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从古代到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古代,教学形式都是个别教学,即一对一的形式,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例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西方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都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个别教学一直存在于封建社会,占据着教育的主流形式。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生产盛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受教育人的激增,使得这种一对一的个别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教育的需求,新的教育形式便应运而生。17 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并详细阐释了它的实施程序。它独有的资源整合和高效率的优点,适应了社会对人才批量的需求,对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此,“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成为教学形式的主流,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可以取代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并成为了阻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班级授课制”实行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和统一进度的授课,到了一定时间,统一升级,这种“千人一面”的教育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和个性越来越被提倡,“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一些现代学派的教育学家开始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在这种背景下,个别教学的优点又重新被提起,个别化教学的产生便是对个别教学进行改造的结果。因此,个别化教学不同于个别教学,它不是一对一的形式,而是在“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授课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调整的一对多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对学生进行差异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了一些教育改革家的青睐。这一形式最初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美国关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及实践都是走在世界先列的,美国教育家认为个别化教学是未来教育领域的必行之路,有着巨大的潜力。
不分年级制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分年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据文献记载,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出现三所着名的不分年级制中学。首先是佛罗里达州于 1958 年在墨尔本中学实施了不分年级制,并于 1963 年由校长布郎着成《不分年级制中学》一书,书中叙述了该校按照不同学科逐年教学的安排,并按不同学生自修自学所取得的分数分别升级。其次是犹他州的伯里翰·扬大学实验学校也在 1959 年实行了关于“不分年级制”的实验,该校设置各学科连续修习的制度,学生可按自己的条件进行各科学习,或快或慢,不求一致,打破以往的所有学生全部逐年升级的传统。在 1957 年,罗得岛米德尔顿市中学也曾计划采用类似的制度,并在 1959 年实现了不分年级制,其与伯里翰·扬大学实验学校的办法大致相同。和上述三校的实验同时出现的是美国中学校长协会的“中学教员实验研究会”的工作,该研究会是在川波教授指导下进行的,它强调应给予小组教学和学习过程较大幅度的伸缩性,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不分年级制教学的运动。到 20 世纪 60 世纪年代中期,在进行了不分年级制的尝试的数千所学校中,真能做到名副其实者仅有数百所。有人断言:“如果要使不分年级制成为与年级制并行的一种有意义而适用的选择,必须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改革。”可见不分年级制最早不是出现在芬兰,而是在美国和德国都已存在,但都因为实现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只是局部的存在,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芬兰却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大胆的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并且在改革过程中创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打破千人一面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因材施教,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芬兰作为北欧的一个小国,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依然默默无闻,在国际视野中并没有受到关注。从 2000 年开始,芬兰参加了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芬兰以持续的高成绩以及高平等性在世界一举成名,在迄今为止的四次 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测试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成绩前三次排在第一位,2009 年测试中排在第三位。在阅读能力方面,芬兰三次位居第一,分别为 2000 年,2003 年和 2009 年,一次位居第二,是 2006 年;数学能力方面,2000 年排在第四,2003 年排在第二,到 2006年位居第一,2009 年为第五;在科学素养方面,2000 年排在第三,2003 年排在并列第一,2006 年第一,2009 年第二。同时,研究还发现,芬兰不同地区间、学校间、家庭背景的学生成绩差距在所有参评国家中最小;芬兰的总体成绩还在不断提高,其基础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芬兰的教育支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仅仅处于中等水平,却取得了一流的教学成绩,基础教育产出率很高,因此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国,也成为世界教育家的朝圣之地。教育带动经济,也使得芬兰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一个濒临北极圈的小国何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得不使人产生好奇心,而这一切他们都归功于成功的教育。在这样一个教育决定成败的社会,芬兰的脱颖而出自然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各个国家的政府、组织、个人以及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WorldBankGroup)等各类全球组织都开始了对于芬兰教育成功之谜的探究。
当然,芬兰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变革之路。从 20 世纪 60年代的综合学校改革到 20 世纪 90 年代受新自由主义理念影响的改革,每一次的变革都给芬兰的教育事业带来新面貌和新飞跃。60 年代的改革以教育机会均等为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平等的改革,废除了双轨制,建立了综合学校,为后来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 90 年代的改革继承了 60 年代改革的基础,在不抛弃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进行了理念的更新,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对公平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即每个学生最大潜力的发挥,因此芬兰两次的改革并不是转变,而是进一步的发展关系。
在正确的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强有力的保证实施措施下以及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的支持之下,芬兰的基础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不分年级制就是在这种改革的背景下被芬兰政府发掘,并在经过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后,在全国的高中学校贯穿执行。针对这一实施起来相当有难度的教学形式,芬兰政府抱着改革势在必行的信念,在一系列有力的措施的保障下,再加上具体科学的实施程序,使得不分年级制在芬兰大放异彩,成为芬兰高中的一大特色。那么芬兰是如何做到全面实行这样一种难度很大的教学模式的呢它在具体实施时有怎样的特色呢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夸美纽斯在 17 世纪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和教育普及的需求。它运用和维护的是划一化、专业化、集中化、同步化的原则。
夸美纽斯不仅提出了以班级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人员组织形式,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他还提出了统一的学年、学日制度。他认为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学年结束时,通过统一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每个班要详细规定每年、每月、每日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班有固定的教科书,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功课。这样,学校对全校学生的学习、休息和生活都能做出合理的安排。③可见,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绝不仅仅是制度本身的事,而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转变,不分年级制同样如此。
(二)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的设想和理念起源于 19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个别化教学得以迅速发展,对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方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1982年美国出版的《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个别化教学”被定义为“在教师引导下,允许学生根据他自己的速度前进的教学方法。”而在 1993 年出版的《个别化教学》中,对个别化教学下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即“个别化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每门学科的学习进程,按照学生各自的速度来组织。教学是不分年级的,以使每个孩子在学习每门学科时,根据他能力许可的程度前进。”
它适应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但不同于一对一的个别教学,而是一对多的差异型教学模式。人们对教学组织个别化形式的新探索是基于对班级授课制弊端的批判,并着眼于学生集体人际互动的人际关系教学流派的出现。这种复兴于 20 世纪初的个别化教学不同于原始形态手工作坊式的个别教学,而是指建立在普及教育基础上,吸收班级教学合理因素,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调整教学进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增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不分年级制。
不分年级制属于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其中一种,所以符合个别教学化的各项特征,但又有自身的一些特殊的特征。郝慧认为“不分年级教育是打破传统上按学生年龄或能力分级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分到一个班组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②而具体到芬兰,对不分年级制的概念又有具体的特殊定义,王欢指出不分年级制(Non‐graded System)是在 1999 年 1 月芬兰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法案》中全面推行的一种打破了长期以来有固定班级、固定课程内容、固定教师和单一灌输型的教学管理模式。③而李勇和李俊杰则给出了更具体的定义,即所谓不分年级制教学,是指学生不以年级为基础形成固定年级和班级,学生可以在服从学校基本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行选择课程和科目学习,在校学习时间可有弹性,一般可在 2~4 年完成,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学习 5 年。④本文旨在研究的是芬兰本身的不分年级制的实施。
三、研究现状。
(一)个别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关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资料已经很丰富,也很全面。主要是围绕着它的理念、理论基础、发展进程等各方面来阐述的,这同时也是作为不分年级制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个别化教学”的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支持它存在的理念,在教学组织越来越走向个别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就开始追问起它的理念。盛永进就在《个别化教学理念的应然追问》中提出,个别化教学必须确立以生命价值为基点、以潜能发掘为目标、以教育性管理为保障的核心理念。⑤而司成勇也在《走向个别化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指出,高校教学理念、教育公平理念和人本化教学理念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都是“个别化教学”的支撑。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