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成长"概念被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组织三大领域更多地引入参考、研究。前两者认为成长的实质是增长和发展,两者存在一定区别的。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总量的提高,核心表现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长。而发展则是指在"量"的基础上多方面的变化,包括结构、文化、生活水平和分配状态等方面的变化,是一个"质"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成长既是一个量的增长又是质的发展。组织领域的学者们常借助生物学中成长的隐喻,将组织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特征的生命体,用成长来表示组织的常胜变化及其演变的发展过程。组织成长包含了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因此从其过程来看,组织成长包括:第一,生长--从无到有的过程。组织系统从无序的单细胞分离组合成为有序的系统。第二,增长--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组织规模的增长过程。第三,有序--从低到高的过程。
笔者以企业成长理论为学校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成长"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孕育出生,由幼稚逐步迈向成熟、完善自我的动态的过程。它是量与质的相互转化、内外双力共同协作,最终实现生物集群的一种持续的动态成长过程。
(三)学校成长
笔者同大多数学者一样,比较认同胡海德先生对学校的理解:学校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机构,这个定义是从学校组织最本质属性进行定义的。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活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是有死有活的。[1]
本文结合了生物学和系统科学的观点,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具有生命、智慧和人格的有机体,学校是由相互作用、依赖的若干有机体结合而成、具有教与学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有机集群)。成长是其的内在最根本的需求。生命的成长之旅从孕育的那刻起,便遵循着大自然的生命成长规律不断地生长、发育、成熟、发展直至衰老、死亡。"生命成长"是指生命主体积极主动地不断生长、走向成熟、实现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包括自然生命成长、精神生命成长和社会生命成长三个方面。[2]
自然生命成长即"身体发育",生命成长的显性成长标志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的发育".从孕育生命开始,人的细胞、器官的生长发育要经历从不完全到比较完全和比较成熟的成长过程。自然生命的成长是最基础的成长。精神生命成长是情感、智慧、修养等意识形态,生命的精神性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内隐的、本质的因素。社会生命成长是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升华,是完善社会性价值,成为真正理想化文明人的过程。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学校成长是指学校积极主动地通过量的扩张与质提升之间的相互协作,避免衰亡最终实现学校的持久发展。学校成长过程包括孕育、生长、成熟和持续成长四个过程。
(四)成长、变革与发展的探讨与学校成长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学校发展、学校变革、学校改进等,但是笔者认为选择使用"成长"术语比其他的词语更贴合。我们通常用英语"change"来表示"变革"或"改进",其本义是对本质的改变,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改变。多指抛弃原有的,建立新生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对学校变革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杨小薇在探讨学校变革方法论问题时指出,"学校变革是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和教育组织,在受到外力(如社会转型)或/和内力(如学校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的推动下发生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上的更新与改造。"[1]庄西真指出学校变革是"学校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对一个学校组织成员的态度、行为、价值观和各自的需要等进行重塑。"[2]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也有他们自己的观点,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回头仔细看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者们对学校变革的解释都是一个中心,某一个时期学校面对环境变化需要作出的改变,是一种实践活动,而非一种延续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发展"用英文"development"表示,指事物由小到大、简到繁、低到高、旧到新的运动变化过程。其本质就是新代替旧。范国睿从社会学视角,认为学校发展是学校组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两个基本维度(即数量与质量),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发展是一种变化过程,其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提升的结果,重视的是一种新的正向事物的产生。笔者认为用"学校发展"来表达仍不够贴切,没有将其想法表达的淋淋尽致。
学校变革或改进与学校发展都只是学校成长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变革或改进是学校成长的手段,而学校发展是学校成长到某一个时期的结果,用任何一个来表达都不能完整的表达笔者的意思,所以本文更倾向于采用"学校成长"进行阐述。经济学或管理学在研究企业成长时用英语"growth"来表示,但是笔者认为本文要表达的"成长"用英文"growth"在适合不过,正如上文中对成长的界定那样,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成长不仅是量与质的成长变化,同时也是内外双向综合发展过程。
二、学校成长的特征
学校作为一种存在,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形式,仍具有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学校组织特征,所以,笔者在讨论学校成长的特征这一部分中,会先对学校组织特征和学校组织成长的特征做简要说明。
(一)作为一种特殊组织的学校特征
20 世纪初,杜威(Dewey, H)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形式。但是学校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职能的专门性。学校的职能就是教育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它表现在学校的任务是唯一的--教育人,培养人是学校唯一的使命。
第二,目标的一致性。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教育学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学校组织的办学目标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第三,年龄的统一性。根据瑞典学者胡森衡量学校的标准,学校对入学和毕业有一定的年龄限制,课程分年级,年级按照受教育者的成长年龄阶段划分。
第四,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教育形态相对稳定,因为学校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等等。强调的是稳定不代表亘古不变,墨守陈规,它是与时俱进的。
(二)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学校特征
1.复杂性
学校是一个有机的、自组织系统。学者们从复杂科学的角度和方法对其复杂性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功能的相对性;学校组织成分是多样的更是可变的,目标与结构是复杂的。学校组织体系分四层五类,每个单元组织内部结构又有二元的冲突,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不停地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学校组织的成长具有复杂性。
2.系统性
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部分对整体具有影响作用,任何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都会带动整个系统的变化。换句话说,学校组织的成长变化会涉及到组织系统的变化,他们彼此间是相互关联的。学校组织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因此须将其放在社会发背景下,运用系统理论看待学校组织的成长。
3.开放性
马克·汉森在其代表着作《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中指出,"开放系统理论着眼于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交换。"[1]学校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与社会、政治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同时马克·汉森亦指出学校并不是绝对开放的组织,因为学校组织是处于一种动态稳定平衡的状态中,当某种因素打破着这种平衡时,学校组织就要开始成长,以建立新的稳定平衡。[2]
(三)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成长的特征
学校作为一种富有生命的生命体存在,从人的生命与成长的关系看,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1."成长"是一种本能的反映
成长是生命的本质特性,凡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不论是外形上的变化亦或精神气质的改变,都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生命体内在的自我需要,换句话说是一种客观存在。
2."成长"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
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关键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本文将学校看做人一样的生命体,所以她的成长具有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想"、"做"或是"决心、意志、干劲等"都是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学校是人的集群,伴随着环境的变迁,学校也会主观能动的进行自我提升和改造环境,实现成长的延续。
3."成长"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
人需要对生命负责,学校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存在",同样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需要以自己的"成长"证明自己的生命性。[3]生命体的成长只能是主体的主动成长,任何外在的力量的强迫和束缚都不能使生命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成长的动力也好,成长的过程也罢,如果没有生命个体主动参与、心甘情愿自主变化,就不是我们追求的"成长".
4."成长"是一种双向的整体综合的发展
无论是生命内部的整体成长,还是与世外部世界关系的建构,都是整体综合的发展。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升,都是双方向整体综合大发展才会促使学校真正成长。因此关注学校生命体的成长,不能只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需要,也要关注学外界环境和条件的成长变化,实现一种双向的整体综合发展。
5."成长"呈现生命周期的持续性
每一种生命有机体的成长都呈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生物学认为自然界每个生物都会经历出生、生长、成熟与发展、衰老直至死亡,这是生命有机体特有的必经的生命成长周期。企业成长理论将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和官僚早期、官僚期和死亡十个时期。[1]
如果针对某个学校的有机个体来说,其成长的生命周期也躲不过自然生物成长周期的最终噩梦,面对死亡。但是,作为生命有机集群的学校,如同自然生物集群一样,为了适应自然的条件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与外敌斗争中对自我的缺陷进行着改进,适时地把某些混乱改进有序,这才进化发展到今天的这个水平,并且不会停止还会继续发展下去。[2]
就是因为学校作为生物集群的自组织能力促使学校成长生命周期是一种持续性的。笔者认为学校成长是经历孕育到出生,再经历生长、成熟、稳定,高原、再生长(复苏),循环往复,永不停歇持续的动态成长。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