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锡胡氏教育家群体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活动
2.1 近代无锡胡氏教育家群体崛起的区域教育背景概况
清末,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当时中国的大门,同时也输送了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社会变革中的中国积存着官学教育不切实际、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弊端突出等严重的教育问题,此时,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无锡天授胡氏教育家族在此时兴教育有其优势资源。
2.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处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濒临东海和太湖的江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这里交通便捷,人口流动性大,使得来自西方的先进经济文化等因素先于内地传播到了此地,而素有"开放兼容、富于创新"之称吴文化的无锡人思想也较为开放与超前,他们以一种兼容的态度更早更多地接触到了先进的经济、文化、教育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
2.1.2 重文兴教的社会风气
本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因而注重实学实用的文化格调在此尤为浓重,其实学内容涉及史地、天文、兵站、理财、技艺等,薛学谦撰《薛公慈明哀启》曾提到:"曾祖父邃通天文、舆地、说文、象数之学,旁治兵家之言,精古文辞及诗律,先祖父继之,政绩、文章名垂海内外,先父尤致力于中外历史、舆地",相较于其他地区,文教内容更具实用性与广博性,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于无锡地区村前胡氏家族的办学理念中,并为其家族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2.1.3 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
无锡胡氏教育家族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无锡有着开放与丰厚资源的自然环境,由于多从事商业活动,经济较为发达,加之人口流动性大,此地区与外界交往频繁,因而无锡地区有着发展教育的开放与包容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无锡地区在充分传承"吴文化"特质:开放兼容、厚德载物、温和敦实、富于创新的基础上,面对社会的如此情景,即内忧外患的外部环境、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因素的渗入,以荣德生为代表的无锡人发挥其智慧,江南区域文化"经世致用"传统的延续及此地区实业兴盛的社会现实,无锡人选择的是一条倡行发展实业、倡导教育改革、引进西方科学文化为主、务实发展而非激进革命的道路,实业与教育并行,踏实稳定地进行变革与发展,以此自强与救国。因此,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迂腐教学,兴办为时代所需、能救国救民的新式教育,成为了此时无锡胡氏家族人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探索的动力。
2.2 胡雨人的教育实践
胡雨人,名尔霖,晚年以字行,无锡县堰桥村前人,一八六七年(清同治六年)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少年即怀有壮志,而此时清朝政府腐败专制,外侮日急,他认为"御外莫如自强",于光绪二十七年辞去上海南洋公学教职,东渡日本,进弘文学院学习,同时考察教育,研究师范,并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的革命团体-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同时深感要改变人民愚昧贫困状态,非兴办教育,唤起民众不可,于是,他回国后就立即投身教育事业,曾先后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江阴南菁书院(南菁中学前身)、无锡工商中学和宜兴中学校长之职,成绩卓着,是一位着名的教育家。
2.2.1 胡雨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
胡雨人是胡氏公学的创始人之一,胡氏公学实行的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也是胡雨人首先倡导的,他认为只要教师忠于职守,具备必要的文化水平和掌握复式教学方法,就能把单级独教的学校办好。胡雨人对待教育,栽培后进,不遗余力,不管是作为学校的负责人还是创办人,他都要亲自授课,严肃负责,严格认真;他在任何学校从不领取工薪,自掏腰包买伙食;对教师要求严格,强调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
1.以教师身份的实践
胡雨人在胡氏公学在创办一年之后,设立师范传习所,并在授课期间,首创了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法,他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探索成了当时地区教育的典范。1896 年,胡雨人在当时的南洋公学教授国文,厉行新政,鼓励新学。1908 年,胡雨人同妻子周辉共同前往北京创立女子师范学堂教学,胡雨人后成为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的教务长,任职期间大力推广近代新学教育。
2.以校长身份的实践
清宣统元年(1909 年),胡雨人应聘赴北京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教务长、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要求学生既要崇学尚文、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又要以高尚的品性,卓越的才智,毕生的精力,兴教办学,造福民生。民国元年壬子(1912 年),胡雨人受聘出任江阴南菁中学校长,任教一年,精心谋划。民国二年癸丑(1913 年)3 月,胡雨人又与妻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1915 年,胡雨人再次担当江阴南菁中学的校长。1919年荣德生公益工商中学建筑完成,荣德生聘胡雨人为校长,雨人为该校第一任校长,这所学校为商业职业中学,为发展无锡工商业、繁荣经济、培养合格人才起了一定作用。
1923 年,经宜兴有关人士敦聘,去宜兴创办宜兴中学,任第一任校长,从选校址到开学上课事必躬亲。在校生活非常简朴,一年四季始终与学生生活起居打成一片,每天早上6 点起床,梳洗后在校区散步,一日三餐与学生同席,轮流至各桌陪食,为培养学生体能和刻苦精神,每学期有长假一周,去外地远足旅游参观,扩大学生视野和开阔胸襟,每次活动以徒步为主,该校学风端正,成绩斐然,深得社会好评。
2.2.2 胡雨人积极投身师范教育
胡雨人十分重视师范教育,认为培养新型师资是办学的关键。于是,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院进修,之后又留学到日本,在弘文学院学习师范科。
1902 年,从日本学成归国的胡雨人,立即着手兴办师范教育,与父亲及兄长胡壹修在村前的尤家坦设立了师范传习所。这在无锡地区教育家族中是首屈一指的,比 1905年侯鸿鉴所办竞志女校设立师范预科还早。1912 年 3 月,即辛亥革命的次年,也就是在胡雨人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前一年,他和侯鸿鉴、裘廷梁等发起,创设了无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因经费困难,当时只招一个班级,不足四十人,读半年预科,四年本科,并且不是每年招生,要等一届毕业后才再招新生。从前后数度创办、应聘、发起的经历可见,胡雨人对于师范教育,尤其是女子师范教育倾注了不少心血.
2.2.3 胡雨人亦重视社会教育
1.破除陋习
因发现当地人赌博之风盛行,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也沉湎于赌博,有些学生的游戏活动同样常有赌博性质,胡雨人与其兄壹修一起号召严禁赌博,成立了青年自治会,共同反赌;鉴于乡里人求神拜佛,盲目迷信,胡雨人经常宣传科学,与迷信活动作斗争。
2.兴建天上市图书馆
胡雨人为了丰富家乡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了"天上市图书馆" ,免费给乡里人阅读,胡雨人动员家人把所藏图书全部交给图书馆使用,《万有文库》、《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书籍都被捐献出来供乡民阅读,天上市图书馆共三幢,花费 2 万余元,丰富的藏书有 2790 余种,共计二万余册,以总类、文学、史地最多,并设巡回文库,分十个区,进行巡回阅览,经费由市教育局拨给,图书馆设在村前公园里。
虽与荣氏的大公图书馆藏书 10 余万册比,略显单薄,也没办法与"无锡县各乡市设图书馆的第一所"的无锡荡口华氏"鸿模藏书楼"比名气,然而天上市图书馆与其培养人才、服务乡里、发展社会教育及保存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一致的,共同为无锡地区的社会教育及文明开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里人咏诗:"开吴自昔溯文明,鄹邑居然拥石城;南北后先相对起,遥遥堰里等声名。"
2.2.4 胡雨人与胡氏公学创办
旧式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创举模仿西方民主式的新学就是迟早会发生的事了。胡氏公学的诞生恰在 1902 年--1903 年这个新旧学堂制式更迭的时间段上。村前胡氏始祖为北宋理学大儒胡瑗,其后世子孙自胡和梅始即为教育出力,和梅在一八九二年任桃源县教渝,在任期间其破除教育旧习,实施新政,提倡广建公私学校,男女生同等受教.光绪二十七年(1901),该族胡和梅以家财创建了"天授乡公学" .
翌年,胡雨人回国,与其父母、兄妹一起,在与族人的商议下,就庄塾创立了"胡氏公学" ,把原有的义塾经费改为胡氏公立蒙学堂,自此,创办了胡氏公学蒙学堂。
2.2.5 胡氏公学的办学概况
1.胡氏公学创办的曲折
胡氏公学规定胡姓子弟一律免交学费,而办学经费却是从胡氏义庄、义塾中拨出的一百余亩义田中来的。与"凡贫苦学生来校读书,可请求免除学费,惟其余各费仍须照章缴纳。免费生额数无定",并且有家族实业支撑教育的荣氏公益小学校比,胡氏家族的办学更为艰难。
胡敦复在回忆父亲时曾称:"兴学初期,困难如此。其后学校虽得添设,而地方经费支绌异常,仍复措施不易""胡氏公学,较有凭藉,而其缔造经营之难,亦倍蓗于地方教育。"公学的开办经费此后一直由校董筹垫,经常开会探讨经费的问题,1925 年,在胡氏公学扩充有困难时,雨人、壹修用自己的故居和宅地准备让出,可见当初胡氏公学创办的艰辛。
此外,胡氏公学首创女子部的创举遭到了当时江苏巡抚端方的强烈反对,认为创办女校违反国俗,要严行厉禁。然而,胡家顶住压力,在胡雨人妻子周辉的带领下,奋力抵抗,坚持教学,在女子学校巩固基础之后,又合并男女学校,以达到男女同等施教的目的。
2.学校基础设施的建立
清末办学,校舍大多利用书院、学宫、私塾和借用祠庙、义庄公房,设备都很简陋,课桌凳规格参差不齐.1921 年,胡氏公学的教学设施已成规模,校内有古式钟楼、膳厅、师生的宿舍、公义商店、理发室,操场内有沙坑、双杠、滑梯、浪船、篮球场等,并建有阴雨操场,晴雨两用,下雨天不影响体育课。校舍宽敞,设备充实,环境宜人,为当时一般乡校所不及.
3.胡氏公学的课程设置
1914 年胡氏小学全校有 3 年制高小和 4 年制初小 7 个班,开办之初,学生有五六十人。南洋公学编写的《蒙学读本》是胡氏公学的主要课程内容,有修身、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等新课程。南洋公学是公立小学中最早的一个,其所开课程有为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和体育,附带学一些英语,与胡氏公学教育目的相吻合,故为胡氏公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借鉴。
4.学校管理方面
胡氏公学以胡壹修作为校董会主席,以江阴杨孝榆为校长(胡雨人学生)。杨校长题写"诚勤"为校训,并镌刻在胡氏公学内堂西壁上方,作为师生的座右铭。校歌为"畇畇原隰胶山麓,曾孙居之勤与读。于斯歌兮,于斯聚族,天生蒸民浑然璞。不有大匠伊谁琢,挺生先觉启后觉",而荣氏公益第一小学校的宗旨则是"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发展儿童之身心,培养国民之道德基础,及生活上必须之知识技能。",相较之下,荣氏家族办学的家族色彩要淡很多。
胡氏公学在试办一年后,设立师范传习所,由胡雨人主讲,雨人在此期间首创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法,并提倡每一个村都办一所单级学堂,给当时的 17 个市乡树立了榜样,增办小学 7 处,除了胡氏公学外,还有以下学校:
2.2.6 "胡氏公学"的变迁
1902 年胡雨人与胞兄胡壹修创办"胡氏公立蒙学堂" ,即胡氏公学正式成立于村前,然而学校的创办困难重重,公学开办一年后,"至年终解散四处,仅存第一第二两蒙学堂而已".1908 年,更改校名为"胡氏初等小学堂" ,学制五年,义庄义塾六百余亩学田遂确定.1912 年暑假因辛亥大水,经费难筹,学校停办。1915 年 9 月,改办纯粹高等小学校。1917 年 8 月,组织校董会,胡壹修任校董会主席,添设国民科,改称"胡氏小学校" .1923 年 9 月增设初级中学,租赁积谷仓新建仓房为校舍,江苏省教育厅注册,校名为"教育厅立案私立无锡胡氏初级中学校" ,附设小学,为无锡乡区第一所私立中学。
胡氏公学旧址位于惠山区堰桥镇西的村前村,该村建村已有 600 多年,村上 70%的人都姓胡。2010 年惠山区及长安街道相关部门对村前村党员、群众、企业主要求保护"胡氏公学"旧址,现已作了部分胡氏公学旧址建筑的保护工作。据笔者走访了解到,胡氏公学旧址现在有百年以上待修旧建筑 3000 平方米左右,其中有百年钟楼、百年晴雨操场、旧教室、义仓等。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战火将当时的胡氏公学烧毁了一部分,土改和"文革"占拆了大部分。目前,胡氏公学通过改造,由原来的村前小学改为"堰桥中心小学村前办班点" ,除一幢新建的教学楼以外,四周还保留着百年左右的急待抢修的公学旧建筑。目前公学旧址正经历着"三年拆迁一年完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上百年的胡氏旧址面临着"辞世"的危险。
2.3 胡氏三杰的科学教育实践概述
胡氏家族胡壹修的后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三兄弟都是家族的精英,他们创办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大同大学,他们还是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且为重要成员,对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而三人又桃李天下,遍及寰宇,是先后培养出几十位中国科学界的一代宗师和近现代教育的先驱。胡氏三杰在教育事业上的探索,体现在其办学及教学实践中。
2.3.1 胡敦复 :尽瘁为大同
清·光绪十二年,胡敦复生于堰桥镇村前村,是宋代大儒胡瑗 31 代孙,属族中长子长孙。胡敦复是着名的教育家、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清华学堂教务长,曾亲自带领三界清华留美庚款生赴美留学。他一生从事高等教育,并担任北京女子大学校长、北洋大学理学院院长、大同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系主任等职。
1.博学又多才,严谨而活络
胡敦复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他还是一位全能的教授,在大同建校初始,因资金问题,教师严重缺乏,胡敦复时常要去做代课老师,除了数学、物理之外,他还能胜任国文、英语、哲学、拉丁文及声韵等课程,教学水平专业。在学生的口中,胡敦复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相当严谨,即使是板书,他也做到一丝不苟,他的板书都对自己要求很高。他讲课秉承严谨、严密与严格的教学理念,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将任何内容都先提前,再边界条件,再适用范围;表达规范,包括板书。
在胡敦复教授的微积分课程中,学生们纷纷奉其为权威,他的授课特点是强调基本概念,推理严密但明白易懂.他往往通过引进一些如几何和物理概念的方法简化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又能将抽象的微积分与实际的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
2.坚持大同,弦歌不断
1912 年,年仅 27 岁的胡敦复立志创办大同学院。此时国内国民政府新成立,大量军费的支出,教育经费支出困难,使得教育趋于沦陷,全国上下各种罢课罢教,时有发生。
1912 年 3 月 19 日胡敦复成立了大同学院,即后来的大同大学,他认为大同要自立、自达、自强。他认为这所学校一定是"不附庸于洋人,在学术上独立,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大学,大同学院的创办,仅用之前创办立达学社的资金 228 元,没有来自政府的扶植,或者实业家的资助,仅有爱国的信念和完备的科学知识,"教者不假外求,薪奉全行捐纳,经费即勿庸有所顾虑。"为了大同学院,胡敦复经常过着艰苦生活,超负荷工作,和社员们一起将工资的 20%捐献给大同。
在胡敦复与同事们的努力下,大同大学在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步入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的行列,拥有 17 座校舍和正规的运动场,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首先采用学分制,并且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有中国第一个留美的数学博士在大同任职,并有 17 位后来的中科院院士从大同走出来。
2.3.2 中国科学事业的开路小工--胡明复
胡明复生于 1891 年 5 月 20 日,出生在江苏省的桃源县学塾(今泗阳),他是着名的数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胡明复是《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南洋大学、商科大学、东南大学、大同大学教授,《科学杂志》主编。
1.短暂一生,异常忙累
1927 年 6 月 12 日,胡明复不幸遇难,年仅 37 岁。他短暂的一生却都是以一日当三日,没有一天不做五天的工作。胡明复因为少年时顽皮被送到宜兴亿和成洋货号学习生意,因而后来学习的课业偏重商科,与他准备考的清华备考科目完全不同,因而他要花费多于别人好几倍的功夫。
胡适之在《回忆明复》中感慨道:明复对于科学社可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胡彬夏在回忆弟弟的悼文中沉痛哀悼:"他一面在学校照常上课,一面自习代数、几何、三角理化等科。商业每天有七点钟的课,最后一年为将毕业的一年,功课尤重,但他从不缺课,每考总是第一。在这种情景下,他能于短时期将清华考试预备完好,应考中试,即自幼称为神童的大哥亦不得不惊奇叹服。"2.一生尽瘁为科学,甘做"小工".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