  3.2.2 研究对象
  3.2.3 研究工具
  3.2.4 统计工具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认识程度方面
  3.3.2 课程方面
  3.3.3 教学方面
  3.3.4 评价方式方面
  3.3.5 实践活动方面
  3.3.6 其他方面
  3.3.7 培养成效及满意度方面
  3.3.8 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瓶颈及未来发展建议
  3.4 讨论
  
  第 4 章 国外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化培养策略
  
  4.1 国外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化培养概述
  4.2 国外职业核心技能的信息化培养示例
  4.2.1 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 RonSUB 网络学习平台
  4.2.2 英国 KeySkills4U 电子学习平台
  4.3 讨论
  
  第 5 章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5.1 宏观层面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体系构架
  5.2 中观层面“双平台互动,全方位分层次培养”模式
  5.2.1 以“双平台互动”为支撑
  5.2.2 以自主选择为运作机制
  5.2.3 以开发实践活动为重点任务
  5.2.4 以渗透式学习为潜在动力
  5.2.5 以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转变为基石
  
  第 6 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