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按现代系统论,环境是指系统边界以外所有因素的集合。任何民办高职院校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学校的战略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的进行。民办高职院校要以环境为依据,主动地适应环境,同时又要在了解、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环境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防范可能出现的威胁。
4.1 民办高职院校外部环境的 PEST 分析
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地位,必须居高临下,通观全局,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要求,从宏观层面上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整个国家乃至国际教育发展的动态、民办教育的走向,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制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PEST 分析是作为一个经典的分析宏观环境的工具,其理论核心在于从政治法律(P)、经济(E)、社会(S)和技术(T)四个方面把握一个组织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找出其中影响组织发展的、重大的、核心的和关键性的影响要素。
4.1.1 政治法律环境
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首先会受到来自国家政治法律环境的影响。
事实上,自民办高校这一社会力量办学形式诞生之后,政府就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引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早在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并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党的十四大以后,1993 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肯定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并将民办高等教育限定在高等职业教育等比较低端或边缘的领域;[16]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民办教育促进法》所做的诸多法律规定确实起到了规范民办高校办学、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法律的出台离建立完备的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还有很大的距离。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 33 条明文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然而,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尚不成熟,社会认可程度还不高,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享受待遇上仍然无法与公办高校的学生相提并论,这从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籍管理、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国家拨款对贫困生的资助、户口的隶属关系等方面可见一斑。
此外,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对民办教育公益性的规定与第五十一条关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在关于民办教育、民办学校性质的理解上是有矛盾的。2004 年 6 月 28 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通知》,规定从 2005 年起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这个规定虽有其合理成分,但对本来就处境尴尬的民办高校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为在民办高校中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教育文凭资格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是进行非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的,即使是在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教育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中,学历教育学生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
另一方面,政策环境趋紧,民办高校竞争压力加大。随着政府加大了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的持续上涨使民办学校的吸引力下降,并且进一步降低了教师对民办学校未来的预期,加上民办学校教师受到的身份歧视,导致民办学校教师稳定性下降,进而使民办学校办学成本上升。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我国民办高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到 2020 年整个教育总投入可能要达到近 6 万亿元,但是国家财政能够投入,公共财政能投入大概只有占到 4 万亿左右,这样有两万亿的缺口必须依靠扩大社会投入。因此改革教育投入渠道单一的体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教育投入的体制就十分必要了,否则解决不了中国教育经费紧缺的难题。
4.1.2 经济因素
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民办高职教育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能力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也处于重要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国民教育支付能力和选择能力的提升,这三个经济方面的变化正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在经济水平方面,202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将达到 3500 美元以上,随着国民财富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可用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支出逐渐增多,高等教育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将不断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这将对民办高等教育产生持久不衰的拉动力。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必然在客观上要求加大产业调整的力度,向以推进技术进步为中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转变。大量人员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为民办院校的发展拓宽了思路。
中国民办教育的投资办学者不富裕,他们多是依靠以学养学的滚动经营模式、走着低标准投入的发展道路。从我国教育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尽管我国的银行储蓄总额可观,但我们并不能据此就推断百姓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因为储蓄总额的 80%掌握在 20%的人手里,80%的普通百姓只占有 20%的储蓄份额。这就意味着,广大的普通百姓虽然对接受高等教育充满热情,但是对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由此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冒进。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者而言,要正确认识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树立必要的办学风险意识,尽可能避免盲目投资办学,尤其是杜绝某些投资者投机办学行为。
4.1.3 社会文化因素
教育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普通本科院校拥有优质教育品牌、国家财政支持、学历学位完整、师资力量雄厚等特点,重本科院校、轻高职院校的观念在家长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获得优质生源方面面临困难,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甚至遭遇生源短缺的重大挑战,据调查显示,2009 年民办高校招生因种种原因锐减四至五成。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民间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偏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有了 20 多年的发展,但其合法性问题仍然不时地困扰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方面,目前存在着五种不合时宜的论调。
第一是多余论,认为民办高校存在的必要性不大,是多余的,只要把公办学校办好就行了。第二是冲击论,公办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岗位都不好找,还办民办高校干什么?认为举办民办高校冲击了公办高校。第三是营利论,有的人只要一说民办高校,在感觉上就觉得它们是以办学之名行赚钱之实。第四是怀疑论,即对民办高校持不信任态度,对其办学能力表示怀疑。第五是过渡论,认为随着公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五论”的盛行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甚大。一方面,当“五论”盛行于政府行政部门,就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决策的制定和调整。
4.1.4 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直接影响高校内部管理,还同时与其他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给高校的发展带来影响。21 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我国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发展迅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并不断走向整体化、综合化、复杂化和精确化。
科学技术的这些变化引起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技术更新不仅导致低技术岗位的消亡,而且带来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引起对高职教育需求的增加,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如下的分析框架(见图 2),宏观外部环境中的四个因素都对民办高职院校产生着深刻影响,长期短期皆有,正面负面共存,但外部的宏观环境对民办高职院校往往产生间接地影响。从政治法律的角度看,党和国家是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国家政策对民办教育大力扶持,民办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政府而言,应该为民办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从经济因素看,民办高职院校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周期和波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制定和调整招生计划,确保毕业生“出口”畅通。
从社会文化因素看,普遍存在重道德轻功利,重政务轻自然,重和谐轻竞争,重整体轻个体的现象,这些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例如:“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习总是跟当官分不开的,不是为了做工艺活的;高职注重自身公益教育主体的形象,而缺乏与市场的联系和竞争意识;高职教育中实践所占的比重和重要程度相对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对民办高职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民办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人才;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