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翻转课堂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开发
3.1 基于吴地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3.1.1 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传承创新吴地文化的内在需求
吴地文化作为吴地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吴地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对吴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包括吴地文化在内的地方文化早已被许多学生放逐到了视野之外。因此,在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加强学生对吴地文化的认同,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吴地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需求。
3.1.2 吴地文化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
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从科学世界回归到了生活世界,其选取的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并提倡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置身于实际的场景中进行探究式学习。而吴地文化中独有的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存、民间艺术、民风民俗、饮食文化为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们既是吴地人民智慧的象征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它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既真切又生动,将其融入校本课程,既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相吻合,又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
3.2 从翻转课堂视角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3.2.1 翻转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与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基础性和同一性的特点相比较,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开发的目的就是期望每一个学习者都能较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效能感。而翻转课堂教学是个别化、差异化教学的一个有益实践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起因就是为了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并且在它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课前的视频学习,学生可以自定步调,按照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每个人参与到讨论、调查、访谈、观察等各项活动中。因此,翻转课堂与校本课程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2.2 翻转课堂教学有助于改变校本课程实施的低效现状
通过对已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教学方法选择的盲目性是导致校本课程实施低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趋于两种选择,其中之一就是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敷衍了事,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就宣告了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变得索然无味,毋庸置疑,收效甚微。还有一种就是教师过分强调校本课程教学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活动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而是任由学生毫无方向、毫无目标的自由活动,整个过程"轰轰烈烈",学生也是乐在其中,但是最终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学生从中并没有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最终的感受与获得仅是"好玩".
这两种教学方式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相悖,因此也难以达到校本课程的目标。而翻转课堂教学则有助于改变此现状,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自定步调,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观看的时间、地点及次数,其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更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为此,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中将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3.3 翻转课堂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的构建
在构建翻转课堂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之前,笔者首先对几个较为典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
3.3.1 已有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分析
1.斯基尔贝克的开发程序
分析情境,准备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追踪与重建是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五大步骤。
并且这五大步骤没有先后顺序,没有主次之分。情景分析的全面性是该开发程序相较于其他开发程序最显着的一个优点,它包含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校外因素分析包括社会背景、家庭支持、社区资源,甚至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等;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水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则是分析校内情景时需考虑的要素。目标的设置这一步骤则没有详细解释,方案的编制则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教学情景的设计、不同开发主体的分工。最后的追踪就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发现问题,从而对开发的课程进行修正。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开发程序
相较于斯基尔贝克的开发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步骤则更为为详细,它所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包括分析学生,分析资源与限制,制定一般目标,制定特殊目标,确定方法与工具,评价学生的学习,分配资源、人员、设备与时间,实施、评价与修订八大步骤。
与斯基尔贝克的开发程序一样,这八大步骤没有先后之分,可以以任何一点为起点进行课程开发。其中,该程序更注重强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家庭背景、所储备的知识与能力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3.塞勒等人的开发程序
塞勒等人的开发程序则是在哈夫洛克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模式"的课程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此,该课程开发程序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问题而设置的,即每一环节的提出都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教师首先将自己所感知到的问题提出,继而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评价策略的有效性,并进行修改。针对性强是该程序的优势所在,但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该程序的不足所在。
4.托马斯的开发模式
托马斯的开发程序是目前课程开发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程序,共分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确定参与成员与程序,拟定课程方向、目标与计划以及开发课程四大步骤。相较于以上三种开发程序,该程序考虑的较为全面。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程序都各有所侧重,斯基尔贝克的开发程序较侧重对情景的分析,并对所要分析的对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开发程序则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塞勒等人的开发程序则是解决教师在教育现场所感知到的问题。托马斯的开发程序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基于这四种开发程序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切忌盲目套用,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某一种程序或者多种程序来构建适合本校的开发程序。
3.3.2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构建
当下校本课程开发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各式各样的课程层出不穷。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发现,效果不甚理想,有些校本课程的实施仅流于形式,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有些校本课程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没有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动力。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反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仅遵循沿用固有的一些程序,而未随着学生需求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当代学生处于通信技术和数字化革命产物的不断发展时期,数字科技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电脑、手机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发展与需求,我们也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翻转课堂,一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教学形式,课前将教学内容以视频、音频、动画或者是 PPT 等形式呈现,呈现方式以保持学习者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态为遵旨。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网络社交平台可以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便利。课堂的教学则摈弃了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转变为生生互动交流探究,教师指导的形式,之后的作业完成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呈现,评价方式也是从多个角度测评每一位学生,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可见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失为一种改进目前现状的有效方式。
笔者结合翻转课堂的自身特点,借鉴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在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翻转课堂的视角出发来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并在无锡市 N 区的 T小学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开发程序如下图所示:
该模型包括前期分析、具体开发、课程使用、评价四大环节。其中评价贯穿整个开发的始终,前期分析和具体开发这两大环节虽然有逻辑上的顺序,但在实际操作时,也可以同时进行并做相应的补充。下面以无锡市 N 区的 T 小学为例,将对该程序进行详尽地解释说明。该小学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在校长的领导下进行的,该校长组建了以本校综合实践课教师为带头人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并聘请了校外专家。在开发之前双方先对学校的内外部环境、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接着结合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规划了该校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同时确定了课程内容。最后通过课程试用,对教学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1.前期分析
(1)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小学周边的环境为吴地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校地处无锡市 N 区,无锡在吴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朝历代,吴地文化的精魂一直飘荡在这座城市之上。我们无论是从鼋头渚摩崖上镌刻着的"包孕吴越",还是从穿城而过的古运河,蠡园长联中抒写的"砖诸脍鱼,范蠡着书,千载艳说西施",都能感受到吴地文化给予这座城市的影响。
C 区是无锡的中心城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街区不仅是城市的年轮,反映城市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标志。如果说无锡古城是一部数千年吴地文化凝聚成的瑰宝,那么该区就是瑰宝的缩影。这里有开凿伯渎港的吴国始祖,有清朝创办近代工业实业巨头,也有赴美纽约参加第一次万国丝赛博览会作操作表演的丝厂女工。这里有中山大郎的《清明桥》歌声,有穆桂英美食城的帅旗,有诗人与画家的梦幻。河港墩滩,寺塔桥窑,祠庙庵庄,街巷里弄,楼堂馆所,厂场市店,都是一座座文化展览馆。因此,有人评价该区是一条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长廊。
这些文化瑰宝给 T 小学开发吴地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存的文化遗址能够让学生真正感知触摸到吴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T 小学创办于 1950 年,"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该学校的办学遵旨,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多年来形成了"全面发展,科研兴校"的办学风格,学校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开设了多门校本课程,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从生源来看,该校地处中心城区,95%以上的学生是无锡籍学生,家乡文化会让他们产生亲近感,能够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师资力量来看,该校校长有着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及较强的科研能力,该校的教师基本都是无锡本地人或一直生活在无锡,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对无锡的地方文化比较熟悉,对无锡的文化充满热爱,大多教师支持并愿意参加吴地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该校连续几年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所选取的主题大多来自于当地的特色文化,科任教师对当地的文化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由于该校一直比较关注前沿的教育动态,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学校已聘请校外专家对教师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和微视频制作的培训,并且已有教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
(3)课程资源分析
笔者和 T 小学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对无锡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整理分类,具体包括三大部分:名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名人:作为吴地重要的城市之一无锡,历来负"人杰地灵"之盛名。这些杰出人物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都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展示了他们高尚的人格。纵观数千年来的无锡名人,有三大显着特点:一是无锡名人几乎遍布各个领域,二是无锡人杰有着难能可贵的尚德精神。"尚德",就是崇尚理想道德,"尚德"之"德"出典在吴地始祖泰伯的礼让天下。
三千年以来,这种精神在无锡名人身上都有所体现,成为了他们立身做人的座右铭,在他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古代东林党人的胸怀天下,近代荣氏家族的实业报国,热心公益事业等都体现了无锡名人秉承的"尚德"精神。三是无锡名人有着"经世致用"的充实精神。讲实际、办实事、重实效在无锡人身上体现的非常到位。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众多工商企业的不断涌现无一不体现了无锡人的崇实精神。总之,将古今杰出人物作为教学资源,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对于教育后代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总和,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它直接反映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改造及和谐共处发展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无锡的物质文化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它涵盖了无锡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综观无锡的物质文化,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显示出生产力的先进性。无论农业方面的稻作,还是手工业方面的丝织业、棉织业以及青铜冶铸业等,都反映出在当时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二是物质生产的多样性、丰富性。无锡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暖湿,阳光充足,加上平原、水域广阔,丘陵、低山点缀其中。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花卉、果木、河鲜、湖鲜、海鲜应有尽有。三是巧夺天工的创造性。无锡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心灵手巧,他们在充分利用、发掘自然资源,开发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种种产品过程中,表现出巧夺天工的创造性。如在陶瓷、冶炼、舟桥、园林、水利、工艺、竹木雕刻、煮茶、纺织等方面均表现出了这种非凡的创造精神。四是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科技文化上的交流。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明清以来无锡商业的高度发展,吴地城镇的繁荣,特别在近代吴地开埠以后,作为从国外移植而来的金融业---银行,在无锡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反映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一般指反映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在精神文化中,可以分为两大层面,即雅文化和俗文化,或说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雅文化,一般属于官方文化和文人文化,雅文化一般包括教育、学术流派、宗教、戏曲、文学、绘画书法、图书出版、考古文博、报刊影视等方面的文化事业。
无锡的教育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从古代官学、书院到民间学塾,从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到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无一不显示出其教育的先进性。无锡重视发扬高品位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在极具优势的文史、艺术领域中,名家辈出、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流行于无锡一带的戏曲,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其内容紧贴朴实的民众生活,其曲调抒发吴人细腻的情感,唱腔优美,丝竹悦耳,独有江南水乡风韵。俗文化,则一般属于民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吴地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七大民俗文化圈中,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
人们在岁时节日、庙会、民间信仰、以及民间游艺活动中,除有娱神、自娱的因素外,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俚言、俗语、民谚,创作的山歌、民谣、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吴歌的悠扬悦耳、婉转抒情,既是人们理想和情感的抒发,又是文化艺术的创造。民间艺术是高雅文化艺术的源泉。礼仪、传统节日的喜庆活动,以及民间文化娱乐和游戏等民俗活动又是人们感情交流,团结友爱,相互祈福,欢庆美好生活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爱家、爱乡、爱国的精神,也是村镇、里社、社团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吴地的民俗文化渗透着吴地的人文精神,并且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水文化的特色,它具有灵性和温和的,流动而激荡的,生动而富于变化的,精美而又精细的特点。在吴地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