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成长的愿景模型与路径剖析
一、学校成长愿景:一种生命周期的尝试
(一)生命周期在组织成长中运用
生命周期起源学生物学,指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从出生、成长到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
每一个生物的成长生命周期都是有时间限;呈现阶段性,包括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五个阶段;在生物整个生命过程中,生命有机体都会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体生理学专家经研究发现,人体成长有三大生物节律,于是根据戒律特点指出人体的生命周期是指人体的生命从人生殖细胞的结合开始到生命终止,它包括生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老期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过程。
后来生命周期概念被更多的用于研究组织成长,组织生命周期是指一个组织从创立到其消失为止所经历的自然事件,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
组织同生命有机体一样,都要完成生命成长的周期性运动。接下来,笔者将以企业组织为典型进行介绍说明。国内外掀起了对组织生命周期进行阶段模型研究的热潮,其中最着名、最典型的是美国学制伊查克·爱迪斯的三阶段十时期的模型。国内比较着名的算是陈佳贵教授的蜕变模型(见图 4)。陈佳贵教授以企业为组织类型,在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以企业规模大小为纵坐标,将死亡期改为蜕变期,认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第二次生命周期,摆脱了死亡的宿命。
此外,还有李业提出的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这堪称是经典之作(如图 5)。他认为以销售额为纵坐标,将企业生命历经:孕育--成长--成熟--衰退。
(二)国内生命周期在学校组织中的尝试
生命周期的概念不仅仅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存在,后来被引用到教育领域,进行学校组织的生命周期研究。在教育领域,对学校成长研究的相对比较少,至今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有人从生命周期角度,探究学校组织的生命成长周期。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主持人李建成,较为系统的对学校成长型校本文化构建做了研究,赋予成长教育的意义。与此同时,他还从学校微观元素,教师、学生、校长等方面对学校成长做了探讨。李建成认为学校成长的根本是学生成长,要以学生成长需要为核心进行学校成长,在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分析学校发展路径,认为学校应该寻找适合学校自己的成长方式。
李家成也开始关注成长问题,认为教育要关注人的成长需要,学校改革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1],并且他认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坚持追求生命成长,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希望教育回归生命,能够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韩保清从学校整个系统出发,横纵两向认为我国学校组织的周期性具体表现在:从私塾到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从专科学校到综合学校,从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到老年学校,从传统学校到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上学校,从民办学校到公办学校再到公私合办学校,这是一个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动态发展过程。
陈永康基于生命周期对大学组织的生命周期进行探究,从大学组织生命的历史发展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同时也提出一种可能性,即大学组织实现蜕变,重新再生。回头纵观文献发现,大多学者基于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对大学组织有所研究建树,对义务教育学校成长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尚未成为理论体系。
(三)生命周期下学校成长愿景模型的尝试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对学校成长的研究是迫不及待的。本文对国家公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成长进行研究,因为其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懒惰性,因为它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利大利小"与其生存的都不存在着什么太大的关系,有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能"优活"或者"质活"那么就"赖活",反正有国家养着,有"穷人"和"别无选择"的人来上学。面对这种弊端,更加促使笔者有一种强烈愿望--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持续的""质的"成长的探寻。一个生物有机体逃不开死亡的"宿命",但是当一个集群、一个民族的存在,其生长就未必不能逃脱灭亡的"宿命".所以,本文对学校成长的最终愿景是,学校能够持续的成长下去,"持续"的有"质"的活着。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笔者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周期划分为:孕育期、生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衰退期)、蜕变期。以学校成长要素为纵坐标,以成长周期阶段对横坐标,构成学校成长周期模型(图 6)。如同人的有机体成长相似,学校成长的孕育期和生长期是"量"(身体)快速成长阶段,进入成熟期便是"质"(精神)显着成长的时期,"量"的成长相对稳定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当然人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高原反应,学校"质"的成长也会出现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自组织能力的充分发挥,加上内外动力综合协同作用,学校又再重生,出现蜕变期。后来的持续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状态--愿景。本文对学校成长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学校能够持续不断的成长,并且有"质"的"永生".
针对学校成长周期,我们提出一种假设,如果学校能够坚持保养自己,继续"强身健体",合理有序的利用"资源",保养好"身体",再加上不断拓宽自己的精神领域,升华自己的精神,那么我们就会实现学校持续成长的美好愿景模型。对于学校的成长而言,无论学校采用何种方式、通过什么途径,都是为了实现学校成长的目标。因此,当研究学校成长路径时不应仅限于学校成长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应该从学校整体和全过程角度对学校成长的模式和路径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学校成长路径是指学校实现自我价值、自组织能力提高、持续性成长的过程和方式,即学校实现学校成长目标的方式、手段与途径的总合。
二、动力作用下学校成长路径的剖析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路径的类型
1.实践过程中成长的一般模式
所谓学校成长模式, 是指能够带动学校整体有明显改观的理论化、简约化的再现方式。它服务的对象是作为教育的基本细胞--学校,目标是实现学校整体的持续成长。纵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其成长所做过的努力,大致可分为四类:
(1)合并成长模式。合并成长模式是指利用他校的较高的评价、信誉、地位,与成长较好的学校实行合并或者重组,从而提高学校质量,提高生源量,实现学校更好发展的成脏模式。在对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对薄弱校的改造,学校的布局调整过程中,这种模式较为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2)改制成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成长调整:第一阶段(1987-1984),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计划是其基本方式,国家公办学校一统天下,办学体制呈现出严重的一元化;第二阶段(1985-1992),1985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出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1]"中央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打破了政府包揽一切的局面;第三阶段(1993-2003),这一阶段分两步走:第一步,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2]";第二步,2001 年5 月 29 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第四阶段(2004-),实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管理体制,注重以人为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深化学校法人制度。
(3)派生改制成长模式。指一些普通初中在俞钟点或示范高中建立一种派生关系的过程中改制,成为各种有选择学生和收费权力的学校,在派生和改制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的成长。[3]
(4)内涵式成长模式(以人的成长为核心)。它是一种利用现有教育框架下的一切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校内部全体人员共同发展的模式。提高学校的知识、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成长模式。学校是有效学习共同体的转变就是典型之一。
2.阶段性结果预期下学校成长路径的类型
学校成长路径的选择是伴随着成长全过程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如果这条路是错的,还一条路走到黑,那就是一条最不适合成长的道路。学校需要根据不同时期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当时成长的路径。本文从学校成长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观察,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预期的阶段性结果的角度分析,依据学校"量"与"质"两方面的成长,将学校成长路径类型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外延式成长路径和内涵式成长路径。
(1)外延式成长路径。学校外延式成长路径是以对资源的运作为主要特征,不论用什么方式都好,实现学校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学生在量上的扩张。外延式成长路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内生型成长路径、外生型成长路径和盟友型成长路径。其一,内生型成长路径。内生型成长路径是指学校完全靠自己内部现有的资源和自组织能力,通过对资源重新调配、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学校规模扩张。其二,外生型成长路径。外生型成长路径是指学校合作等方式实现学校规模的扩张。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校通过互通有无,互相弥补自身不足资源,稀释控制权,以致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这个方式不仅能快速获取可利用资源和扩张学校规模,还是学校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三,盟友型成长路径。它通过中小学与大学、科研院等高等院校之间的结盟来实现能力、知识资源等方面"量的积累".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唱到"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是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团结力量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是渺小的,但是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力量却是不可估计的。盟友型成长路径是实现成长目标的团结之路。
(2)内涵式成长路径。内涵式成长路径是指学校通过学校知识成长、自组织能力成长、领导力成长和管理成长等提高自身"质"的竞争力,并真正实现学校持续性成长目标的过程。内涵式成长路径类型包括:技术型成长路径、管理型成长路径、知识型成长路径其一,技术型成长路径。技术型成长路径是指学校以提高现在及潜在技术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行为活动的过程。本文谈及学校技术方面,包括学校硬件技术(如物质技术等)和软件技术(如教学技术和知识技术等)。其二,管理型成长路径。这条管理型路径是学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制度转变和运行模式革新等手段,实现学校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提升的过程。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文化型成长路径。文化型成长路径是指学校以提升学校文化水平位目的,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精神建设、学校知识提升来最终实现学校质的成长,达到持续性成长。
(二)动力作用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长的路径
学校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人的成长,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成长,即学校持续不断的成长。学校成长路劲是实现其成长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而学校一切活动又都是在学校成长动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从学校成长动力角度分析学校成长路径是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前一章的分析我们知道,学校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学校人的需要,即校长与教师效用最大化的原动力和学生成长利益最大化的原动力,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组成部分和一切学校活动的主体,学校人的行为动力是学校成长的根本动力。所以,通过研究不同学校成长目标引导下学校成长的根本动力对于学校成长的推动作用,是研究学校不同成长路径形成有效方法和手段。
学校成长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对于追求短期目标最大化,实际强调的是"即得性",对于追求长期目标最大化,则突出强调成长的"持续性".当学校追求短期目标最大化时,即学校现有可支配的资源投入到学校快速成长,让"市场"看到其明显成长变化,这时学校表现出显性的成长特征,我们将这种成长路径称为外显式成长路径。当学校执着于长期目标的追求时,学校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学校能力创造、文化的塑造、专业的发展等,并没有明显的外部成长特征,但是这是追求学校质的提升是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持续性的成长,即具备内隐性成长的特征,所以我们将这样的成长方式称为内隐性成长路径。外显式成长路径是指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学校各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扩张的过程,即学校扩大规模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外显式成长路径就是通过学校内外部投资和联盟投资的方式实现学校规模扩张的过程。通过外显式成长路径实现学校成长,同时也比较容易满足学校人的需要,进一步激发了学校成长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正相关的良性循环成长。内隐式成长路径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成长、管理制度成长、自组织能力成长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学校成长的长远目标。内隐式成长路径是学校实现成长能力,实现"质"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
通过分析我们清楚,学校外显式成长路径是学校实现短期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是学校成长追求的是一种持续性的成长,是一种长期的成长目标,而内隐式成长路径是学校实现健康、持续性成长的基础。世间万物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单一的进行外显式或内隐式成长路径的时候,就是造成一种不平衡的成长状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成长方式。就好像学生学习偏科一样都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从学校成长的全过程看,应该是在学校成长动力作用下实现内隐式成长路径与外显式成长路径相互耦合而形成的螺旋式成长路径。
学校成长不单是按照"量"或者"质"的成长路径就能实现持续性成长,也不是单独自力作用或者他力作用就能成长起来的。基于上文的剖析,学校成长是学校在"自"与"他"的综合协同作用下,"量"与"质"携手一同综合螺旋式成长的动态持续发展过程。要实现学校的持续性成长,是需要集合各种力量来促进学校真正的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化,最终"有质"的持续的成长下去。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