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成逻辑
专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可称之专业的生成。专业生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专业设置过程。生成必定有其固有的逻辑。“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也是如此。所谓生成逻辑是指生成的过程及其依据。所谓合乎逻辑的在这里是指有依据的,合理的意思。对专业生成逻辑的分析有利于理解和解释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这里所说的生成并不只是产生这样一个专业,如果学校已经有了这种专业,或有了这个专业的初步基础和雏形,那么生成则也指这个专业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的再度生长。就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它的生成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揭示。
3.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旅游业迅猛发展是当今时代一个不争的事实,旅游业的发展在旅行社业和酒店业的发展上得以体现。这两者是一个产业链条上两个密切相关的行业。中等职业教育也从中找到了专业设置的契机。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这一“朝阳产业”在中国更是发展空前,一派生机。有预计说,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 41号),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力-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相关的旅游从业人员。“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到2015年,预计我国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这为旅游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我们进行该专业建设研究的根本动力。
如此惊人的旅游发展速度和人才需求量催生了中国旅游教育院校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体系己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职业教育四个培养层次,为旅游业输送各方面的旅游人才。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为32.51万人,其中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16.28万人,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5.15万人,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4.15万人。?可以看到旅游教育仅在人才输出的数量上就存在严重紧缺。而这些人才缺口中所谓的“总经理”能有几位呢?真正撑起这个庞大数字的还是能在旅游业一线岗位动脑动手的劳动者。目前大专生没有景点讲解的实训经验,在“总经理摇篮”出来的本科生不会摆台、铺床,是旅游业广泛存在的现象,所以实用型旅游人才的短缺己然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旅游专业输出的人才质量是否符合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成为了各院校的发展之本。为从数量和质量上缓解旅游业人才供需求的矛盾,中等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地肩负了这一历史使命,加强旅游专业建设研究,开发并实践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策略,这将顺应旅游业发展对实用型劳动人才的需求。
巨大的人才需求量引发了人才供小于求的矛盾,旅游企业遭遇到了全年忙于招兵买马的用工处境。很多眼光犀利的旅游企业直接找到了人才输出的源头…学校,并愿意从技术、资金、师资、实训等各方面全力帮助学校培养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可以说,全球一体化的局面让中国旅游火速升温,几乎是零门滥的旅游企业就业从社会上吸纳的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急需源源不断的专业化人力资源,风暴般的旅游人才缺口将中职院校也卷入其中。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中职院校纷纷开设旅游专业以满足人才市场的诉求。
3.2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需要
专业是面向学习者的,也是由学习者来支撑的。没有学习者就不会有专业的存在,吸引不了学习者的专业,它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那么一个学习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这是因为这一专业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需求跟专业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所谓的市场需求只是一种间接性的需求。任何市场需求只有转换为学习者的需求才能与专业发生关联。市场需要尽管会通过某种途径转化为学习的需求,但是这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个体的经验、价值观、职业理想、生活经历、同伴群体、亲人期望、智力与情感水平等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产生影响,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市场需要的旺盛会剌激学习者的需求,毕竟保障就业,提升收入是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特别期待的。于是有可能形成一种多方良性互动的局面。通过最初的尝试,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荒,学生正确认知了旅游酒店业的壮阔,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学校也敏锐地发现旅游专业的发展价值,教育教学已着手探索,人才输出畅通明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为认可。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市场、帮助学生成才、完成教育职能等多方面考虑,中职院校幵始主动地探索如何建设旅游专业。
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带有一定的潜在性,这需要激发。而种需要一旦爆发,就意味着专业建构的契机的到来。专业会就此生成。这时职业学校一方面需要进行专业的宣传,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专业自身建设。事实上,中职学校往往会在加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和教学场地、实训条件的建设同时,幵始主动拓宽生源以真正畅通旅游的人才进与出,解决生少需多的矛盾。最初本专业的中职生源主要是家庭贫困急于找到工作的农村生源,但随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深远影响,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也渐渐有了一些旅游业的认知,对孩子就读旅游专业不再完全抵触,一定不能“吃青春饭”等传统观念渐渐被现实改写,人们逐渐开始树立更灵活更科学的就业观;最初的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走出经济落后地区,在发达地区增长了见识,比自己出去闯荡的同龄人更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一批吃榜蟹的人吃出了美味,鼓励了观望的人们。与此同时,试水成功使中职院校更有底气更有倾向地在招生过程中进行生源的专业引导,又使大批未考上高中或未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到了旅游专业。中职院校还积极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培训、退伍军人培训等方面也进行生源开拓,以求做大本专业。
3.3学校已有的办学基础
一个专业的生成是在学校的环境和空间中完成的。没有适宜的土壤自然不会生长出理想的果实。iH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办学基础是专业生成一个必要条件。所谓的办学条件除了学校的教学基础能力之外,更主要是培养这类专业人才所必要的一些软件,如技术与技能水平,专业价值观,课程的研发能力,成熟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换句话说,如果市场大量需要旅游与酒店类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学校不能培养出这类人才,不为能为这类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个专业就不能成立。如果硬是要举办这样的专业,那么也只能是低水平的维持。这时市场竞争力就会丧失,最终的结局是被淘汰。
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对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急切诉求,中职学校有社会责任为培养旅游行业人才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时加强自身的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基础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许多职业学校借鉴高校旅游专业的建设经验和做法,试探着将英语、语文、文秘等人文类专业教师调集起来。与此同时,大量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被迅速吸纳,再加上企业提供的培训老师,旅游专业的师资班底就此集结。现成的教学场地、円常的、便于采购且价格相较于其他技工类专业机械工具便宜的实训设备也很容易置办到位,就地起家的旅游专业在职业院校幵始生成。它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到三年,汗设客房服务、前厅服务、餐厅服务、礼仪、英语、秘书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就业方向为旅游酒店或旅行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不仅是硬件,软件上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显得十分严峻。这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这个专业的再度生长。例如在培养目标上,“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总是希望培养出来的是能胜任旅游业各种岗位,职位定位为上能管理下能操作的“通才”.而旅游业有跨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三大产业特点,如果在有限的学时中每方面都想“通”最后只能是蜻蜓点水的效果,而学生也就觉得在旅游专业华丽的专业设置下自己什么都学了一点又什么都没学到,想“透”不行就更不用说“通”了,这无疑造成了学生的盲目感,挫伤了自信心。与此同时,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前面提到过旅游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对其从业人员在职业情感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处理、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职业特征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仅靠F1常的学科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通过一些如企业调査、工学交替、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才艺展示等实践性、综合性课程作载体来引导和训练。而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未形成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不仅有培养学生技能的功能,更有使命于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否则,学生学得干瘪机械,中职生活寡然无味,何以成人,何以成才。
3.4专业自身的传统与发展的可能性
专业具有相对独立性,一H成功建构就会继续发展,这种发展当然有外在力量的推动,但是还有一种力量是来自于专业本身的。专业本身有一种发展的趋向,它会自我完善,自我整合,自我衍生,从而提升专业的发展水平,甚至衍生出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这也是一种专业生长,自然可以纳入专业生成这一范畴中来考虑。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由旅游专业来少育的,因此在表述上也就将“旅游”这一字眼放在前面。旅游专业是许多中职院校传统专业。酒店服务专业同样也是一个独立设置的专业,这一专业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力。但是这两个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于是基于两个专业的整合与融通,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就开始生成。无疑这一专业覆盖的岗位更宽。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仍然把旅游服务和酒店服务作为两个专业方向。这样在职业技能的宽与专之间可以找到新的平衡。
事实上,许多学校最初无论是受人才市场引导还是应学院专业调整的诉求,在架构起旅游专业框架之后,中职院校先后在发展“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努力以求壮大发展、可持续发展。从旅游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就注定了这个专业必须与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起唇齿相依的密切联系。经过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对酒店服务人员和旅行社人员的需求差异,有的中职将旅游专业细分为专门面向酒店输送人才的酒店管理专业和专门面向旅行社输送人才的旅行社管理专业;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宽与专的矛盾,也有的结合专业融合的趋势和专业细分的做法在第二学年才分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并分别开课,称“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具备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专业教育。现在的中职院校为了更主动地匹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正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训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实践。
据中国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经过了短暂的被动地适应过程后,在进入21世纪时院校数量增长到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的近3倍,但本世纪初的5年内,中职旅游类专业在校人数却连年下滑,出现颓势,直至2006年情况好转,近3年幵办旅游专业的中职在数量上小幅增长,在校人数也有所微增,(这种数量的涨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自身的某种发展规律。目前,旅游专业建设重点从量的扩大逐步转为质的提高,在这样的时期,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只有面向市场,迅速总结经验,实践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主动探索专业建设路径,才能使得本专业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