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价值取向的反思与抉择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2 共477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价值取向的反思与抉择

  一、对建国以来我国基教改革实验价值取向的总结

  (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逐渐统一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追求,可以看出,从建国 17 年以社会政治价值为主导,到"文革"时期社会政治价值达到巅峰,再到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社会经济价值,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基教改革实验彰显出对"人"自身价值的关注与追求,进而到 21 世纪初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领域出现了对人的生命高度关怀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从而把教育与人的自由、权利、尊严、需求、愿望、理想和幸福等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教育使人真正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完善,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自身的教育,逐渐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逐渐统一的状态体现出教育改革实验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富有生命活力的自主个体,要处处彰显人性,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通过教育能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使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而实现个体身心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次,此价值取向还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完善使他作为一个人,一位公民,一名社会成员,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实现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满足。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大部分改革实验,它们不仅寻求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而且也在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同时,满足当时国家、社会的需求,即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一种被利用的工具,一种被达到某种目的的必经之路,而是把人的视角与社会的视角加以统一,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在实现个体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国家的进步。实践证明,这种发展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值得我们去借鉴、思考。
  
  同时我们也应看清,这种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逐渐统一趋势才刚刚起步和发展,我们若想在基教改革实验领域真正实现在满足社会价值需要的前提下,确立"以人为本"的理想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但庆幸的是,经过几十年我国在基教改革实验领域的不断探索,基本上已经找到了对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统一不动摇,在改革实验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在进步中求创新,从而使教育既满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对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满足。

  (二)效率与公平价值取向的统筹兼顾

  纵观我国 60 多年来的基教改革实验,效率与公平始终是历次教改实验的主要价值取向,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1949 至 1966 年间,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满足当时社会建设和工农生产建设的需要,由此确立了注重效率的价值取向,但到"文革"时期,基教改革实验开始偏离此种价值取向,毛泽东为试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在此愿望之下竭力拉近教育与劳苦大众的距离,进而实现教育的"平等化"而采取极端的方式开展的改革实验最终使当时的基础教育陷入混乱不堪的状态。1978 至 1985 年开始由之前的混乱状态走入正轨,继而进行了一系列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注重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的改革实验,效率取向再次被确立起来。

  1986 至 2000 年的基教改革实验在坚持注重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关注公平,由此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们所开展的改革实验更加注重对公平精神的追求,使其再次倾向于公平。由此可看出,建国以来我国所开展的基教改革实验就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摇摆着不断前进。

  (三)从"双基"到核心素养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态度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建国初期,我国为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大量人才,为此在教改实验层面上,特别重视对"双基"的训练,以此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人才,满足当时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到"文革"时期,教育领域经历巨大创伤,学校教学秩序被严重打乱,为了实现政治的绝对化,此时开展的教改实验忽视对"双基"的传授,单纯追求教育的政治性目的,导致质量严重下降。为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纠正"文革" 期间的错误做法,1978 年我国的基教改革实验进入拨乱反正,为"双基"澄明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改实验的关注点也不仅局限于对"双基"的培养,同时开始关注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继而关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直到 90 年代,我国教改实验的目标转向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尤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 21 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只局限于知识、能力的提高,还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进而提高个人修养,使学生具有一种兼具爱国情怀和知识能力共同发展的高尚品格,因此,在课程领域,提出了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 的要求,并成为我国教改实验新时期内的一大亮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育改革论文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