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756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学校因素。

  (一)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

  我国对于师范类学生的培养教育水平仍然需要不断的提高,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第一,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建立健全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机制,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都是传统模式的“传递-接受”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明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第二,纵观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吻合度低,没有很好地跟随时代的脚步,不能与市场需求进行很好的衔接。例如近几年来,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学校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数,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兴趣方面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再者加之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使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业更加倾向全面素质教育。这样就使得有些专业的毕业生由原来的就业不利到现在变成热门抢手,如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专业。而相反,有些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始终非常不乐观,比如化学专业,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大多要进入到中小学,而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只有九年级开始化学课程,而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学生数量减少,以前一个年级有 7、8 个班,一些重点学校甚至有 10 多个班,现在班级数量减少了,对于生物老师的需求也不再增加,那么就必然导师学生物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难度。

  第三,近几年的高等院校的扩招,是毕业生人数激增,而指导老师数量有限,因此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效果很难保证,高校的扩招使读大学的人数增加了,但是高校的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并没有随之跟上扩招的脚步,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下滑,加之实习队伍的壮大,而可实习的岗位有限,想让学校为每一个毕业生都提供实习的单位已经是不可能了,这样一来导致毕业生实习机会减少,师范类毕业生本来的优势就在于实践性教学和教学技能的学习,而现在实践性教学开展不利,内容不丰富,尤其缺少阶段性的实践教学,使师范类毕业生原本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在整个就业环节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扩招以后一直以来高等师范院校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造成师范生的实践性教学不足,导致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在与非师范类毕业生竞争的时候不占什么优势,最终导致毕业生的就业不利。

  (二)高校就业指导未能落实到实处。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时了解到,学生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很满意,有学生表示,自己想学的没有学到,除了讲授政策外,更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所谓有针对性的指导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同地区的就业指导,而且学生表示,希望就业指导不是只流于表面,而是希望就业指导能够从大一到大四开展,对学生有个跟踪性的就业指导,保证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顺利就业。就业指导中心是负责毕业就业工作的,是高校独立的行政部门,真正成立起来的时间并不长。就业压力增大已经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作为高校是压力的直接承担者。各高校纷纷寻找解决对策,开始逐渐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不容忽视并希望通过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起到积极作用。虽然高校已经普遍把在教学计划的必修课中增加了就业指导课,但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明显不足。比如说,有些高校侧重在毕业前期针对毕业生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找国内专家学者传授就业理论,开设讲座,一般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流于形式,专家也只是对就业的形式做出介绍或者对求职的技能做短期的培训。这种状态下,对学生有用的知识不多,并且学生在这一阶段大部分已经着手找工作,情绪也可能比较焦躁,这个时候开始这样的课程意义并不大,对毕业生的帮助也并不显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再者,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科学完整的体系,这也正是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所缺乏的,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火的就业信息并不是很充分,对信息的检索和处理经验不丰富,做到掌握对就业信息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还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市场的需求如何,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无国家政策的扶持,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对自己的利弊等等这些信息了解的都不够充分。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如果不能够具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个体进行辅导也会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但是就算有些学校想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做出具有实效的就业指导也是很难做到,因为指导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指导教师面对众多的毕业生要做出针对性的意见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存在难度的。

  三、学生个体因素。

  (一)“核心竞争力”较低。

  师范类学生经过四年的师范教育后,个别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会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还不达标;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不足。现在许多地方师范院校都是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安排实习,参加实践的时间并不充裕,平时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上投入的时间不多,主要的精力大多放在了对理论的学习,不少师范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安排一节课,怎样将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这样在应聘的时候就可能因为缺少实际的经验而导致就业的不理想。一般情况,师范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对象都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过硬的基本职业技能,虽然现在这些基本技能作为考核已经不作为必须的标准,但是师范类毕业生的板书水平也是有好有坏,更有一些理科类师范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并不理想,这种对教师职业技能掌握的不够的情况也是制约就业的其中一点。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师范教育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未毕业的时候就想考取研究生,这样的学生多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理论的学习上,偏重学术性,自主的忽略了教育实践的学习,而在考取研究生的时候并没有像想象中那般理想,最后没有考上,也错过了对实践的积累和对技能的培养时期,这样的学生没有考上研究生再转头准备找工作,就会在竞争力上略逊一筹。

  再者,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习惯临时抱佛脚,平时对自己的毫无规划,对自己也没有清醒的认识,搞不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弄不懂自己能从事什么工作,自己从事不了什么工作,这种找不到方向认不清自我的状态往往持续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还没有结束。而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仍对自己不能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环境仍不熟悉,从前衡量他们的标准都是学习成绩,而现在衡量他们的是能力,所以往往会有一些分数虽然高但是能力却较弱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吃亏。这样的学生被自己的分数所蒙蔽,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等到自己陷入困境中时又不能及时的自我调整,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强,最后可能会错过就业的良机。

  (二)师范类本科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首先,在我国大学生的体系中,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要是有发展,就要十分重视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动态。但是就目前而言,师范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嫌贫爱富”的心理状态,大部分的毕业生的首选倾向于一些发达城市,交通便利的地区的公立学校。

  以前的本科师范毕业生找工作,学校是负责推荐的,或者学生自己参加学校的招聘会找工作,但是现在形势变了,就业市场变得严峻了,选择也双向了,再加上学生的主动择业意识缺乏,又有城市热衷情节,在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的时候显得吃力,就业自然加大了难度,顺利就业有困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毕业对就业目标不能明确认识,就业思想不够开阔,认为公立学校,重点学校是好单位,私立学校,特殊性质的学校(聋哑学校)或者企业单位不利于个人发展。他们看到的是公立学校有保障,稳定,反而认为私立学校待遇不行,社会地位不高,担心有解聘的压力,去私立学校不利于他们才华的施展。因此,往往是一个专业的大部分人都投向一个职位,一味的往好学校挤,但结果往往是失望而归,只有班里前几名的学生真正进入到理想的单位。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师范专业已经学习了四年,于是守着师范专业不放,认为如果从事了非师范专业的工作就是对着四年的辜负,同时也怕到新的岗位上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怕自己胜任不了。

  中国人传统的保守心理显着,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再加上计划生育一家一个孩子,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中西部不发达的地区去开天辟地,认为到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另外,独生子女一般成熟较晚,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属于稚气未脱,担心离开父母上要忍受情感上的孤独,不愿离开父母的庇护,不敢面对成长的痛苦过程。

  现在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取向也严重影响学生在职业方面的选择,他们今天的功利化表现就业现在的社会有很大影响,社会的不良价值取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部分学生在择业的时候盲目的攀比,不能放平心态,比工资、比待遇、经常讲自己的人民教师身份忽略,抱怨赚的钱少,还有毕业生因为虚荣心驱使,错过好的就业机会,造成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要面临不断失败的考验,心理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学生都能想开,做到先就业再择业,想必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难堪的局面。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毕业对就业目标不能明确认识,就业思想不够开阔,认为公立学校,重点学校是好单位,私立学校,特殊性质的学校(聋哑学校)或者企业单位不利于个人发展。他们看到的是公立学校有保障,稳定,反而认为私立学校待遇不行,社会地位不高,担心有解聘的压力,去私立学校不利于他们才华的施展。因此,往往是一个专业的大部分人都投向一个职位,一味的往好学校挤,但结果往往是失望而归,只有班里前几名的学生真正进入到理想的单位。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师范专业已经学习了四年,于是守着师范专业不放,认为如果从事了非师范专业的工作就是对着四年的辜负,同时也怕到新的岗位上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怕自己胜任不了。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