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高等学校定位问题研究有一本专着,陈厚丰编着,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关于高等学校定位问题研究的文献,以“高校定位”为关键词进行模糊匹配检索文献,得到1501篇,如以精确匹配检索得到87篇,对上述两项再以“民办高职院校”进行二次检索,没有文献。在高校定位研究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已有较多的讨论,也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如何对高校进行科学合理定位仍然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关于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研究并没有被许多专业人员所关注而受到应有的重视。
研究我国高校定位的最早文献是曹方 1997 年在《中国教育研究》上发表的《高校办学目标定位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和《试论高校办学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时期论述高校定位的文章不断增多,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论述高校定位的文章。2000 年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对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做了内外部的详细分析,指出时代性、区域性和制度性是影响高校定位最主要的因素。
2000 年第 5 期的《广西高教研究》推出了《广西高校办学目标定位与专业结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广西工科院校办学目标定位与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广西医学院校办学目标定位与专业结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等一组文章,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关高校定位问题的区域性实证研究文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高校定位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日益凸现,已经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刘献君教授在《论高等学校定位》(高等教育研究 2003(1))一文中提出,高等学校定位,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即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
高等学校属于文化领域,而不属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这就是说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高等学校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是指根据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分布、服务面向、管理模式等。2003年潘懋元《分类与定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探讨高校分类的角度入手,系统分析了高校定位的问题,并提出了政府协调等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的对策。
孙萍茹、李双辰在《论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战略选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一文中研究了高校发展定位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高校分类及定位概况,强调了高校发展定位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的要求;注重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
甘晖,王建廷在《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的定位及其分层次管理探析》(中国高等教育 2004(2))一文中指出我国高职高专存在的问题:发展目标定位模糊、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社会期望不尽人意、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并提出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样化、分层化、特色化、灵活化”,与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在途经选择与学生分流上多下功夫,应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以后满足就业需求的有效途径。
“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高等学校定位问题成了发言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定位问题成了热点问题,各路专家畅所欲言,形成了高等学校定位的一些基本理论,有关高等学校定位的内涵、内容、原则以及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等等众说纷纭,并且还研究了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有的研究者提出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分类应该回归事实本身,因为高等学校分类不具有指导高等学校定位能力,也无助于各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也有研究者提出要定位必须先分类,分类中介绍了卡内基分类法,重点提出应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考虑我国的高等教育分类,然后在高等教育分类中考虑我国高等学校的定位。
2005年王义遒在《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一文中指出:解决高校定位难题,应从明确高校的服务面向和专业方向,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消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完善市场用人机制,转变高校领导人的办学观念等方面入手。
2005年朱中华《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文认为“分类与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宏观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蔡宗模,姜峰在《学校战略定位:概念、策略与误区》(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从确定学校战略定位的概念和一般策略入手,探讨了学校重点探讨了目前学校战略定位存在的四大误区(定位狭窄、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支希哲,罗向阳在《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之检视》(大学教育科学2008(3))一文中指出高校之间恶性竞争而不是协调发展会因高校办学类型和层次的过分趋同而产生;高校全面平庸而不是全面发展会因”大而全“、”小而全“而出现;高校的后劲不足而非持续性发展会缺乏特色而凸显。为了规避上述不良倾向,高校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准备定位,办出特色。
蔡克勇在《战略规划: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交通高教研究 2003(4))一文中指出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制订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正确的战略规划的核心是创办特色。只有个性化的特色,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陈武元在《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研究,2008(5))一文中谈到,补充教育是民办高校在国家主导型高等教育系统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的一种必然现象。国际经验表明,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时,国家主导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民办高校或早或迟都会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这种转变既需要民办高校外部环境的支持,也需要民办高校办学者抓住恰当的时机,做出战略性调整。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外对高校定位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EFT)、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
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定位研究形成高潮,比较有代表性的专着有:伯顿。R.克拉克(Burton:Roark)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克拉克?克尔(Clark.Kerr)的专着《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一一21世纪的问题》,罗伯特。M.赫钦斯(RobertM.Hutchins)的《美国高等教育》等相关书籍都对高等院校不断变化的角色做了一些反思,分析了高等教育职能分化的现状,从宏观理论上为高校定位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流传比较广泛的文献有:戴维。霍普金斯(TerenceKHopkins)主编的学校发展丛书,《学校发展的理论和策略》、《教育的重建:质量、平等和控制》、《变革时代的学校改进》等20多卷报告集;克林奇(Crjngely)主编的《转变公立教育-通向美国的新航程》、《创建新型学校》。这些文章主要思考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校没有取得理想效果的反思;二是对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分析。伴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民办高等教育系统也随之壮大,从 2000 年开始,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我国民办高校的定位问题研究是在高等学校定位问题研究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率先提出展开”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认为这个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实际工作难题,并在《复旦教育论坛》2003 年第 3 期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的论文,指出”各类高校应各安其位,开展公平竞争“.在这之后,研究者们也陆续发表了关于研究民办高校定位问题的论文。
张锡侯在《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类型定位》(2005 年)一文中指出”定位是高校对自身在社会及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的选择与确定,是客观要求与学校自身条件双重选择的结果,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处理好高校分类与定位中的若干关系,通过构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对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和科学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鲍威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4))一文中谈到,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民办部门与公办部门一起,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童增加的主要途径。与公办部门相比,民办部门作为在市场机制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机构,体现了其灵活性和对社会经济需求的针对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区域多元化的态势。
周国平,谢作栩在《我国民办高校倒闭问题之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6(5))中谈到,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的倒闭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民办高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重问题,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站在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观念,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认识”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卖方市场“这一命题,客观估计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以”善前“机制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潘懋元,姚加惠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困境与前瞻》( 民办教育研究2006(4))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涉及外部环境和学校自身两个层面,但是从国内客观环境和国际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仍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胡建华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性的若干分析》(教育研究 2007(1))一文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发展环境上面对着强大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短缺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和不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在办学方式上民办高校大部分是投资办学。
莫俊在《民办高职院校市场定位的理论体系》(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中谈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导,并提出民办高职市场定位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概念和内涵、现实依据和特色定位等四大要素。
陈方红,许祥云在《江西民办高校发展态势和战略取向》(职业技术教育 2008(19))一文中指出了江西省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招生方面的诚信危机、在政策、财政、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地位的不平等),并提出了发展战略取向。
”2008 年第二届教育南山论坛“上,民办学校定位问题成了热点问题,研究者提出民办高校应首先找准定位,要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民办体制的优势和特点,并不断强化和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特点是民办高校在诞生时就从胎里带出来的。民办高校首先要以与生俱来的特色求生存。如果和公办高校一味地拼质量是不行的。
此外,徐绪卿的论文《关于民办高校正确定位的思考》(2005 年),郭占元的论文《中国民办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思考》(2005 年),王美梓的论文《我国民办学校的定位研究》(2008 年),王涛的论文《我国高等教育趋同化问题研究》(2008 年)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民办高校的定位问题。
评述:(1)从目前查阅到的文献出版的时间可知,对民办高职院校定位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热点。研究者对民办高职院校定位的内涵、本质、原则等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学者对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一致,普遍认为中国目前还属于私立教育边缘型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尽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价值论层面的评价。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和大背景中,民办高等教育仍处于补充和辅助地位,在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主要提供”更多“和”更多样“的教育服务,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进入到成熟期。(2)从研究人员来看,多为高校管理人员,在论述时多兼顾谈到作者所在学校的定位情况。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理论深入实践领域的表现。(3)从已有的研究文献看,民办高职战略定位的内涵是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多数研究的论述框架包括普通高校定位的误区(或称为不良倾向,或称为问题),高校定位的结构(包含其基本内容),高校定位的依据(有的论者也称其为影响)、结合论者所在学校的情况,提出了定位的对策。还有的论者以某一视角为切入点,论述民办高职院校的定位问题。
己有研究的不足:(l)对一些概念界定不一,缺乏明确广泛认同,比如:民办高职院校定位、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内涵、本质、定位的原则等;笔者将着力对”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概念做明确的界定。(2)对民办高职院校定位不合理的表现,描述比较一致,但对民办高职院校定位不合理的原因(尤其是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揭示不够,对民办高职院校定位的结构(尤其是其基本、核心内容)没有达成一致,以致提出的建议、对策可谓是众说纷纭。这也为笔者的论述提供了努力的空间。笔者在对己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力图揭示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民办高职院校科学战略定位的策略。(3)在研究中地方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定位问题有所涉及,而对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问题涉及不多。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搜集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和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实践策略及战略策定位的不足;分析其不足之处。根据特罗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战略定位理论,运用 PEST 工具分析民办高职院校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战略管理的行业分析工具--波特五力模型,界定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内涵、意义,对民办高职院校内外环境分析,明确其优势、劣势,确定影响民办高职战略定位的各种因素。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主导原则与关键策略。
1.4.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就是把人类知识用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东西。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在创作中,采用了大量文献,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出需要的参考资料。文献研究法贯穿全文之中。
(2)分析归纳法。分析归纳法是一种常见的论文书写方法,主要指提出问题,通过各种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结论的方法。
(3)个案研究法。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问题,对选择的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个案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了解其内部机制,为个案的定位提供基础。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