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中小学学校建设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300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语

  学校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存在,是教育的草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学校体系中基础,所以对其成长研究是促进学校体系成长,推动我国教育成长的关键之举。

  本文以人的生命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自组织理论和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从借鉴这两种理论中得到启示,借助组织学、人学、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人学人的成长过程特征角度出发,学校作为生命有机体,总结了学校成长的特征。学校的"成长"是一种主动性的本能的反映,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学校的"成长"是一种双向作用力的整体综合协同的发展过程,并且呈现持续性的生命周期。

  第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生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蜕变期,设计构建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的愿景--持续"质"的成长。因此,进一步将学校成长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生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蜕变期和持续期。

  第三,学校成长的条件包括成长要素与成长动力。结合哲学分析方法,对学校成长的要素进行剖析,总结出学校成长的"量素"和"质素",即自然性生命成长、精神性生命成长和社会性生命成长:"量的扩张"不仅是规模也包含的资源(物质、人力)的积累;"质的提升"包括成长所需的沃土--学校知识、阳光--学校精神、雨露--学生的参与、肥料--校长领导力及光合作用--自组织能力。最后在"量与质"基础上追求社会性生命成长,即社会价值性的实现。

  第四,基于成长动力作用剖析,总结出学校成长路径是内隐式成长路径和外显式成长路径,要实现学校真正持续性成长必须是一种"自力"与"他力"综合协同作用的螺旋式成长路径。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埃德蒙·金着;王承绪、邵珊、李克兴等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美]安迪·哈格里夫斯着,熊建辉等译。知识社会中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3][俄]Б·г·安纳耶夫着;龚浩然等译。人学--未来世纪的热点[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4][美]奥恩斯坦等着;朱永新主编。教育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5]波·达林着;范国睿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4
  [7]杜威(Dewey, J.)着;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美]E·马克·汉森着,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52
  [9]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10].冯增俊,唐海海。新世纪学校模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11][美]古得莱德着;苏智欣译。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12][美]古得莱德着;周志平、黄文琴、詹丽琼译。学校罗曼诗:一种教育的人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13]季苹。学校发展自我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4]凯瑟琳·坎普·梅林等;王承绪等译。杜威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师范出版社,1991
  [15]克利夫·贝克着;戚万学、赵文静、唐汉卫译。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美]劳伦斯·A?克雷明着;单中惠、马晓斌译。学校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17]迈克尔·富兰着;中央教育科研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8]孙河川、高鸿源、刘扬云。从薄弱走向优质:欧盟国家薄弱学校改进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王颖。动态平衡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0]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0
  [21]许德琦、王汉桥主编译。人类行为之谜(上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4
  [22]杨小微。转型与变革: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3]杨小微、翟天山、龙立荣。教育优化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整体改革的区域性实验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4]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25]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学位论文类:
  
  [1]陈永康。大学组织的生命周期与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2]刘立。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1
  [3]马菁菁。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孙翠香。学校变革主体动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
  [5]王丽平。科技型新创企业可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6]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4
  [7]许爱红。基于证据的学校持续改进[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6
  [8]张弛。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成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9]张凤青。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期刊类:
  
  [1]韩保清。生命周期论视野中的学校组织生命周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28
  [2]李保强、刘永福。学校改进的历史回溯及其多为发展走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2
  [3]李春玲。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4]李家成。学校变革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J].人民教育,2005(18):2
  [5]李家成。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J].教育发展研究,2003.3:45
  [6]李建成。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J].人民教育,2010(15-16):65
  [7]李建成。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05:40
  [8]刘国艳。关于我国学校改革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5)。3-5
  [9]刘国艳。学校变革中的内部制度缺陷[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10]屈青山。近十年标准化学校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2
  [11]王有升。学校改革的社会学研究简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3):98-102
  [12]张立新。当代西方学校变革理论评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7)
  [13]张蓉、洪明。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 30 余年历时性特征分析[J].基础教育 2011.4.8(2)
  [14]赵敏。试论学校的职能[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9(3):16
  [15]周浩波。学校是什么[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1)
  [16]周玲。关注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17]褚宏启。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0 年简评[J].中小学管理,2008.11:6
  
  外文类:
  
  [1]James F. Bonnell. What Is the School's Real Mission[J].NASSP Bulletin,1983.Vol.67(No.467):117-118
  [2]Paul Glastris. Introduction the next wave of school reform[J].Washington Monthly,2012.Vol.44(No.5-6):A2-A4
  [3]SAMUELS, CHRISTINA A. School Reform, New Orleans Style[J].Education Week,2012.31(26):14
  [4]NOCERA, JOE. The Limits Of School Reform[J].New York Times,2011:25
  [5]Guy Claxton. What's the Point of the School?: Rediscovering the Heart of Education[M].Oneworld Publications,2008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